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4157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具备:承受体,固定在支撑体以及相对于支撑体移动的可动体的一方,且具有从支撑体以及可动体的一方相互分离地突出的多个配合部;基体,设在支撑体以及可动体的另一方;抵接体,沿着可动体的移动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在可动体移动到其移动结束位置的情况下与配合部中的任一个配合;加力机构,以能加力的方式形成于基体以及抵接体之间,并且限制因加力引起的基体或者抵接体的移动,通过抵接体与多个配合部的任一个配合,能够解除基体或者抵接体的移动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动体的可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可动体的动作进行辅助的可动体的可动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如下可动体的可动装置:用于辅助在门框等支撑体上可动的拉门等可动体的动作,被称作所谓闭门器(closer)等,使用加力机构使可动体强制移动。该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在支撑体侧或者可动体侧的一方设有被称作所谓撞击器的承受体,在另一方设有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形成为与承受体能够配合的抵接体。抵接体在沿着可动体的滑动方向在所述支撑体或者可动体的另一方延伸设置并固定的基体上沿着该滑动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并且经由拉力螺旋弹簧等加力构件与基体连结。这种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在可动体位于其移动结束位置以外时,保持为抵接体将拉力螺旋弹簧拉伸最大的状态。操作者使可动体从该位置朝向移动结束位置移动时,抵接体在移动途中与承受体抵触,并与承受体配合。同时,抵接体的保持被解除,抵接体以与承受体配合的状态被拉力螺旋弹簧拉伸,相对于基体移动。承受体以及基体分别设在支撑体以及可动体的任一个上,所以通过与承受体配合的状态的抵接体相对于基体移动,可动体相对于支撑体朝向移动结束位置强制移动。而且,在可动体位于移动结束位置时,抵接体成为拉力螺旋弹簧压缩、并且与承受体配合的状态。操作者使可动体从该关闭位置朝向开放位置移动,则在拉伸拉力螺旋弹簧的同时,可动体移动。达到规定位置时,抵接体与承受体的配合解除,再次保持为抵接体将拉力螺旋弹簧拉伸最大的状态。但是,对于可动体的可动装置,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成为误动作状态的情况,误动作状态为:即使在位于可动体的 移动结束位置以外的情况下,在抵接体与承受体不配合的状态下成为拉力螺旋弹簧压缩状态。为此,作为从误动作状态恢复的机构,在抵接体设置倾斜的引导面,进行如下操作,利用与承受体的抵接,作用从承受体退避的向下压力并转动,从而使承受体与抵接体配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可动装置中,抵接体构成为规定形状,通过以轴为中心转动从而与承受体再次配合,容纳抵接体的框体形成为向下进行弹性变形,并且设有允许框体变形的间隙。另外,承受体由于形成为圆柱状等形状,所以配合部与承受体配合的位置只有一个部位,因此,有必要在抵接体设置配合部之外的、仅在误动作时进行应对的卡定部。这种卡定部形成为,通过卡定部进行弹性变形使得与承受体的卡定解除,从而能够自动恢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1697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上述的技术是在使轴固定的状态下使抵接体转动的结构,伴有部件的变形并且需要复杂的尺寸设定。另外,卡定部有必要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结构,多为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利用该树脂材料的弹力使卡定部与承受体自动解除。但是,树脂材料有必要考虑到疲劳、随时间变化来使用。因此,要求一种即使不是树脂材料等具有闻弹力的材料也能自动恢复的可动构件。另外,在除了配合部之外设置仅在误动作时进行应对的卡定部的结构中,抵接体的形状复杂,还存在可动装置的整体长度长等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无论使用材料如何,都能够提供以简单的结构在误动作时能够自动恢复的具有抵接体以及承受体的可动体的可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其具备:承受体,固定在支撑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移动的可动体的一方,且具有从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一方相互分离地突出的多个配合部;基体,设在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另一方;抵接体,沿着所述可动体的移动方向能够移动地设在所述基体上,在所述可动体移动到其移动结束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多个配合部中的任一个配合;加力机构,以能加力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以及所述抵接体之间,并且限制因所述加力引起的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通过所述抵接体与所述多个配合部的任一个配合,能够解除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使用材料如何,都能够提供以简单的结构在误动作时能够自动恢复的具有抵接体以及承受体的可动体的可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支撑体及可动体所使用的可动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该可动装置的可动体动作的说明图。图3是将该可动装置的结构局部切割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将该可动装置的结构局部切割表示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该可动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该可动装置的正常时动作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该可动装置的误动作时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变形例的可动装置所使用的承受体及抵接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变形例的可动装置所使用的承受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变形例的可动装置所使用的承受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变形例的可动装置所使用的承受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动体110的可动装置I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在支撑体100及可动体110的可动装置I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动装置I进行的可动体110的动作的说明图,图3是将可动装置I的结构局部切割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将可动装置I的结构局部切割表示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可动装置I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可动装置I的正常时动作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可动装置I的误动作时动作的说明图。而且,在图1至图7中,箭头X、Y、Z分别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而且,X方向表不可动体110的滑动方向,Y方向表不可动体110的厚度方向,Z方向表不上下方向。如图1及图2所示,可动装置I是设于支撑体100及可动体110上进行可动体110的移动辅助的所谓闭门器。可动装置I具备设在支撑体100及可动体110 —方的撞击器10和设在支撑体100及可动体110另一方的辅助单元2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撞击器10设在支撑体100、辅助单元20设在可动体110的结构进行说明。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支撑体100为门框,可动体110为拉门。以下,以支撑体100为门框100、可动体110为拉门1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门框100具备上框101、左框102、右框103及下框。在上框101形成有沿拉门Iio的滑动方向的拉门槽104,拉门110能够滑动地容纳在该拉门槽104中。在拉门110的上端部,沿着滑动方向形成有容纳辅助单元20的槽111。而且,此处着眼于一扇拉门110,以左侧为门前侧、右侧为门后侧,以拉门110抵接左框102的位置为拉门110的移动结束位置。在拉门110的作为门前侧的左端部形成有把手112。以图1所示拉门110没有到达移动结束位置(位于移动结束位置以外的位置)的开放状态为第一状态,以图2所示移动至门前侧的移动结束位置且与左框102抵接的关闭状态为第二状态。撞击器10为承受体。如图1以及图2所示,撞击器10固定于上框101的拉门槽104的、距离拉门110的门前侧的移动结束位置一定距离的位置。撞击器10具备安装到上框101的板状的安装构件11以及配合突起部12,该配合突起部12从安装构件11沿Y方向及Z方向设置,构成为在X方向分离的两个不同面状,并且从上框101向下方突出。撞击器10的安装构件11及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承受体,固定在支撑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移动的可动体的一方,且具有从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一方相互分离地突出的多个配合部;基体,设在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另一方;抵接体,沿着所述可动体的移动方向能够移动地设在所述基体上,且在所述可动体移动到其移动结束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多个配合部中的任一个配合;以及加力机构,以能加力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以及所述抵接体之间,并且限制因所述加力引起的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通过所述抵接体与所述多个配合部的任一个配合,能够解除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限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4.19 JP 2011-0932531.一种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承受体,固定在支撑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移动的可动体的一方,且具有从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一方相互分离地突出的多个配合部; 基体,设在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可动体的另一方; 抵接体,沿着所述可动体的移动方向能够移动地设在所述基体上,且在所述可动体移动到其移动结束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多个配合部中的任一个配合;以及 加力机构,以能加力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以及所述抵接体之间,并且限制因所述加力引起的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通过所述抵接体与所述多个配合部的任一个配合,能够解除所述基体或者所述抵接体的移动限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体的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体具备: 安装构件,固定在所述支撑体或者所述可动体; 第一配合部,从所述安装构件突出,且与所述抵接体配合; 第二配合部,从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上分离地突出,且与所述抵接体配合;以及 连结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德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