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系统及其蓄热体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30033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加热系统及其蓄热体结构,其中蓄热体结构包括配合烹饪锅具使用的蓄热主体,锅具与蓄热主体之间设有形成炉膛的间隙;在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给锅具加热的燃烧器,在蓄热主体上还设置有与炉膛相连通的排烟口;蓄热体结构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感测蓄热主体和/或炉膛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蓄热主体和/或炉膛温度值,所检测到的温度可以由蓄热加热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其可以得出更能真实反映出保温筒对锅具温升影响的结果,从而使得加热系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自动加热控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系统及其蓄热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加热系统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加热系统及其蓄热体结构。
技术介绍
为提高加热效率及防护性,烹饪机器人加热系统采用了蓄热体结构,例如保温筒结构、炮台灶的炉膛结构等,该结构本身具有热容较大等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燃烧器在对烹饪容器加热的同时,也会对蓄热体加热,当蓄热体温升到一定程度时,会成为又一个热源,其通过辐射或传导方式对烹饪容器加热,导致在不同时段,在相同的火力控制输出情况下,产生了不一致的加热效果,严重的影响了加热精度,在对加热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检测保温筒的蓄热来自动调整加热控制方法。因此,是否能获取较为精确的保温筒蓄热温度值成为加热控制调整是否准确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获取较为精确的保温筒蓄热温度值的加热系统及其蓄热体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加热系统的蓄热体结构,包括配合烹饪锅具使用的蓄热主体,所述锅具与所述蓄热主体之间设有形成炉膛的间隙;在所述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给所述锅具加热的燃烧器,在所述蓄热主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连通的排烟口;其中,所述蓄热体结构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感测所述蓄热主体和/或炉膛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上。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蓄热主体包括外层、设置在所述外层内的内层。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蓄热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层与所述内层之间的保温层。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外层是金属,所述内层是耐火隔热材料或反射涂层。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上靠近所述排烟口的区域。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上靠近所述燃烧器的区域。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的温敏探头与所述蓄热主体相接触,直接测量所述蓄热主体的温度。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的温敏探头穿过所述蓄热主体的外层与所述内层相接触,测量所述内层的温度;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的温敏探头穿过所述蓄热主体的外层和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内层相接触,测量所述内层的温度;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外层与所述内层之间,或者埋在构成所述内层的隔热材料中间。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一端的温敏探头穿过所述蓄热主体,测量炉膛内的温度。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蓄热主体上开设有孔洞,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孔洞测量所述蓄热主体内层或炉膛内的温度。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用于将其固定在所述蓄热主体上的固定座。本技术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中,所述温敏探头位于所述固定座内的部分上套设有弹簧,且在所述温敏探头位于所述固定座内的部分表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凸台与所述固定座端部之间。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加热系统,包括加热控制装置,其中,还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蓄热体结构,所述蓄热体结构的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控制装置电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加热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器、加热强度控制装置和/或加热时间控制装置。本技术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加热系统为烹饪用具的加热系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对锅具温升影响最大的靠近排烟口区域的温度,以及检测对锅具温升影响较大的靠近燃烧器区域的温度,所检测到的温度可以由蓄热加热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其可以得出更能真实反映出保温筒对锅具温升影响的结果,从而使得蓄热加热系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自动加热控制。【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蓄热体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蓄热体结构侧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蓄热体结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蓄热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蓄热加热系统部分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加热系统的蓄热体结构可以是保温筒结构,或者是炮台灶的炉膛结构,也可以是其它具有蓄热功能的结构。在本技术的附图1-4中,以及下述各实施例中,仅以保温筒结构为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加热系统的蓄热体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2和图3,该蓄热体结构包括用配合烹饪锅具400使用的蓄热主体100,锅具与蓄热主体100之间设有形成炉膛的间隙;在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给锅具加热的燃烧器40,在蓄热主体100上还设置有与炉膛相连通的排烟口 30,在排烟口 30处还可设置用于将烟气导出的排烟罩31。其中,蓄热体结构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感测蓄热主体100和/或炉膛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50,该温度传感器50优选设置在蓄热主体100上。通过该温度传感器50可以测量蓄热主体100和/或炉膛温度值,所检测到的温度可以由加热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其可以得出更能真实反映出蓄热体对锅具温升影响的结果,从而使得加热系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自动加热控制。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的蓄热主体100包括外层10、设置在外层10内的内层20,其中,外层可以是金属,内层可以是耐火隔热材料或反射涂层;进一步地,蓄热主体100还可包括设置在外层10与内层20之间的保温层60。其中,上述蓄热主体100还可以为单层结构或者是三层以上的更多层结构;上述保温层60内可以填充保温材料,也可以是依靠空气隔热的空心层。上述实施例中,当蓄热主体100为图1-图3中所示的圆筒状时,用于烹饪的锅具400可同样采用圆筒状,并可相对旋转的安装在蓄热主体100内。可以理解,蓄热主体100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图3中所示的圆筒状,当蓄热体结构为炮台灶的炉膛结构时,蓄热主体100可以是敞口的凹形容器状(未图示),用于烹饪的锅具可以为直接放置在凹形容器状的蓄热主体100内的炒锅,在锅具与蓄热主体100内侧壁之间形成炉膛。优选地,至少有一个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蓄热主体100上靠近排烟口 30的区域;或者,至少有一个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蓄热主体100上靠近燃烧器40的区域。首先,由于高温烟气在排烟口 30附近集中,因此当加热设备工作一段时间后,排烟口 30附近区域温度将会高于锅具本身温度,为最高温区;同时,随着蓄热体不断蓄热,锅具400在吸收热量时,还要对烹饪物料(包括水、油等)大量放热,因此排烟口 30附近区域温度对锅具400温升影响最大。其次,靠近燃烧器40附近区域为次高温区,其在一定程度上对锅具400温升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将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蓄热主体100上靠近排烟口 30的区域和/或靠近燃烧器40的区域,可以分别检测对锅具温升影响最大的靠近排烟口 30区域的温度,以及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系统的蓄热体结构,包括配合烹饪锅具(400)使用的蓄热主体(100),所述锅具与所述蓄热主体(100)之间设有形成炉膛的间隙;在所述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给所述锅具加热的燃烧器(40),在所述蓄热主体(10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连通的排烟口(30);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结构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感测所述蓄热主体(100)和/或炉膛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系统的蓄热体结构,包括配合烹饪锅具(400)使用的蓄热主体(100),所述锅具与所述蓄热主体(100)之间设有形成炉膛的间隙;在所述炉膛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给所述锅具加热的燃烧器(40),在所述蓄热主体(10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连通的排烟口(30);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结构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感测所述蓄热主体(100)和/或炉膛温度值的温度传感器(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10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主体(100)包括外层(10)、设置在所述外层(10)内的内层(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主体(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层(10 )与所述内层(20 )之间的保温层(6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是金属,所述内层是耐火隔热材料或反射涂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100)上靠近所述排烟口( 30)的区域。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50)设置在所述蓄热主体(100)上靠近所述燃烧器(40)的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50)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50)—端的温敏探头(51)与所述蓄热主体(100)相接触,直接测量所述蓄热主体(100)的温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50)—端的温敏探头(51)穿过所述蓄热主体(100)的外层(10)与所述内层(20)相接触,测量所述内层(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兴刘信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