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2160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由于相邻两排钵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脊状结构能将两排钵体内种子按条形间隔开来,因此脊状结构的设置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的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育秧盘
本技术涉及ー种水稻育秧盘,尤其涉及ー种可以用于条播的水稻育秧盘。
技术介绍
目前水稻以盘式育苗方式为主。为了降低机插过程中的漏秧率,育苗用种量往往过度增加,导致水稻秧苗群体密度过大,秧苗素质低,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播量是培育水稻壮苗的重要手段,然而水稻播量下降后会导致秧苗密度降低,引起水稻机械移栽过程中空穴率増加。条播方式通风性好,采光合理,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水稻秧苗的生长,是解决培育壮苗和降低空穴率的途径之一。然而,条播的播种方法却是实现条播栽培的技术难点。现有技术请參看2012年5月16日公开的CN102640677A号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这种水稻育秧盘由于相互之间的钵紧密的排列在一起,没办法实现条播。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ー种水稻育秧盘的改进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秧盘,所述水稻育秧盘能够实现条形播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进ー步地,每条所述脊状结构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每个脊状横梁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相对应。进ー步地,在脊状横梁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之间形成中间缝,所述中间缝与钵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进ー步地,所述脊状横梁包括第一倾斜梁、第二倾斜梁、及由第一倾斜梁和第二倾斜梁顶部相交形成的顶脊,所述顶脊位于钵的上方。进ー步地,所述脊状结构的高度最多为围栏高度的I / 3。进ー步地,每个所述钵中设有若干水孔。进ー步地,所述钵具有钵底、钵侧壁、及由钵底和钵侧壁围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从上到下的内径逐渐减小。进ー步地,所述钵的开ロ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当钵的开ロ为圆形时,所述钵的开ロ直径不超过lcm。进ー步地,所述钵的直径小于lcm。进ー步地,所述前围栏与后围栏的长度介于58?60cm之间,所述左围栏和右围栏的长度介于28?30cm之间。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为:由于相邻两排钵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脊状结构能将两排钵体内种子按条形间隔开来,因此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播量降低和条形生长条件有利于健壮秧苗,健壮的秧苗有利于增加产量、改善水稻品质。【附图说明】图1是符合本技术水稻育秧盘的示意图。图2是符合本技术水稻育秧盘ー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符合本技术水稻育秧盘另ー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图2中所示水稻育秧盘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图1所示水稻育秧盘的正视图。图6是图3所示水稻育秧盘的正视图。其中:1.钵,11.钵底,12.钵侧壁,13.收容腔,14.水孔,21.前围栏,22.后围栏,23.左围栏,24.右围栏,3.脊状结构,30.脊状横梁,301.中间缝,31.第一倾斜梁,32.第二倾斜梁,33.顶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ー步说明。如图1和图5所示为符合本技术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1、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及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3。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21和后围栏22,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23和右围栏24。前围栏21的长度大于左围栏23的长度,前围栏21、后围栏22、左围栏23、及右围栏24围成一矩形围栏。目前秧盘规格主要为了适应插秧机械的需要,插秧机一般通用58?60cm长边和28?30cm短边的毯状秧块(也就是育完秧后,从秧盘中揭下来的那个带着秧苗和土的片状结构)。以后插秧机改进了,需要毯状秧块大小改变了,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秧盘大小。如图1所示,钵I具有钵底11、钵侧壁12、及由钵底11和钵侧壁12围成的收容腔13,收容腔13从上到下的内径逐渐减小,收容腔13主要用于装底土,内径逐渐减小主要利于揭盘方便。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钵I中设有若干水孔14。钵I的开ロ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当钵I的开ロ为圆形时(图2),所述钵I的开ロ直径不超过1cm,当然钵I的开ロ小于Icm成条效果会更好些。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每条所述脊状结构3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30,每个脊状横梁30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I相对应。在脊状横梁30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30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30之间形成中间缝301,所述中间缝301与钵I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如图1所示,脊状横梁30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其顶部也可以略有弧度。脊状横梁30包括第一倾斜梁31、第二倾斜梁32、及由第一倾斜梁31和第二倾斜梁32顶部相交形成的顶脊33。顶脊33位于钵I的上方,第一倾斜梁31和第二倾斜梁32的倾斜方向相互交错。脊状横梁30的高度绝对不可以超过围栏高度,一般应该小于围栏高度的I / 3,否则过高,秧苗之间分隔,形成不了ー张完整的毯状秧块。育秧时,通过机械在秧盘中撒入底土,底土经过秧盘中的脊状结构3滑入每个钵I底部,底土厚度一般与钵I深持平,浇透水后,通过撒播机械播种,水稻种子亦通过脊状结构3滑入每条底土之上,使种子按秧盘结构形成有规则的条状摆放,最后将覆土盖在整个盘体上。在秧苗生长过程中,下部的根分条分块聚在一起,上部分根在顶部中生长使整盘苗连成一片,满足机械插秧的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相邻两排钵I之间设置有脊状结构3,脊状结构3能将两排钵I内种子间隔开来,因此脊状结构3的设置能在目前撒播条件下实现条形播种,在降低播量同时,使种子适当集中;播量降低和条形生长条件有利于健壮秧苗,健壮的秧苗有利于增加产量、改善水稻品质。目前插秧机一般横向取秧次数为17次或18次,要想真正实现降低播量,还需要改进插秧机械。通过改变插秧机械的横向取秧次数,可以设计14、15、16、17、18等不同条数。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秧盘,其包括:用于收容底土的若干排钵、围绕若干排钵的围栏,所述围栏包括长度相同的前围栏和后围栏,及长度相同的左围栏和右围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育秧盘还设有位于相邻两排钵之间的脊状结构,所述底土用于承载水稻种子的生长,所述底土经过脊状结构滑入到钵后,所述水稻种子也通过脊状结构滑到底土之上,所述若干排脊状结构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条形排列,进而实现有序的条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脊状结构包括若干个分开设置的脊状横梁,每个脊状横梁分别与其两侧的两个钵相对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在脊状横梁排列方向上,每个脊状横梁均向内收缩,相邻两个脊状横梁之间形成中间缝,所述中间缝与钵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横梁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长亮赵姝沈巧梅孙桂芳王安东李春光王士强余秋竹王贺孔宇赵黎明杜明解保胜那永光高中超黄文功邵彦宾陈秋雪孙刚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