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1712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0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包括一导光板主体,所述导光板主体具有一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一下表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下表面邻接的一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具有数个弧状突起;数个透明介质,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之上;以及一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入光面,所述LED灯条包括数个LED光源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入光面具有弧状突起的导光板。【
技术介绍
】随着LED效率的提升,LED式背光源的设计以跟着改善,从最早期的四侧入光,双侧入光再到单侧入光,目前开发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将指向单侧短边入光方式。另外随着3D技术的发展,具有3D显示功能也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常见的3D显示模式有快门式(Shutter Glass),偏光式(FPR, Film-type Patterned Retarder)等方式。快门式3D,需要通过扫描背光(Scanning Backlight)搭配面板(Panel)像素扫描来实现。背光源通常会进行分区,一条侧入式的LED灯条(light bar)被分成多个分区,当面板第一幅信号扫描第一分区时,第一分区的LED被点亮,其余分区关闭;当面板信号扫描到第二分区时,只有第二分区的LED被点亮,依此类推。每幅画面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快门式3D显示的效果由分区间的串扰(cross talk)及时序设计。背光源分区间的串扰,主要来自于不同分区之间的亮度影响,最佳的状态为,某一分区点亮时,其余分区的背光源都呈现暗态。图1为现有技术中出光面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的侧视图。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11上设置锯齿状的微结构13为常见设计。导光板上的微结构13藉由不同的几何形状来破坏光的全反射条件。图2为现有技术中平板导光板与具有波浪状微结构导光板的光线示意图。由图2可明显发现右边具有波浪状微结构13的导光板明显有优于左边的平板导光板较为收敛的光线,但实作上,只设置微结构13是无法完全抑制光线的发散。进一步参考图3为常见具有上微结构的导光板在分区点亮时的光线分布在竖直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图。即在发亮点(亮度100%的位置)其对应的宽度为一点,在FWHM(亮度50%的位置)所对应的宽度明显增加。再参考图4为图3中不同位置的1/2亮度所对应的宽度随着距离的变化示意图。在单侧短边入光方式中,呈现随着距离增大,半宽高变大的趋势,即单侧短边入光的导光板远光侧的串扰较入光侧严重。常见技术为藉由所述导光板自身材质形成一类似凸透镜的微结构来避免光型发散;然而在改善光线集中的效果的同时,会因为所述微结构增大的宽度以及高度而不利于背光结构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避免光型的过度发散而产生串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主体,所述导光板主体具有一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一下表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下表面邻接的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具有数个弧状突起;数个透明介质,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之上;以及一第一 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LED灯条包括数个LED光源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所述弧状突起的中心与所述LED光源的中心对齐,所述弧状突起的厚度由中心往两芳递减。所述透明介质的厚度从相对应的所述弧状突起的中心往两旁递减。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折射率大于等于所述透明介质,且所述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大于空气。所述导光板本体进一步具有数个网点,所述网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出光面与所述下表面至少其中一者。所述网点为长条形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与所述下表面至少其中一者内凹。所述长条形微结构的深度为20-200 μπι,宽度为30-300 μ m以及长度为200-1200 μ m。所述网点的长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 LED灯条的方向。所述导光板进一步具有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下表面邻接以及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具有所述弧状突起,具有所述透明介质,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之上;所述背光模块进一步具有第二 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第二入光面,所述LED灯条包括数个LED光源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网点的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 LED灯条的方向。【【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出光面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的侧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平板导光板与具有波浪状微结构微结构的光线示意图。图3为常见具有上微结构的导光板在分区点亮时的光线分布在竖直方向上的亮度分布图。图4为图3中不同位置的1/2亮度所对应的宽度随着距离的变化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在单一 LED光源对应的入光面的部分结构不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结构俯视图。图7为沿着图6中的A-A’的剖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网点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网点结构对于光线反射路径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 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在单一 LED光源对应的入光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结构俯视图,图7为沿着图6中的A-A’的剖面图。根据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结构100包含一导光板主体110、一第一 LED 灯条 140。所述导光板主体110具有一出光面174、相对于所述出光面174的一下表面176以及与所述出光面174和所述下表面176邻接的第一入光面170。在所述第一入光面170具有述个弧状突起120,并具有数个透明介质130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120之上。所述第一 LED灯条140包括数个LED光源140a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120。所述弧状突起120的中心与所述LED光源142a的中心对齐,所述弧状突起120的厚度由中心往两旁递减;同时,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120表面的透明介质130的厚度从相对应的所述弧状突起120的中心往两旁递减形成一个近似于凸透镜的结构,使从LED光源射出的光线可以先经由所述透明介质130进行第一次折射,再透过所述第一入光面170的弧状突起120做第二次折射。因为所述导光板主体110的折射率大于等于所述透明介质130,且所述透明介质13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可以使光线更加集中避免光型的发散。所述导光板本体110进一步具有数个网点150,所述网点15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Iio的所述下表面176且平行于所述第一 LED灯条140,用以破坏光线的反射条件以避免光型的发散。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网点的结构示意图。说明该导光板本体110于所述下表面176具有网点150以及于所述上表面174具有常见的锯齿状微结构。请留意此处所述之锯齿状结构与先前提到的波浪状微结构的功用相似,此锯齿状微结构仅供参考之用,并不用以限制设置任何型态的习知微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网点150实现为长条形的内凹微结构。所述网点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10的所述下表面176上内凹。优选的大小是深度D为20-200 μ m,宽度 W 为 30-300 μ m 以及长度 L 为 200-1200 μ m。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网点结构对于光线反射路径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主体,所述导光板主体具有一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一下表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下表面邻接的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具有数个弧状突起;数个透明介质,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之上;以及一第一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LED灯条包括数个LED光源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主体,所述导光板主体具有一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一下表面、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下表面邻接的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具有数个弧状突起; 数个透明介质,设置于所述弧状突起之上;以及 一第一 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LED灯条包括数个LED光源分别对应所述弧状突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状突起的中心与所述LED光源的中心对齐,所述弧状突起的厚度由中心往两芳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介质的厚度从相对应的所述弧状突起的中心往两芳递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折射率大于等于所述透明介质,且所述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大于空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本体进一步具有数个网点,所述网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主体的所述出光面与所述下表面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