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装置和用于减小起动装置的电枢纵向间隙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1681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0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100),尤其是起动机,包括电枢轴(17),该电枢轴在其一端(17a)借助于换向器轴承(95)浮动地被支承,其中,在电枢轴(17)的端侧上设有设置在换向器轴承(95)上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用于接触电枢轴(17)的端侧(17b),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区域(113),以缩小电枢轴(17)的电枢纵向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减小起动装置(100)的电枢纵向间隙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尤其是起动机。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减小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尤其是起动机的电枢纵向间隙的方法。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基于包括根据独立权利要求前序部分所述的起动机或起动电机的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用于包括内燃机的车辆的起动机和启动器,其具有包括电枢和换向器的电机,其中该电枢具有包括相应电枢轴承的电枢轴。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带有内燃机的车辆的、包括起动继电器的起动器,该车辆一般包括用于驱动内燃机的直流电动机。在这样的起动机或者起动电机中,例如包括相应继电器的继电器拨叉系统负责啮合入或提升入齿圈中。在也被称为距离的行程中或者确切说在啮合运动中,继电器向后拉动拨叉。这通过继电器的相应通电来实现。当通电时,与磁芯共同作用的开关轴沿轴向移向触头或离开触头。这种起动机具有包括定子的电动机,其中该定子以磁体形式构成。另夕卜,该电动机具有转子,它具有由带铁芯的线圈构成的电枢,电枢可转动地支承在定子的极靴之间的磁场内。对电枢的供电通过分段的换向器和滑动触头、即所谓的换向器电刷来进行。当转子通电时也在此出现了磁场,该磁场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在这样的启动器中使用浮动支承的驱动轴或电枢轴。为了限制电枢轴的轴向纵间隙,已知轴向固定机构。迄今所知的轴向固定机构包括安置在电枢轴上的固定盘。固定盘落座在电枢轴的槽内是带有公差的。因为关于电枢轴的多个单独零件的公差链,故这些单独公差在启动器安装时叠加,结果,电枢轴可能具有等于十分之几毫米或更大的轴向间隙确切说是轴向纵间隙。用于缩小电枢轴的电枢纵向间隙或轴向间隙的另一个已知解决方案规定了设于端侧的螺钉,它可移动地安装在换向器轴承上并且可被旋拧到电枢轴的端面上。由CH97941A已知一种借助电动机来起动内燃机的装置,其驱动齿轮在起动时刻通过与电机轴同心的转动运动被置入接合中并且在成功起动后被甩脱接合,在此,该驱动运动的速度通过双级减速而降低,以在增大转矩的同时减小电池用电。根据图2,在那里设有设于端侧的埋头螺钉,它接触轴的端侧。为此该埋头螺钉不仅可纵向运动,也可周向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具有相应的独立权利要求或并列权利要求的特征的本专利技术起动装置和本专利技术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在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尤其是起动机中,电枢轴的电枢纵向间隙可以从十分之几毫米减小到百分之几毫米或者零,其中所述起动装置包括电枢轴,该电枢轴在其一端借助包括毂盘的换向器轴承浮动地被支承,在电枢轴的端侧上设有设置在换向器轴承上的用于接触该电枢轴端侧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具有尤其用于接触该端侧的至少一个柔性区域以缩小电枢轴的电枢纵向间隙。借此,显著减小该起动装置的换向器系统且尤其是碳刷的磨损。该轴向纵间隙或者说电枢纵向间隙不再由相对于此仍是非精确制造的多个构件的公差限定。该起动装置优选包括具有转子和定子的电动机并且尤其被构造为用于内燃机的起动机或所谓的起动电机。它包括浮动支承的电枢轴。该电枢轴在径向上被引导经过也称为烧结衬套的衬套。烧结衬套优选通过毂盘支承在盖中或者借助于在毂盘内形成的支承部位支承。盖同时起到换向器轴承的作用并因而固定换向器轴承。电枢轴穿过该支承部位并以其后端在远离换向器的一侧朝向所述盖凸伸超出该支承部位。在此,该电枢轴尤其是后端在毂盘区域内不具有允许轴向上的固定或限制的凸肩等。毂盘因而只在径向或周向上固定该电枢轴,而没有在轴向上固定。这种电枢轴支承结构被称为浮动支承结构。沿轴向的固定优选通过在电枢轴后端即电枢轴端侧上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来实现。为此,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设置在该盖和该端侧之间。为了适当定位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它安置在所述盖上。轴向间隙限制单元从所述盖朝向端侧突出,从而接触到该端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是单件式构成的。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多件式地构成。为了实现电枢纵向间隙的最佳限制,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区域。柔性区域优选在端侧朝向电枢轴设置。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优选以该柔性区域接触该端侧。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接触该换向器轴承或盖。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柔性区域,其中,一个柔性区域对应于所述换向器轴承或盖,另一个柔性区域对应于该端侧。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柔性区域上设有一个非柔性区域,轴向间隙限制单元与该非柔性区域接触。柔性区域优选被构造为弹性的、部分弹性的和/或至少部分可逆弯曲的区域。通过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措施,可以有利地改进和完善在独立权利要求和并列权利要求中规定的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至少以固定区域在轴向上和/或在周向上被固定在该换向器轴承上。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具有用于布置在盖上的固定区域,优选该固定区域与所述盖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从而它不跟随电枢轴的转动运动。进一步优选的是,该固定区域关于纵向运动被固定在该盖上。此时,纵向表示电枢轴延伸方向,因而对应于轴向或电枢纵向。通过轴向上的固定,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被一下子固定住。不再进行纵向再调节。固定区域的周向运动、即在电枢轴转动方向上的运动和/或在纵向上的运动被阻止。优选该固定区域不可分离地与所述盖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区域和柔性区域一体构成。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柔性区域与该固定区域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另一个实施方式规定,柔性区域被构造为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的薄壁区域,使得因为该薄壁性而实现柔性。由此,可以节省空间的方式产生柔性。尤其是可以简单方式实现一体式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本专利技术意义上的“薄壁”是指这样的区域,其相对于相邻的壁,例如固定区域的壁具有较小的厚度,例如具有小了至少约10%、优选至少约15%且更优选至少约20%的厚度。薄壁在此意味着相对于相邻的壁实现了较高的弹性和/或柔性。又一个实施方式规定,柔性区域至少部分被构造为比电枢轴和/或换向器轴承更有弹性的区域,使得因为该弹性而实现了柔性。例如该柔性区域具有比电枢轴和/或换向器轴承或盖更有弹性的材料。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该柔性区域相对于端侧和/或换向器轴承具有预紧,以实现柔性。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柔性区域、换向器轴承和/或端侧具有至少一个渐缩区段,以使在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换向器轴承尤其是盖和/或端侧之间的接触面最小化。通过这种方式,减小在端侧、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和/或换向器轴承或者说盖之间的摩擦。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相应的接触部位上设置减小摩擦的措施,如涂层,尤其是润滑漆涂层。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规定,该柔性区域具有至少两个渐缩区段。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这些渐缩区域被实施为平行的,就是说并排的。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这些区段被实施为串联的,就是说前后相继的。例如一个实施方式规定,所述渐缩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被构造为隆起。尤其是设有薄壁区域的隆起。该隆起例如可以借助侧向和/或周向的固定区域和至少部分环绕的柔性区域来实现。在此,例如固定区域按照压配合方式被固定在换向器轴承或者盖上。柔性区域被压向该端侧,从而实现了隆起。通过此方式,实现了双稳态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所述换向器轴承、端侧和/或固定区域具有锁定机构用于至少轴向固定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100),尤其是起动机,包括电枢轴(17),该电枢轴在其一端(17a)利用换向器轴承(95)浮动地被支承,其中在该电枢轴(17)的端侧上设有设置在该换向器轴承(95)上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用于接触该电枢轴(17)的端侧(17b),其特征在于,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区域(113),以缩小该电枢轴(17)的电枢纵向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27 DE 102012211003.81.一种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装置(100),尤其是起动机,包括电枢轴(17),该电枢轴在其一端(17a)利用换向器轴承(95)浮动地被支承,其中在该电枢轴(17)的端侧上设有设置在该换向器轴承(95)上的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用于接触该电枢轴(17)的端侧(17b),其特征在于,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区域(113),以缩小该电枢轴(17)的电枢纵向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至少以固定区域(112)在轴向(A)上和/或在周向上被固定在换向器轴承(95)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区域(113)为该轴向间隙限制单元(110)的薄壁区域,使得因该薄壁性而实现柔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区域(113)至少部分为比电枢轴(17)和/或换向器轴承(95)更有弹性的区域,使得因该弹性而实现柔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区域(113)相对于该端侧(17b)和/或换向器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卡斯克KO·施密特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