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11212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6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涉及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水稻品种、整地、施肥、育苗、栽植、灌水、防治病虫害等过程,通过选用分蘖能力强、抗病、大穗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塑料穴盘育苗方式育秧,按固定厢宽开沟起厢,增加耕作层厚度,并按双三角形进行秧苗栽植,其中测土配方以产定肥、合理施肥,同时水气平衡管理,以气促根,以根促蘖、增穗、实现穗大粒多,最后采用统防统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水稻栽植方法相比,平均亩增产稻谷304.1公斤,亩增加收入912.3元,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农业
中的植物栽培技术,尤其是一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14亿,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一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的发展和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使得许多省份农业耕种面积大量减少。人口逐年增加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6 亿,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不足I亩。如何用更少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已经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日益紧迫的问题。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要食用粮食,85%以上的稻米产量作为口粮消费,多年来一直在我国三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 玉米)中名列第一。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传统的耕种方式提前40天育秧,人工抛秧或者插秧,人工收割,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一般不对稻田秧苗植株具体种植位置进行布局,在种植的过程中易出现植株倒伏、病害、早衰,且稻米产量较低。专利CN 101548635公开了一种在稀播、旱育壮秧、小墩稀植基础上的水稻栽培方法,该方法将传统的施氮比例基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秧移栽①、选种育苗:选用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大穗优质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穴盘育秧方式育秧;②、开沟起厢:用拖拉机耕耙深20~25厘米,最后按固定厢宽2米拉线开沟起厢,厢面宽1.7米,厢沟宽0.3米,厢高15~20厘米;③、小苗移栽:2叶一心开始栽植,3叶一心栽植完毕,每厢栽4行,行距50厘米,窝距40厘米,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排行错窝,每窝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插3蔸,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每亩栽3300窝、每窝栽3蔸,每亩共栽0.9~1.0万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秧移栽①、选种育苗:选用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大穗优质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穴盘育秧方式育秧;②、开沟起厢:用拖拉机耕耙深20-25厘米,最后按固定厢宽2米拉线开沟起厢,厢面宽`1.7米,厢沟宽0.3米,厢高15~20厘米;③、小苗移栽:2叶一心开始栽植,3叶一心栽植完毕,每厢栽4行,行距50厘米,窝距40 厘米,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排行错窝,每窝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插3蔸,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每亩栽3300窝、每窝栽3蔸,每亩共栽0.9^1.0万蔸,每蔸栽3株,每亩共栽2.7—`3.0万株;(2)测土配方,合理施肥①、施基肥:移栽前全田撒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油菜麸100公斤,同时撒施 N—P—K含量分别为15%控施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硅钙肥50公斤、硫酸锌2..0公斤,硼砂2.0公斤;②、施分蘖肥:栽后5~7天,4-5叶期秧苗返青活棵后,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栽后15天5— 6叶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肥钾15公斤,此后随时监测禾苗长势和分蘖情况,酌情追施分蘖肥,力争8叶期每亩分蘖苗数达26.8万苗以上;③、施促花肥: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2—3期,结合晒田结束复水施用,根据田间禾苗长势长相施肥,每亩追施45%复合肥10-15公斤,钾肥5~7.5公斤;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5— 6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硼砂等叶面肥喷施2~3次,促进强势枝梗和强势颖花的发育石,从而保证亩有颖花数达4500万以上;④、施穗粒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化文黄才谋唐音凯袁智波吴佳桔
申请(专利权)人:南丹县农业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