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涉及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水稻品种、整地、施肥、育苗、栽植、灌水、防治病虫害等过程,通过选用分蘖能力强、抗病、大穗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塑料穴盘育苗方式育秧,按固定厢宽开沟起厢,增加耕作层厚度,并按双三角形进行秧苗栽植,其中测土配方以产定肥、合理施肥,同时水气平衡管理,以气促根,以根促蘖、增穗、实现穗大粒多,最后采用统防统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水稻栽植方法相比,平均亩增产稻谷304.1公斤,亩增加收入912.3元,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农业
中的植物栽培技术,尤其是一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14亿,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一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的发展和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使得许多省份农业耕种面积大量减少。人口逐年增加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6 亿,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不足I亩。如何用更少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已经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日益紧迫的问题。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要食用粮食,85%以上的稻米产量作为口粮消费,多年来一直在我国三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 玉米)中名列第一。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传统的耕种方式提前40天育秧,人工抛秧或者插秧,人工收割,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一般不对稻田秧苗植株具体种植位置进行布局,在种植的过程中易出现植株倒伏、病害、早衰,且稻米产量较低。专利CN 101548635公开了一种在稀播、旱育壮秧、小墩稀植基础上的水稻栽培方法,该方法将传统的施氮比例基肥(50% ):分蘖肥(15% ):穗肥(35% ):粒肥(O),改为40%: 15%: 35%: 10%,适当减少前期施氮量、增加中后期施氮量,将传统的k肥只作基肥不作追肥改变为基追并重。该栽培方法结合了稀播、旱育壮秧、小墩稀植等水稻栽培的技术因素,并对栽种过程中肥料的施用做了一定的优化。但实际上,该方法对于稻田中水稻具体的栽种方式和稻田中植株具体布置并未真正进行说明,对于水稻种子的稀播、植株小墩稀植也仅仅进行粗略的介绍。这在实际种植应用中都将影响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因此,推广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超高产水稻栽培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实践证明:每次育种、种植方法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应用都将带来农作物农业产量潜力的大幅度提升。自袁隆平院士培育出超级杂交稻发来,全国各地水稻育种单位又相继培育出多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原来栽培技术条件下,杂交水稻单产由原来的亩产600公斤大幅提高到700— 800公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马达加斯加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提炼总结,发现小苗超低密度移栽,配套肥、水、中耕等管理措施,可以实现超高产, 后将其命名为“水稻强化栽培”。该技术体系实行“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主要依靠分蘖成穗” 的技术路线,大幅度降低了主茎在稻谷产量中的比重,明确提出变革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内许多水稻栽培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在“水稻强化栽培”基础上又提出“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理论,该技术系水稻旱育秧、小苗移栽、三角形栽植、平衡施肥、水气平衡、强化栽培及综合防治病虫害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能有效地发挥群体、个体优势和边际效应,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是,在单纯的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条件下,仍然没有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增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专利技术人经过试验、探索,将水稻穴盘育秧、小苗移栽、 双三角形栽植、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强化栽培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元素融合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最终总结提出了 “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在单纯的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条件下超级杂交水稻增产潜力仍显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包括以下步骤:(I)育秧移栽①、选种育苗:选用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大穗优质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穴盘育秧方式育秧。②、开沟起厢:用拖拉机耕祀深20 25厘米,最后按固定厢览2米拉线开沟起厢,厢面宽1.7米,厢沟宽0.3米,厢高15~20厘米。③、小苗移栽:2叶一心开始栽植,3叶一心栽植完毕,每厢栽4行,行距50厘米,窝距40厘米,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排行错窝,每窝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插3蔸, 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每亩栽3300窝、每窝栽3蔸,每亩共栽0.9^1.0万蔸,每蔸栽3株,每亩共栽2.7—3.0 万株。 (2)测土配方,合理施肥①、施基肥:移栽前全田撒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油菜麸100公斤,同时撒施 N—P—K含量分别为15%控施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硅钙肥50公斤、硫酸锌2..0公斤,硼砂2.0公斤。②、施分蘖肥:栽后5~7天,4一5叶期秧苗返青活棵后,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栽后15天5—6叶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肥钾15公斤,此后随时监测禾苗长势和分蘖情况,酌情追施分蘖肥,力争8叶期每亩分蘖苗数达26.8万苗以上。③、施促花肥: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2— 3期,结合晒田结束复水施用,根据田间禾苗长势长相施肥,每亩追施45%复合肥10-15公斤,钾肥5~7.5公斤;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5— 6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硼砂等叶面肥喷施2~3次,促进强势枝梗和强势颖花的发育石,从而保证亩有颖花数达4500万以上。④、施穗粒肥:在水稻齐穗期至乳熟灌浆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谷粒宝、云台素 481等叶面肥喷施I一2次。(3)稻田水管理:具体水灌溉措施为在秧苗移栽后5~7天,灌3— 4厘米深水,促进新根发生;在秧苗进入分蘖始期即3— 4叶期后,采取薄水与湿润间歇式灌溉,严防灌水过深;当水稻分蘖达到亩有效穗数80%即20万苗时,主茎叶片达7—8叶时排水晒田控苗,在群体主茎进入幼穗分化2— 3期时恢复灌水,至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0.5^1厘米深水,确保幼穗正常发育和开花授粉;在田间群体进入乳熟灌浆期进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间歇式灌溉,达到增气护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的目的;在收割前6~7天群体进入成熟期排水晒田,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籽粒充实。(4)综合防治病虫害:2 — 3叶期叶面喷施I次吡虫啉,主防稻飞虱危害,防止稻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病毒产,大田移栽后至8叶期,重点防治稻飞虱危害以防止其传播黑条矮缩病病毒,同时在大田移栽后,亩用15 — 25公斤茶麸全田撒施防治福寿螺,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75%三环唑、井R霉素或爱苗等农药喷施2~3次,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苗叶瘟及纹枯病,8 —16叶期,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叶瘟等,主要用三唑磷、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扑虱灵、异丙威和75%三环唑、富士一号、 井冈霉素或爱苗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7 —10天喷施一次,上述杀虫剂根据虫情可交替使用;在水稻破口期用高浓度多菌灵和粉锈喷施一次防治稻曲病,同时加喷75%三环唑、富士一号和井R霉素或爱苗防治穗茎瘟和纹枯病;在抽穗扬花至灌浆期,注意监测和防治稻飞虱及稻蝽蟓的危害,主要用甲维盐、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时。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水稻栽培方法,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穴盘育秧:采用穴盘育秧是保证秧苗在2叶一心期能顺利起苗并能进行移栽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促进秧苗低节位分蘖和快速分蘖的有效途径,由此既能获得适量的优秀的群体,又能使个体有较充分的生长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个体发育良好,克服传统栽培方法播种量过大、个体生存空间相互重叠挤压、分蘖少、高位分蘖和苗弱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秧移栽①、选种育苗:选用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大穗优质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穴盘育秧方式育秧;②、开沟起厢:用拖拉机耕耙深20~25厘米,最后按固定厢宽2米拉线开沟起厢,厢面宽1.7米,厢沟宽0.3米,厢高15~20厘米;③、小苗移栽:2叶一心开始栽植,3叶一心栽植完毕,每厢栽4行,行距50厘米,窝距40厘米,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排行错窝,每窝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插3蔸,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每亩栽3300窝、每窝栽3蔸,每亩共栽0.9~1.0万蔸,每蔸栽3株,每亩共栽2.7—3.0万株;(2)测土配方,合理施肥①、施基肥:移栽前全田撒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油菜麸100公斤,同时撒施N—P—K含量分别为15%控施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硅钙肥50公斤、硫酸锌2..0公斤,硼砂2.0公斤;②、施分蘖肥:栽后5~7天,4—5叶期秧苗返青活棵后,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栽后15天5—6叶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肥钾15公斤,此后随时监测禾苗长势和分蘖情况,酌情追施分蘖肥,力争8叶期每亩分蘖苗数达26.8万苗以上;③、施促花肥: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2—3期,结合晒田结束复水施用,根据田间禾苗长势长相施肥,每亩追施45%复合肥10~15公斤,钾肥5~7.5公斤;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5—6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硼砂等叶面肥喷施2~3次,促进强势枝梗和强势颖花的发育石,从而保证亩有颖花数达4500万以上;④、施穗粒肥:在水稻齐穗期至乳熟灌浆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谷粒宝、云台素481等叶面肥喷施1—2次;(3)稻田水管理具体水灌溉措施为:在秧苗移栽后5~7天,灌3—4厘米深水,促进新根发生;在秧苗进入分蘖始期即3—4叶期后,采取薄水与湿润间歇式灌溉,严防灌水过深;当水稻分蘖达到亩有效穗数80%即20万苗时,主茎叶片达7—8叶时排水晒田控苗,在群体主茎进入幼穗分化2—3期时恢复灌水,至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0.5~1厘米深水,确保幼穗正常发育和开花授粉;在田间群体进入乳熟灌浆期进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间歇式灌溉,达到增气护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的目的;在收割前6~7天群体进入成熟期排水晒田,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籽粒充实;(4)综合防治病虫害在2—3叶期叶面喷施1次吡虫啉,主防稻飞虱危害,防止稻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病毒产,大田移栽后至8叶期,重点防治稻飞虱危害以防止其传播黑条矮缩病病毒,同时在大田移栽后,亩用15—25公斤茶麸全田撒施防治福寿螺,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75%三环唑、井冈霉素或爱苗等农药喷施2~3次,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苗叶瘟及纹枯病,8—16叶期,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叶瘟等,主要用三唑磷、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扑虱灵、异丙威和75%三环唑、富士一号、井冈霉素或爱苗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7—10天喷施一次,上述杀虫剂根据虫情可交替使用;在水稻破口期用高浓度多菌灵和粉锈喷施一次防治稻曲病,同时加喷75%三环唑、富士一号和井冈霉素或爱苗防治穗茎瘟和纹枯病;在抽穗扬花至灌浆期,注意监测和防治稻飞虱及稻蝽蟓的危害,主要用甲维盐、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秧移栽①、选种育苗:选用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大穗优质高产超级稻品种,采用穴盘育秧方式育秧;②、开沟起厢:用拖拉机耕耙深20-25厘米,最后按固定厢宽2米拉线开沟起厢,厢面宽`1.7米,厢沟宽0.3米,厢高15~20厘米;③、小苗移栽:2叶一心开始栽植,3叶一心栽植完毕,每厢栽4行,行距50厘米,窝距40 厘米,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排行错窝,每窝按等边三角形分散栽插3蔸,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每亩栽3300窝、每窝栽3蔸,每亩共栽0.9^1.0万蔸,每蔸栽3株,每亩共栽2.7—`3.0万株;(2)测土配方,合理施肥①、施基肥:移栽前全田撒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油菜麸100公斤,同时撒施 N—P—K含量分别为15%控施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硅钙肥50公斤、硫酸锌2..0公斤,硼砂2.0公斤;②、施分蘖肥:栽后5~7天,4-5叶期秧苗返青活棵后,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栽后15天5— 6叶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肥钾15公斤,此后随时监测禾苗长势和分蘖情况,酌情追施分蘖肥,力争8叶期每亩分蘖苗数达26.8万苗以上;③、施促花肥: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2—3期,结合晒田结束复水施用,根据田间禾苗长势长相施肥,每亩追施45%复合肥10-15公斤,钾肥5~7.5公斤;在群体主穗幼穗发育进入5— 6期,用隔夜长、磷酸二氢钾、硼砂等叶面肥喷施2~3次,促进强势枝梗和强势颖花的发育石,从而保证亩有颖花数达4500万以上;④、施穗粒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化文,黄才谋,唐音凯,袁智波,吴佳桔,
申请(专利权)人:南丹县农业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