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10479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2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可有效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电,保护蓄电池,延长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使用推广价值;其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之间相互并联连接,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之间,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蓄电池、负载之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发电
,具体为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小型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光伏组件、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和负载四部分构成,充放电控制器是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件,它是对系统中的储能元件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控制,以免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充或过放的现象,影响蓄电池寿命,然而现有的充放电控制器普遍存在电路复杂、成本较高、维修困难等缺陷,则在保护蓄电池过充、放电上仍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可有效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电,保护蓄电池,延长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使用推广价值。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之间相互并联连接,其特征在于: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之间,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蓄电池、负载之间。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采用12V铅酸蓄电池;所述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Rl、R2、R3、R4、R5、R6、电容Cl、场效应管Q1、二极管Dl、D2、稳压管Tl、T2 ;所述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R7、R8、R9、电容C2、场效应管Q2、稳压管T3 ;所述稳压管Tl、T2、T3均采用型号TL431基准源,所述电阻R1、R2、电容Cl的一端、稳压管Tl的阴极、场效应管Ql的栅极均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电阻R3、R4的一端、稳压管Tl的参考极、稳压管T2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稳压管T2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电阻R5、R6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l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4、R5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管T1、T2的阳极、电阻R3、R6、电容Cl的另一端均相连后接地;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稳压管T3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电阻R7、R8的一端,所述稳压管T3的阴极与所述电阻R9、电容C2的一端、场效应管Q2的栅极均相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稳压管T3的阳极相连后接地,所述电阻R7、R9、电容C2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2的源极均相连接,并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本技术采用的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在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采用12V的铅酸蓄电池,且其电压通常是被控制在10.6V?14.4V之间,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中均采用了 TL431基准源,若蓄电池电压高于其14.4V的电压范围时,通过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可避免光伏组件向蓄电池充电,若蓄电池电压低于其10.6V的电压范围时,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可切断蓄电池向负载供电的路径,避免蓄电池过放电,从而有效起到了对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组成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光伏组件1、蓄电池2、负载3,光伏组件1、蓄电池2、负载3之间相互并联连接,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4并联连接于光伏组件1、蓄电池2之间,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5并联连接于蓄电池2、负载3之间;蓄电池2采用12V铅酸蓄电池;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4包括电阻Rl、R2、R3、R4、R5、R6、电容Cl、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D2、稳压管T1、T2 ;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5包括电阻R7、R8、R9、电容C2、场效应管Q2、稳压管T3 ;稳压管Tl、T2、T3均采用型号TL431基准源,电阻Rl、R2、电容Cl的一端、稳压管Tl的阴极、场效应管Ql的栅极均相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二极管Dl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电阻R3、R4的一端、稳压管Tl的参考极、稳压管T2的阴极相连接,稳压管T2的参考极连接电阻R5、R6的一端,场效应管Ql的漏极连接电阻R4、R5的另一端并与蓄电池2的正极连接,稳压管Tl、T2的阳极、电阻R3、R6、电容Cl的另一端均相连后接地;蓄电池2的负极接地,稳压管T3的参考极连接电阻R7、R8的一端,稳压管T3的阴极与电阻R9、电容C2的一端、场效应管Q2的栅极均相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稳压管T3的阳极相连后接地,电阻R7、R9、电容C2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2的源极均相连接,并与蓄电池2的正极连接。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在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2采用12V铅酸蓄电池,其电压通常是被控制在10.6V?14.4V之间,在有光照时候,光伏组件I在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4的控制下向蓄电池2供电,通过选取合适的电阻R4、R5的阻值,通过分压作用,使得蓄电池2两端电压达到14.4V时,稳压管Tl被关断,场效应管Ql工作在截止区,充电回路被切断,从而有效避免了光伏组件I向蓄电池2过充电;在光照不强时候,蓄电池2在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5的控制下向负载3供电,通过选取合适的电阻R8、R9的阻值,使得蓄电池2两端电压小于10.6V时,稳压管T3关断,使场效应管Q2工作在截止区,切断蓄电池2向负载3供电路径,从而有效避免了蓄电池2过放电;当蓄电池2两端电压在10.6V?14.4V时,场效应管Ql、Q2都导通,光伏组件I可向蓄电池充2电,负载3也正常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其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之间相互并联连接,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之间,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蓄电池、负载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采用12V铅酸蓄电池;所述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R1、R2、R3、R4、R5、R6、电容C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D2、稳压管T1、T2;所述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R7、R8、R9、电容C2、场效应管Q2、稳压管T3;所述稳压管T1、T2、T3均采用型号TL431基准源,所述电阻R1、R2、电容C1的一端、稳压管T1的阴极、场效应管Q1的栅极均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电阻R3、R4的一端、稳压管T1的参考极、稳压管T2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稳压管T2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电阻R5、R6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4、R5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管T1、T2的阳极、电阻R3、R6、电容C1的另一端均相连后接地;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稳压管T3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电阻R7、R8的一端,所述稳压管T3的阴极与所述电阻R9、电容C2的一端、场效应管Q2的栅极均相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稳压管T3的阳极相连后接地,所述电阻R7、R9、电容C2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2的源极均相连接,并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独立光伏系统,其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负载之间相互并联连接,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光伏组件、蓄电池之间,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并联连接于所述蓄电池、负载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采用12V铅酸蓄电池;所述过充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町、!?2、1?3、1?4、1?5、1?6、电容(:1、场效应管01、二极管Dl、D2、稳压管Tl、T2 ;所述过放电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电阻R7、R8、R9、电容C2、场效应管Q2、稳压管T3 ;所述稳压管Tl、T2、T3均采用型号TL431基准源,所述电阻Rl、R2、电容Cl的一端、稳压管Tl的阴极、场效应管Ql的栅极均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颖朱芳谢彪李松宁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