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05023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2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一长方形池体,所述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纵向设置的布水墙、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料墙和第四填料墙,并将池体内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不同反应区,其中,所述布水墙的两侧分别与池体的左侧内壁及第一填料墙围成布水区和水解酸化区,所述第二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填料墙和第三填料墙围成第一反应区和兼氧区,所述第四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填料墙和池体的右侧内部围成第二反应区和检测区;所述水解酸化区、第一反应区、兼氧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曝气管。污水依次经过各反应区处理后,有效去除了污水中的COD与氨氮污染物,产生的污泥无需外排,非常适合处理水量不大,有一定生化性的污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属于环保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村、镇污水是指村、镇两类聚居点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及为其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即不包括工业生产及农村生产所产生的废水。中国的村镇污水面广、量大,治理需求迫切。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2011年-2015年)》,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有村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比例仅为2.6%,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截止到2010年,全国村镇污水总产生量136.2亿吨,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22.9%。村镇污水污染负荷对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国家层面上,为了从整体上改善中国水环境质量,未来中国流域污染控制的重心也必须逐步向村镇污水治理转移。目前我国村镇污水处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I)处理率低:全国污水处理水平的比例:城市占78%、建制镇占15%、村庄占6%。其中的建制镇很大一部分是县城的城关镇,如果统计真正的建制镇则污水处理水平只占了不到10% O(2)闲置率高:当前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污水处理率较高,但该五个省份所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处理设置的产权与运行权归乡镇或者村庄所有,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造成大量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营。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开发一种投资小、运行维护、处理效果好的村镇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投资低、运行维护简单的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一长方形池体,所述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纵向设置的布水墙、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料墙和第四填料墙,并将池体内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不同反应区,其中,所述布水墙的两侧分别与池体的左侧内壁及第一填料墙围成布水区和水解酸化区,所述第二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填料墙和第三填料墙围成第一反应区和兼氧区,所述第四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填料墙和池体的右侧内部围成第二反应区和检测区;所述水解酸化区、第一反应区、兼氧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曝气管。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至少一面填料墙,且相邻的两面填料墙间设有曝气管。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料墙、第四填料墙以及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的填料墙的结构相同,均由多块多孔生物填料层叠而成;且相邻两块多孔生物填料间的间距为0.3-0.5cm。[0011 ] 优选的是:所述水解酸化区和兼氧区内的曝气管设置于水解酸化区和兼氧区内的底部,所述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的曝气管从上至下设置有两层。优选的是:所述水解酸化区的曝气比为:0.2-0.5:1,所述第一反应区的曝气比为3-8:1,所述兼氧区的曝气比为0.2-0.5:1,所述第二反应区的曝气比为2-6:1。优选的是:所述布水墙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布水孔。优选的是:所述池体的池深为3.5-4.5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第一反应区内采用独特的填料填充方式与曝气方式,实现了好氧、缺氧、厌氧同时存在,不仅可以去除COD与氨氮,还能起到污泥硝化的作用;(2)不需要外排污泥,实现了污泥的内部增长与硝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彻底解决了剩余污泥处理问题;(3)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针对生化性较差的废水也能实现达标排放;(4)砖型多孔生物填料使用寿命长,一次性填充无补充与更换,大大减小了维护运营费用。【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所述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生化处理系统包括一池深为3.5-4.5米的长方形池体A,所述池体A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纵向设置的布水墙11、第一填料墙81、第二填料墙82、第三填料墙83和第四填料墙84,并将池体A内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不同反应区,其中,所述布水墙11的两侧分别与池体A的左侧内壁及第一填料墙81围成布水区I和水解酸化区2,所述第二填料墙8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填料墙81和第三填料墙83围成第一反应区3和兼氧区4,所述第四填料墙84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填料墙83和池体A的右侧内部围成第二反应区5和检测区6。更进一步地,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法,根据所需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情况,所述第一反应区3和第二反应区5内均还设有至少一面填料墙,且相邻的两面填料墙间设有曝气管,本技术中,所述第一填料墙81、第二填料墙82、第三填料墙83、第四填料墙84以及第一反应区3和第二反应区5内的填料墙的结构相同,均由多块多孔生物填料层叠而成,具有类似墙面的形状,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生物填料采用外形为砖类的砖型多孔生物填料,且相邻的两块填料间的间距为0.3-0.5cm。所述水解酸化区2、第一反应区3、兼氧区4和第二反应区5内均设有曝气管7,其中,所述水解酸化区2和兼氧区4内的曝气管7设置于水解酸化区2和兼氧区4内的底部,且所述水解酸化区2内的曝气比为0.2-0.5:1,所述兼氧区4内的曝气比为0.2-0.5:1。所述第一反应区3和第二反应区5内的曝气管7共分两层,上下布置于第一反应区3和第二反应区5内,且所述第一反应区3内的曝气比为3-8:1,所述第二反应区5内的曝气比为2-6:1。采用上述生化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包括以下处理步骤:I)污水进入布水区1,并通过布水墙11上均匀分布的多个供水穿过的布水孔进入到水解酸化区2 ;2 )污水在水解酸化区2内降解COD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污水在水解酸化区2内停留3-9小时后穿过第一填料墙81进入到第一反应区3 ;4)由于第一反应区3内独特的构造与曝气方式,因此在第一反应区3同时存在好氧、缺氧及厌氧三种环境,污水中集居的微生物菌群在曝气前,在缺氧的环境下实现了氨氮的硝化、反硝化过程,而经过曝气后,污水中的微生物菌群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使得污水在第一反应区3内进一步降解污水中的COD的同时还能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污染物,且还能对污水中的污泥起到硝化降解的作用,污水在第一反应区3内停留6-12小时后穿过第二填料墙82进入到兼氧区4 ;5)污水在兼氧区4内进一步提升了其可生化性,污水在兼氧区4内停留2-6小时后,穿过第三填料墙83进入到第二反应区5 ;6)污水在第二反应区5内进一步除去污水中的C0D、氨氮污染物以及的污泥硝化的同时,还能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污水在第二反应区5内停留4-10小时后,穿过第四填料墙84进入到检测区6 ;7)污水在检测区6经取样检测达标后,进行排放。实施例1采用上述处理系统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设计处理总水量为1000t/d,设计污水水质情况见表1:表1设计污水进水水质(单位:mg/l ;pH值无量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长方形池体,所述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纵向设置的布水墙、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料墙和第四填料墙,并将池体内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不同反应区,其中,所述布水墙的两侧分别与池体的左侧内壁及第一填料墙围成布水区和水解酸化区,所述第二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填料墙和第三填料墙围成第一反应区和兼氧区,所述第四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填料墙和池体的右侧内部围成第二反应区和检测区;所述水解酸化区、第一反应区、兼氧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曝气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长方形池体,所述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纵向设置的布水墙、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料墙和第四填料墙,并将池体内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不同反应区,其中,所述布水墙的两侧分别与池体的左侧内壁及第一填料墙围成布水区和水解酸化区,所述第二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填料墙和第三填料墙围成第一反应区和兼氧区,所述第四填料墙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填料墙和池体的右侧内部围成第二反应区和检测区;所述水解酸化区、第一反应区、兼氧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曝气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还设有至少一面填料墙,且相邻的两面填料墙间设有曝气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墙、第二填料墙、第三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佐国闫增双胡亮凉刘小见周加旺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联众华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