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9617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1 0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含弹片端子的连接器,尤其适用于QSFP,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的第一收容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上排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位于下排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悬臂状的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第一接触部及位于第一接触部后端且向上折弯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悬臂状的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第二接触部及位于第二接触部后端且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如此设置,第一、第二折弯部使第一、第二接触臂的斜度增加了,从而增大了导电端子保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QSFP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阅2008年4月15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7, 357,673B1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均包括一个弹性接触臂及位于该弹性接触臂末端的接触部。然而,该弹性接触臂的斜度较小,接触部的保持力(unmating force)较小,容易导致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不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具有较大保持力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贯穿对接面的第一收容腔及贯穿对接面且位于第一收容腔下方的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第一收容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舌板,所述第二收容腔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定位板,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上排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位于下排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悬臂状的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悬臂状的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臂还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部后端且向上折弯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接触臂还设有位于第二接触部后端且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一折弯部向后延伸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二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二折弯部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部,在第一水平部高度受限制不能再上提,第二水平部的高度受结构限制不能再向下降的情况下,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通过折弯再回折的方式来提高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的斜率。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折弯部设有第一顶点,所述第二弯折部设有第二顶点,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第二顶点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高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一折弯部向后延伸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二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二折弯部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高度,但是小于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第二顶点之间的高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一接触部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导引部,所述第二接触臂还包括自第二接触部斜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引部,所述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形成喇叭口。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对接面相对的后表面及贯穿该后表面的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的第一绝缘块,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的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收容于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绝缘块收容于第二安装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绝缘块包括后端面及设置于所述后端面上的若干间隔设置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延伸部定位于对应的定位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设有与所述定位槽对齐的若干限位槽,所述第一延伸部收容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绝缘块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块的长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块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斜面及位于侧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锁扣凸起,所述第二绝缘块包括位于下端的第二斜面及位于侧面的至少一个第二锁扣凸起,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分别用以导引所述第一绝缘块及第二绝缘块插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锁扣凸起及第二锁扣凸起用以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相抵压以固定所述第一绝缘块及第二绝缘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反向设置的第一、第二折弯部使所述第一、第二接触臂的斜度得到增加,垂直于第一、第二接触部的分力也就大大增加了,从而增大了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保持力。通过在第二绝缘块的后端面上设置定位第一延伸部的定位槽,防止了第一导电端子受力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绝缘本体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的侧视图。图7是图5中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8是图5中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9是图5中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中第一、第二绝缘块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I及安装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QSFP(Quad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板端连接器,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导电端子2可以通过直接插入的方式安装于绝缘本体I内,或者通过端子模组的形式安装于绝缘本体I内(容后详述)。请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对接面11、相对于对接面11的后表面12、贯穿对接面11的第一收容腔111、贯穿对接面11且位于第一收容腔111下方的第二收容腔112、贯穿后表面12的第一安装槽121、及贯穿后表面12且位于第一安装槽121下方的第二安装槽122。从实体结构上看,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顶壁、底壁、两侧壁15及自底壁两侧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撑壁16,其中所述第一收容腔111由所述顶壁、底壁及两侧壁15共同围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12由所述底壁及支撑壁16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111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舌板,所述第二收容腔112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定位板。对接连接器的舌板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平板状的金属垫,用以与导电端子2接触以实现数据传输。所述顶壁设有若干与第一收容腔111连通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31,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31进一步向上贯穿所述顶壁,以提供导电端子2足够的变形空间。类似地,所述底壁设有若干与第二收容腔112连通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41,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41进一步向下贯穿所述底壁,以提供导电端子2足够的变形空间。每一个支撑壁16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柱161,用以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定位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绝缘本体I的后表面12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限位槽123,用以定位导电端子2。请参图5至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上排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及位于下排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安装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22,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通过insert molding的方式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上的第一绝缘块3,及通过insert molding的方式包覆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上的第二绝缘块4。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1、22分别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第一、第二绝缘块3、4内,方便组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悬臂状的且对应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31的第一接触臂23,所述第一接触臂23包括延伸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对接面(11)、贯穿对接面(11)的第一收容腔(111)及贯穿对接面(11)且位于第一收容腔(111)下方的第二收容腔(11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上排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及位于下排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悬臂状的第一接触臂(23),所述第一接触臂(23)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111)内的第一接触部(23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悬臂状的第二接触臂(24),所述第二接触臂(24)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111)内的第二接触部(24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3)还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部(231)后端且向上折弯的第一折弯部(232),所述第二接触臂(24)还设有位于第二接触部(241)后端且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2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对接面(11)、贯穿对接面(11)的第一收容腔(111)及贯穿对接面(11)且位于第一收容腔(111)下方的第二收容腔(11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上排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及位于下排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悬臂状的第一接触臂(23),所述第一接触臂(23)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111)内的第一接触部(23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悬臂状的第二接触臂(24),所述第二接触臂(24)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腔(111)内的第二接触部(24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3)还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部(231)后端且向上折弯的第一折弯部(232),所述第二接触臂(24)还设有位于第二接触部(241)后端且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24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3)还包括自第一折弯部(232)向后延伸的第一水平部(234),所述第二接触臂(24)还包括自第二折弯部(242)向后延伸的第二水平部(244),在第一水平部(234)高度受限制不能再上提,第二水平部(244)的高度受结构限制不能再向下降的情况下,第一折弯部(232)和第二折弯部(242)通过折弯再回折的方式来提高第一接触臂(23)和第二接触臂(24)的斜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232)设有第一顶点(233),所述第二弯折部(242)设有第二顶点(243),所述第一顶点(233)与所述第二顶点(243)之间的高度(Hl)大于第一接触部(231)与第二接触部(241)之间的高度(H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3)还包括自第一折弯部(232)向后延伸的第一水平部(234),所述第二接触臂(24)还包括自第二折弯部(242)向后延伸的第二水 平部(244),所述第一水平部(234)与第二水平部(24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平部(234)与第二水平部(244)之间的高度(H3)大于第一接触部(231)与第二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光新付柯存张倩丽程毅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意华通讯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