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展开的齐平门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9202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0 16:30
用于车门的把手组件,包括壳体和被壳体可动地支撑的抓握杆。抓握杆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沿线性路径线性地可动。线性路径设置在一平面上。马达附接到所述壳体,且包括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部。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平面。止转轭机构使马达的输出部与抓握杆互连。止转轭机构将输出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垂直展开的齐平门把手
[0001 ] 本专利技术通常涉及用于车门的把手组件。
技术介绍
车门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车门的外部把手组件。把手组件可以设计为延伸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的外侧,以允许操作者抓住把手组件。替换地,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可以限定向内的凹部,以允许操作者抓住把手组件。进而,车辆样式可能要求,在不使用时,把手的外侧表面定位为基本齐平于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在需要打开车门时,齐平安装的把手组件可以通过相对于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的摇摆或枢转运动而向外展开,或可以替换地相对于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沿法线方向向外展开,由此允许操作者抓住把手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一种门组件。该门组件包括具有外部面板表面的结构。把手组件联接到该结构。把手组件包括具有外侧表面的抓握杆。所述抓握杆相对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线性地可动。在把手组件设置在退回位置时,抓握杆定位为使得抓握杆的外侧表面基本齐平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在把手组件设置在伸出位置时,抓握杆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的外侧侧向地间隔开。把手组件包括马达,其具有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部。轭机构将马达的输出部与抓握杆互连。轭机构将输出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运动。还提供一种用于车门的把手组件。该把手组件包括壳体和由壳体可动地支撑的抓握杆。抓握杆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沿线性路径线性地可动。线性路径设置在一平面上。马达附接到壳体,且包括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部。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平面。轭机构将马达的输出部与抓握杆互连。轭机构将输出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运动。因而,把手组件的抓握杆相对于车门的外部面板表面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沿法线方向运动,在退回位置中抓握杆的外侧表面大约齐平于外部面板表面,且在伸出位置中抓握杆与外部面板表面间隔开以允许操作者抓住抓握杆。抓握杆在退回位置时的位置基本齐平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其与抓握杆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的沿法线方向的运动一起,为门组件提供令人满意的样式特征。轭机构提供简单的和成本有效的机构,以将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在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较佳模式做出的详尽描述中能容易地理解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门组件的示意性片段平面图,显示了在伸出位置的把手组件的抓握杆。图2是把手组件的示意性片段平面图,显示了在退回位置的抓握杆。图3是门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显示了在退回位置的抓握杆。图4是门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显示了在伸出位置的抓握杆。图5是把手组件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例如“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底”等词语是用于描述附图的,而不代表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通过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参见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几幅图中指示相同的部件,门组件通常在20示出。门组件20可以配置为用于车辆的侧门、车辆的后备箱门或一些其他车辆的闭合件。进而,应理解门组件20可以配置为用于一些与车辆不相关的其他用途,例如但不限于箱门。参见图1和2,门组件20包括结构22。结构22包括限定了外部面板表面26的面板24、和支撑面板24必要的所有支架、支撑件等、以及门组件20的各种部件,且用于将门组件20附接到车辆。外部面板表面26设置在面板24的外侧。如在本文使用的,术语“外侦是指相对于车辆中心的、进一步远离“内侧”位置的部位。从而内侧位置设置为相对于外侧位置更靠近车辆中心,所述外侧位置设置为距车辆中心更远。还参见图3和4,外部面板表面26限定穿过其延伸的开口 28。门组件20进一步包括把手组件30。把手组件30联接到结构22,且包括抓握杆32。抓握杆32可相对于结构22的外部面板表面26在图1和3所不的退回位置和图2和4所不的伸出位置之间运动。如所示的,抓握杆32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沿线性、法线方向运动。然而,抓握杆32可以替换地被配置为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沿非法线方向运动。如在本文使用的,术语“法线方向”是指沿基本上垂直于表面而没有相对于该表面枢转和/或旋转运动的方向的运动。应理解,门组件20的外部面板表面26可以包括不完全是平面的三维形状。因而,应理解抓握杆32可以沿不严格垂直(即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不是严格的九十度)的方向运动。然而,抓握杆32在没有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旋转和/或枢转的情况下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运动。进而,应理解抓握杆32的运动法向于外部面板表面26,而不管外部面板表面26相对于地面的取向。因而,抓握杆32相对于外部面板表面26的运动可以相对于地面沿垂直方向、相对于地面沿水平方向或以在它们之间的任何角度。抓握杆32包括外侧表面34,且在处于退回位置中时定位在开口 28中,抓握杆32的外侧表面34基本齐平于结构22的外部面板表面26。如在本文使用的,术语“基本齐平”被定义为包括基本上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表面,但是可以包括很小的特征差异,例如与共同平面略微离开的表面曲率或设计重点。抓握杆32在抓握杆32在伸出位置时与结构22的外部面板表面26的外侧侧向间隔开,由此允许操作者抓住抓握杆32。抓握杆32和开口28大小和形状设置为彼此匹配,从而在退回位置时,抓握杆32贴合地装配在开口 28中,呈现门组件20的连续外表面。抓握杆32和开口 28可以每一个包括被认为适于满足门组件20的设计和样式需求的互补形状和/或构造。参见图1、2和5,把手组件30包括可动地支撑抓握杆32的壳体36。壳体36可以被设定形状为和/或配置为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滑动地支撑抓握杆32和相对于结构22固定抓握杆32。最佳如图5所示,抓握杆32沿线性路径38运动。壳体36包括至少一个引导构件40,所述引导构件接合抓握杆32,以沿线性路径38引导抓握杆32。线性路径38设置为平行于平面42 (仅在图5中作为垂直页面设置的线被示出),抓握杆32基本上与该平面对准。引导构件40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配置。例如,壳体36可以包括一对柱体44,所述一对柱体设置在抓握杆32的每一个边缘处(仅显示了一对柱体44)。柱体44在壳体36的外侧壁46和壳体36的内侧壁48之间与抓握杆32的行进方向平行地延伸。抓握杆32限定可滑动地接收柱体44的孔50。孔50和柱体44之间的滑动相互作用沿抓握杆32的线性路径38引导抓握杆32。应理解引导构件40可以以并非本文所述的和附图显示的某一方式配置。马达52附接到壳体36。马达52包括输出部54 (仅在图5显示),例如轴,其可绕旋转轴线56旋转。输出部54的旋转轴线56垂直于平面42设置。在被促动时,马达52让输出部54绕旋转轴线56旋转。马达52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被促动,例如通过来自控制模块的电信号。马达52可以包括步进马达,其将全部旋转分为多个相等的步距。优选地,马达52包括电马达52。然而,应理解马达52可以包括本文未描述的能产生扭矩以让输出部54旋转的一些其他样式的马达。轭机构58使马达52的输出部54与抓握杆32相互连接。轭机构58将输出部54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32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组件,包括:结构,包括外部面板表面;和把手组件,联接到所述结构,且包括具有外侧表面的抓握杆;其中把手组件能相对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线性地运动;其中抓握杆定位为,在把手组件设置在退回位置时,抓握杆的外侧表面基本齐平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且其中,抓握杆在把手组件设置在伸出位置时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的外侧侧向地间隔开;和其中把手组件包括:马达,具有能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部;和轭机构,使马达的输出部与抓握杆互连,且配置为用于将输出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15 US 13/585,8771.一种门组件,包括: 结构,包括外部面板表面;和 把手组件,联接到所述结构,且包括具有外侧表面的抓握杆; 其中把手组件能相对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在退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线性地运动; 其中抓握杆定位为,在把手组件设置在退回位置时,抓握杆的外侧表面基本齐平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且其中,抓握杆在把手组件设置在伸出位置时与所述结构的外部面板表面的外侧侧向地间隔开;和 其中把手组件包括: 马达,具有能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部;和 轭机构,使马达的输出部与抓握杆互连,且配置为用于将输出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抓握杆的线性运动,以让抓握杆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组件,其中抓握杆沿与一平面平行地设置的线性路径运动,输出部的旋转轴线设置为垂直于该平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组件,其中轭机构包括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约翰斯鲁德WA科克莫A翁多T特林因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