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82870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盖板、液晶光栅和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其中,在所述盖板靠近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或者在所述盖板靠近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绝缘连接层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从而可以避免形成触控功能层所需的架桥工艺,降低立体触控液晶模组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工艺的简化也使得立体触控显示模组不再需要经历较多的镀膜或刻蚀工艺,提高了立体触控模组的良品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
本技术属于液晶显示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出现立体显示的需求,此时将立体显示技术与液晶显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集成有触控功能的立体液晶显示器(简称立体触控液晶显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现有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盖板(Cover Lens)、触控面板传感器(TP Sensor)、液晶光栅(TN Barrier)和液晶显示模组(LCM模组)。其中,触控面板传感器作为触控功能层是立体触控液晶显示模组的触控功能模块;而液晶光栅则是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立体显示功能模块。对于立体触控液晶显示器来说,为了降低增加了液晶光栅后的立体触控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在形成立体触控显示模组时,一般采用一体化触控解决方案,直接将触控功能传感器所需的走线,即触控功能层集成在盖板靠近液晶显示模组的表面上,也即形成OGS结构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节省触控面板传感器内的用于支撑触控功能层的菲林或玻璃的厚度,降低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厚度。但是,此种立体触控液晶模组的生产成本较高,良品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可以减小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厚度的同时,降低立体触控液晶模组的生产成本,提高立体触控模组的良品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盖板、液晶光栅和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其中,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或者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优选的,所述绝缘连接层为液态光学胶层或固态光学胶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此种立体显示模组将构成触控功能所需的发射端走线和接收端走线分别形成在盖板和液晶光栅的表面。具体的,将发射端走线形成在所述盖板靠近液晶光栅的表面,同时将接收端走线形成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盖板的表面;或者,将接收端走线形成在所述盖板靠近液晶光栅的表面,同时将发射端走线形成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盖板的表面,然后通过所述绝缘连接层将所述盖板形成有走线的一侧与所述液晶光栅形成走线的一侧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触控显示模组。此时,所述发射端走线和所述接收端走线通过所述绝缘连接层实现电绝缘,相对于现有的OGS结构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可以避免形成触控功能层所需的用于在发射端走线和接收端走线之间建立绝缘的架桥工艺,降低立体触控液晶模组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工艺的简化也使得立体触控显示模组不再需要经历较多的镀膜或刻蚀工艺,提高了立体触控丰吴组的良品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不具备触控功能的立体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包括触控面板传感器的立体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立体触控触控模组的触控功能层的局部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形成有发射端走线的盖板以及与其对应的形成有接收端走线的液晶光栅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中所言,现有的立体触控液晶显示器的生产成本较高,良品率较低。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普通的显示模组(不具备立体显示功能的触控显示模组)的通用结构如图1,包括盖板(Cover Lens) 01,位于盖板(Cover Lens) 01的一个表面的触控面板传感器(TP sensor) 02和位于触控面板传感器(TP sensor)表面的液晶显示模组(LCM模组)03。其中,触控面板传感器02—般由玻璃或菲林组成,厚度较胶厚。在通过普通的显示模组形成立体显示模组的过程中,需要在触控面板传感器02和液晶显示模组03中间加入用于实现立体显示液晶光栅(TN barrier)04,从而使整体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具备触控和立体显示的能力,且此种立体触控模组的结构如图2所示。但是,由于普通的显示模组的触控面板传感器的厚度较厚,导致整体厚度偏厚,故在此基础上增加液晶光栅后,会使得形成的立体触控模组的厚度更厚,不适应显示器件轻薄化的趋势。故,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采用OGS结构,即将触控面板传感器整合到盖板表面上,在盖板表面上做触控面板器所需的走线,即触控功能层,节省触控面板传感器内的用于支撑触控功能层的菲林或玻璃的厚度。但在盖板靠近液晶显示模组的表面直接形成触控功能层时,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发射端走线RX和接收端走线TX,且两条走线呈交叉排列,那么为了保证发射端走线RX和接收端TX走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需要通过架桥设计实现发射端走线RX和接收端走线TX的交叉设计,而架桥设计本身还包括绝缘层05和架桥06,也即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镀膜和架桥的工艺,使得立体触控显示模组的生产成本较高,良品率较低。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盖板、液晶光栅和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其中,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或者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此种立体显示模组将构成触控功能所需的发射端走线和接收端走线分别形成在盖板和液晶光栅的表面,然后通过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实现发射端走线和接收端走线之间的电绝缘。相对于现有的OGS结构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可以避免形成触控功能层所需的用于在发射端走线和接收端走线之间建立绝缘的架桥工艺,降低立体触控液晶模组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工艺的简化也使得立体触控显示模组不再需要经历较多的镀膜或刻蚀工艺,提高了立体触控模组的良品率。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形状的平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的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如图4所示,包括盖板1、液晶光栅4和位于盖板I和液晶光栅4之间的绝缘连接层3。如图5所示,在盖板I靠近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液晶光栅和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其中,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或者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液晶光栅和位于盖板和液晶光栅之间的绝缘连接层; 其中,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发射端走线,在所述液晶光栅靠近所述绝缘连接层的表面形成有接收端走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吴梓平周伟杰王新志李志成李岩古大龙李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