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8012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打气装置,用以连接动力车辆的传动带,所述打气装置包含壳体、活塞件、传动机构、传动轮、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壳体包含汽缸槽及邻设于汽缸槽的传动区。活塞件设置于汽缸槽内。传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并连接活塞件。传动轮设置于壳体的外部并连接传动机构,传动轮用以顶抵接触传动带以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驱动活塞件进行往复运动。第一单向阀连通汽缸槽,第一单向阀允许气体离开汽缸槽。第二单向阀连通汽缸槽,第二单向阀允许气体进入汽缸槽。借此,可视使用状况,快速对备胎进行充气或吸气,以减小或增加备胎的体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打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打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引擎的传动带为动力来源的打气>J-U ρ?α装直。
技术介绍
在驾驶过程中,轮胎破损漏气是常见的驾驶事故,若使用补胎器修补轮胎,破损的轮胎在做完修补后,车速亦无法太快也无法长途跋涉,亦即,借由补胎形式具有无法长时间耐久的问题,造成使用者的困扰。因此常见的解决轮胎破损问题的方法为,于车辆上备有备胎,当轮胎破损时,更换备胎。然而,油价的飞涨,各式车辆除了提升引擎效率,优化油耗表现外,更进一步,缩小车体空间及移除或缩小不必要的组件,以使得车体的重量下降,如此一来,由于车体重量下降,自然可提升车辆的汽油使用效率。由于车体空间缩小,车辆内部的组件,自然需要配合车体空间进行淘汰或缩小。然而,更换备胎几乎是每台汽车在轮胎破损时的处理方式,但备胎体积庞大,在以往的各式车辆中,备胎即占了相当大比例的车体空间,相当不利整个车室内空间的设计配置。综上所述,在先前技术中,备胎体积无法快速依使用状况,而进行体积改变,造成备胎占了过多的车体空间的问题 。此实为市场应用上刻不容缓且亟需解决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打气装置,用以连接动力车辆的传动带,所述打气装置包含壳体、活塞件、传动机构、传动轮、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壳体包含汽缸槽及邻设于汽缸槽的传动区。活塞件容设于汽缸槽内。传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并连接活塞件。传动轮枢设于壳体的外部并连接传动机构,传动轮用以顶抵接触传动带以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驱动活塞件进行往复运动。第一单向阀连通汽缸槽,第一单向阀允许气体离开汽缸槽。第二单向阀连通汽缸槽,第二单向阀允许气体进入汽缸槽。其中,该传动机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设置于该传动区内,该第一连杆包含一第一端及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该活塞件;该第二连杆包含一第三端及相对该第三端的一第四端,该第三端连接该第一连杆的该第二端。其中,该传动轮的中心设有一轴体,该轴体连接该第二连杆的该第四端。其中,更包含一另一传动轮,设置于该壳体外部并接触该传动轮。其中,该传动机构包含一第一凸轮及一第二凸轮,该第一凸轮容设于该传动区并连接该传动轮;该第二凸轮容设于该活塞区并连接该另一传动轮。其中,该第一单向阀设置于该壳体,该第一单向阀包含一进气口及相对该进气口的一出气口,该进气口位于该汽缸槽,该出气口位于该壳体的外部。其中,该第二单向阀设置于该壳体,该第二单向阀包含一另一进气口及相对该另一进气口的一另一出气口,该另一进气口位于该壳体的外部,该另一出气口位于该汽缸槽。其中,该第二单向阀设置于该活塞件,该第二单向阀包含一另一进气口及相对该另一进气口的一另一出气口,该另一进气口位于该传动区,该另一出气口位于该汽缸槽。其中,更包含一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包含一固定件及一固定孔,该固定孔连接该壳体,该固定件穿设该固定孔,固定该壳体于该动力车辆上。其中,该壳体包含一位移结构,该壳体通过该位移结构以变换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当该壳体移动该第一位置时,该传动轮顶抵接触至该动力车辆上的该传动带;当该壳体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传动轮未接触该传动带。其中,更包含一旋转轴及一切换结构,该旋转轴的一端连接该切换结构,该旋转轴的另一端连接该壳体,该切换结构通过该旋转轴以相对该壳体旋转。其中,该切换结构包含一第一槽、一第二槽、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连通该第一槽;该第二开口连通该第二槽;当该切换结构旋转至一第三位置时,该第一槽连通该第一单向阀,该第二槽连通该第二单向阀;当该切换结构旋转至一第四位置时,该第一槽连通该第二单向阀,该第二槽连通该第一单向阀。其中,更包含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连接该旋转轴,以控制该切换结构旋转至该第三位置或该第四位置。其中,更包含一三向阀连通该第一单向阀及该第二单向阀。其中,该三向阀包含一第一阀管、一第二阀管、一第三阀管及一切换开关,该第三阀管连通该第一阀管;该第三阀管连通该第二阀管;该切换开关阻隔气体自该第一阀管流至该第三阀管或阻隔气体自该第三阀管流至该第二阀管;该第一阀管连通该第一单向阀;该第二阀管连通该第二单向阀。其中,该第一阀管上设有一第三单向阀,气体经该第三单向阀离开该第一阀管;该第二阀管上设有一第四单向阀,气体经该第四单向阀进入该第二阀管。其中,该传动带为传动皮带、冷气皮带或传动链条。本技术的其中一特点在于,通过传动轮顶抵接触动力车辆的传动带,使活塞件进行往复运动,进而进行充气或吸气。借此,可视使用状况,快速对备胎进行充气或吸气,以减小或增加备胎的体积。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一)。图1C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3A为图2的a部分局部放大图(一)。图3B为图2的a部分局部放大图(二)。图4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透视图(二)。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6B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I打气装置11壳体111汽缸槽Illa阻气层112传动区113开口12活塞件13传动机构131第一连杆131a第一端·131b第二端132第二连杆132a第三端132b第四端133第一凸轮134第二凸轮14传动轮141轴体142另一传动轮15第一单向阀151进气口152出气口16第二单向阀161另一进气口162另一出气口17管体2固定结构21固定件22固定孔3位移结构41旋转轴42切换结构421第一槽422第二槽423第一开口424第二开口5控制模块51马达52控制单元6三向阀61第一阀管611第三单向阀62第二阀管612第四单向阀63第三阀管64切换开关641阀片642操作部8物品9动力车辆91传动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2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立体透视图(一)及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在一实施态样中,本技术公开一种打气装置1,用以连接动力车辆9的传动带91,动力车辆9可为汽车或机车,传动带91可为传动皮带、冷气皮带或传动链条,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所述打气装置1包含壳体11、活塞件12、传动机构13、传动轮14、第一单向阀15及第二单向阀16。在一实施态样中,壳体11内部包含汽缸槽111及邻设于汽缸槽111的传动区112。活塞件12容设于汽缸槽111内,在一实施态样中,活塞件12设置于汽缸槽111与传动区112之间,活塞件12的周缘与汽缸槽111的内缘紧密贴合,在一实施态样中。活塞件12的周缘或汽缸槽111的内缘设有阻气层111a,阻气层1lla可为高分子材料制成,如硅胶层或橡胶层,以隔绝气体溢漏,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活塞件12大致隔绝汽缸槽111与传动区112,借此,活塞件12与汽缸槽111构成概呈封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气装置,用以连接一动力车辆的一传动带,其特征在于,该打气装置包含:一壳体,包含一汽缸槽及邻设于该汽缸槽的一传动区;一活塞件,容设于该汽缸槽内;一传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并连接该活塞件;一传动轮,枢设于该壳体的外部并连接该传动机构,该传动轮顶抵接触该传动带以进行旋转运动,以带动该传动机构驱动该活塞件进行往复运动;一允许气体离开该汽缸槽的第一单向阀,连通该汽缸槽;及一允许气体进入该汽缸槽的第二单向阀,连通该汽缸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气装置,用以连接一动力车辆的一传动带,其特征在于,该打气装置包含:一壳体,包含一汽缸槽及邻设于该汽缸槽的一传动区; 一活塞件,容设于该汽缸槽内; 一传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并连接该活塞件; 一传动轮,枢设于该壳体的外部并连接该传动机构,该传动轮顶抵接触该传动带以进行旋转运动,以带动该传动机构驱动该活塞件进行往复运动; 一允许气体离开该汽缸槽的第一单向阀,连通该汽缸槽 '及 一允许气体进入该汽缸槽的第二单向阀,连通该汽缸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设置于该传动区内,该第一连杆包含一第一端及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该活塞件;该第二连杆包含一第三端及相对该第三端的一第四端,该第三端连接该第一连杆的该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轮的中心设有一轴体,该轴体连接该第二连杆的该第四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另一传动轮,设置于该壳体外部并接触该传动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包含一第一凸轮及一第二凸轮,该第一凸轮容设于该传动区并连接该传动轮;该第二凸轮容设于该活塞区并连接该另一传动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单向阀设置于该壳体,该第一单向阀包含一进气口及相对该进气口的一出气口,该进气口位于该汽缸槽,该出气口位于该壳体的外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单向阀设置于该壳体,该第二单向阀包含一另一进气口及相对该另一进气口的一另一出气口,该另一进气口位于该壳体的外部,该另一出气口位于该汽缸槽。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单向阀设置于该活塞件,该第二单向阀包含一另一进气口及相对该另一进气口的一另一出气口,该另一进气口位于该传动区,该另一出气口位于该汽缸槽。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书伟张秀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