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63608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3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必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在所述开口部装置中,在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1)内收纳有拉窗(2),拉窗(2)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构成框体(3)的下框(21)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桥接件(23)在固定于室内下框(21a)的室内固定部(23a)和固定于室外下框(21b)的室外固定部(23b)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4)一侧的凹状部(23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口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建筑物开口部上设置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特别涉及将构成拉窗的框体的室内外构件用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
技术介绍
设置在建筑物开口部上的开口部装置将拉窗收纳于框架体内。拉窗通过在框体内收纳玻璃板等面板体而构成。此处,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框架体和框体采用了桥接结构。桥接结构将室内侧的金属构件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用高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为一体。按照这种桥接结构,由于露出在室外侧的室外侧的金属构件与露出于室内侧的室内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桥接件被热隔断,所以可以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在桥接结构中,室内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与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上分别形成有桥接件的保持部,桥接件室内外的两端部分别被两保持部保持。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这种在拉窗上采用了桥接结构的开口部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16108号 开口部装置要求具备排水性能,即可靠地将雨水和露水等向室外侧排出使其不会进入室内侧。构成拉窗的框体采用了将进入内周面侧的水排出到室外侧的结构。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的排水结构为,在下框的桥接件上适当设置排水口,从所述排水口向框架体的内周面侧、进而向室外侧排水。当水不断进入开口部装置时,直到桥接件的排水口的排水量与进入的水量达到平衡为止,下框的内周面存留的水的水位都会变高。因此在下框上设置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面宽尺寸大于等于在假想的最 大进水量下存留于下框的内周面的水的高度,这样就可以使水存留在所述区域中。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外观性,优选减小构成框体的框件的面宽尺寸。因此,需要在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的前提下保证存留水的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够保证存留水的区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其中,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根据第一方式的专利技术,由于下框的桥接件具有凹状部,且凹状部的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一侧并向下方形成凹状,所以能够将进入框体内的水导入凹状部并存留。此外,本专利技术第二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根据第二方式的专利技术,可以将框体内的水集中于凹状部并可靠地排出,从而能够充分地保证排水性能。而且,本专利技术第三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根据第三方式的专利技术,可以将桥接件的凹状部存留的水排出到外部。进而,本专利技术第四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构成所述框架体的下框架在内周面的与所述桥接件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隔热构件,且所述隔热构件具有倾斜状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桥接件相对并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下降。根据第四方式的专利技术,可以将框架体与框体之间的区域在室内外隔断以确保隔热性,并从框体顺畅地排水从而提高了排水性能,并且由于通过一个部件实现两种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此外,本专利技术第五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下框架具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框架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并邻接于所述排水通道的端部。根据第五方式的专利技术,排水口从室外侧难以看到,外观性良好,并且使排水通道连续设置也实现了良好的排水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开口部装置,由于可以使进入框体内的水存留在桥接件的凹状部中,所以不必扩大框体的面宽尺寸就能够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兼备外观性和防水性。【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图4是图2中的下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图6是表示框体的框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图7是密封件的主视图。图8是与下框对接的密封件的主视图。图9是另一方式的抵接部附近的放大断面图。图10是接角块的侧视图。图11是安装有密封件的接角块的断面图。图12是利用接角块连接下框与纵框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图15是框架体的主视图。图16是图13中的下外框架、下内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图17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图18是表示与图17不同的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图20是图19的A-A断面图。图21是图19的B-B断面图。图22是图19的C-C断面图。图23是图19的D-D断面图。图24是下框架与纵中间框架的连接部分的放大断面图。图25是固定金属配件的侧视图。图26是表示固定金属配件的安装工序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 框架体2 拉窗3 框体4 面板体10 上框架11 下框架12 纵框架13 框架桥接件14 隔热构件15 抵接气密件20 上框21 下框22 纵框23 桥接件23c凹状部24 压边构件26 抵接气密件30 框架密封件31 密封件32 接角块32c位置限制部50 框架体50a外框架50b 内框架51 拉窗52 框体53 面板体60 上外框架61 下外框架62 纵外框架63 框架桥接件64抵接气密件65上内框架66下内框架67纵内框架68框架气密构件70上框71下框72纵框73桥接件74压边构件80框架密封件81接 角块82外框架密封件90框架体91横中间框架92纵中间框架93桥接件94压边构件95固定金属配件【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建筑物开口部上安装的框架体I内将拉窗2收纳成开关自如。图1是从室内侧观察开口部装置的图,所述开口部装置为内倒内开窗框,即能进行将拉窗2以其一方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的动作,以及使拉窗2以其下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倾倒的动作。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拉窗2上设有把手6,通过将把手6以规定角度转动、例如转动90度,可以使拉窗2打开为内倒状,通过将把手6转动更大角度、例如转动180度,能够使拉窗2以与把手6相反侧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图2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3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如上述各图所示,开口部装置的框架体I由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组装为方形。此外,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玻璃板构成的面板体4,所述框体3由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组装成方形。由于拉窗2可以进行前述两种开关,所以在上下边和左右边双方上被转动支承构件5支承在框架体I上。伴随把手6的转动,上下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或左右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中任意一方的支承状态被解除,能够通过仍维持支承状态的转动支承构件5将拉窗2打开为内开状。通过以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架IOa和室外上框架10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I的上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所述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20 JP 2012-1615511.一种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所述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义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IXIL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