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433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7 0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背板层(60)与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30)和第二封装层(40)上,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50),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背板层(60)与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30)和第二封装层(40)上,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50),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专利说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通过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能光线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具有绿色环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特点。目前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太阳能电池一般可分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广比较成熟,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逐步在太阳能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研究人员期望尽量减少太阳能电池受光面入射光线的遮挡面积。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通过激光在电池片开孔以去除正面的主栅电极,使电极贯穿到太阳能电池背面,然后利用导电背板的金属箔将所有电池片的正电极连接、所有负电极相连接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是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需要在高可靠性的背板材料上制备高精度的导电电路。现有技术中的背板均由含氟聚合物制成,还需要往背板上印刷金属导电层。这样,一方面由于含氟聚合物材料耐高温性能不佳,另一方面又由于含氟聚合物材料薄膜的抗张强度有限,就造成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第二封装层和背板层,其中,背板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上,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背板层的材质为玻璃。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导电金属箔。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在背板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的填充有电介质。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厚度均在ΙΟμπι至500μπι的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厚度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铜膜,电介质为厚度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硅胶。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括多层。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括叠置的底层和顶层,底层为厚度在35μπι至45μπι范围内的铝膜,顶层为厚度在5μπι至15μπι范围内的银膜,电介质为厚度在45 μ m至55 μ m范围内的硅胶,电介质的厚度与导电金属箔的厚度相同。进一步地,导电金属箔包含至少一层银金属薄膜、铝金属薄膜、铬金属薄膜、钼金属薄膜、钥金属薄膜或铜金属薄膜。进一步地,透明层与背板层材质为钢化玻璃。进一步地,第一封装层和/或第二封装层的材质为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氨酯弹性体、聚烯烃和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中之一。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设置有导电体的背板层的材质为玻璃。由于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电化学腐蚀和高的屈服强度,在材质为玻璃的背板层上印刷或者焊接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就会更加可靠,也会使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更降低了废品率。同时,玻璃材质的背板层硬度也比较大,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使用可靠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透明层;20、第一封装层;30、电池片层;40、第二封装层;50、导电浆料;60、背板层;61、导电金属箔;62、电介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背板层60与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电池片层30和第二封装层40上。其中,第一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第一导电体,第二孔道连通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衆料50,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置有导电体的背板层60的材质选为玻璃。由于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电化学腐蚀和高的屈服强度,在材质为玻璃的背板层60上印刷或者焊接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就会更加可靠,也会使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更降低了废品率。同时,玻璃材质的背板层60硬度也比较大,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如图2所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均为导电金属箔61。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在背板层60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之间的填充有电介质62。这样,电介质62的填充,很好的避免了与电池片正极连接的第一导电体和与电池片负极连接的第二导电体之间的窜电。优选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厚度在10 μ m至500 μ m的范围内。第一导体和第二导电体为厚度均在在25μπι至35μπι范围内的铜膜,电介质62为厚度25 μ m至35 μ m范围内的硅胶。优选地,铜膜的厚度为30 μ m,硅胶的厚度为30 μ m。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导电金属箔61包括多层。优选地导电金属箔61包括叠置的底层和顶层。其中,底层为厚度在35μπι至45μπι范围内的铝膜,顶层为厚度在5 μ m至15 μ m范围内的银膜。电介质62为厚度在35μπι至65μπι范围内的硅胶,电介质62的厚度与导电金属箔61的厚度相同。进一步优选地,铝膜厚度为40 μ m,银膜厚度为10 μ m,硅胶厚度为50 μ m。这样,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在满足低成本的要求下,也能保证导电浆料的接触性和导电性都比较好。导电金属箔61包含至少一层银金属薄膜、铝金属薄膜、铬金属薄膜、钼金属薄膜、钥金属薄膜或铜金属薄膜。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层10与背板层60材质为钢化玻璃。这样可以很好的保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强度。第一封装层20和或第二封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叠置的透明层(10)、第一封装层(20)、电池片层(30)、第二封装层(40)和背板层(60),其中,所述背板层(60)与所述第二封装层(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片层(30)和所述第二封装层(40)上,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正极和所述第一导电体,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电池片层(30)中的电池片的负极和所述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内填充有导电浆料(50),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层(60)的材质为玻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健雄李高非韩帅于波蒋京娜
申请(专利权)人: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