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1761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30 05:05
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曲面、位于顶部的第二曲面和连接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侧面,所述第二曲面和侧面的衔接处为圆弧状肩部,该圆弧状肩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与第二曲面的重点和侧面的起点平滑过渡。通过将肩部设计成圆弧结构,使得肩部的出射光线散射角度增加,解决了原先因肩部的亮环效果出现的显示MURA缺陷。

A reflex type two lens

A reflective lens two, two parts including symmetrical, each of which includes second surface first surface, situ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top and side connecting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urved surface, between the second curved surface and side surface of the arc-shaped shoulder, smooth transition starting point of the arc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the shoulder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urface and the side surface of the key. By designing the shoulder into an arc structure, the light scattering angle of the shoulder increases, which resolves the MURA defect that was originally due to the bright ring effect of the shoul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曲面、位于顶部的第二曲面和连接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侧面,所述第二曲面和侧面的衔接处为圆弧状肩部,该圆弧状肩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与第二曲面的重点和侧面的起点平滑过渡。通过将肩部设计成圆弧结构,使得肩部的出射光线散射角度增加,解决了原先因肩部的亮环效果出现的显示MURA缺陷。【专利说明】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平面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背光光源在传统液晶显示器(LCD)以及大型广告板中大量应用。而传统的冷阴极管(CCFL)背光源已经逐渐被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所取代。而最初的背光源由背面雕花处理的导光板实现,光源(线光源的CCFL或点光源的LED)从导光板侧面将光导入,此种方式由于导光板技术的限制,效率不高。而直下式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则有效提高了光照效率问题。由于LED属于有限角度光束的点光源,在用于直下式LED背光源时,需要数百甚至上千白色或三基色LED排列而形成面光源,形成一个大面积平面进行照明。将点光源转化成面光源,是LED背光源的关键技术。光源均匀度和混光高度是背光源两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请参见图1,图1是一种现有的LED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背光模组设有底背光框架1、扩散板2、二次折射透镜5、LED光源4、底面反射板3 ;所述扩散板2与底背光框架I的边缘位置连接,所述底面反射板3设在底背光框架I底部内侧,LED光源4固定在底面反射板3上,二次折射透镜5设在LED光源4的上方和扩散板2的下方。底面反射板3到扩散板2的距离为混光距离H,各个LED光源4之间的距离为P,Η/P的数值反应了 LED灯的数量和背光模组的厚度,通常处于成本和外观上的考虑,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希望Η/P的值越小越好。请参见图2,图2是一种现有的折射式二次透镜,该折射式二次透镜通过入射光线的二次折射产生大角度变化的出射光线,因而可以增加光源的散射程度,在该折射式二次折射透镜的帮助下,现有的Η/P的数值大概为0.25-0.4之间。为了进一步减小该Η/P的值,反射式二次透镜被进一步应用在LED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如图3所示,图3是一种现有的反射式二次透镜,该反射式二次透镜是运用入射光线在镜内发生的全反射来实现扩散出入光线角度的目的。由于其出射光线中相当一部分以较大角度从侧面出射,因此在该二次反射透镜的帮助下,可以使Η/P达到0.1-0.15。然而这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其顶面与侧面的衔接处为尖角式肩部结构,这种尖角结构可以使部分光线直接从肩部以相对统一的角度折射出去,因此可以看到在肩部出现特别明亮的光斑,反应在液晶显示器上时,就会出现显示效果的MURA现象。除此之外,在该现有的反射式二次透镜中,其侧面的轮廓曲线变化单一,大多数光线经过顶面的全反射后,以一个相对比较水平的角度出射,这种水平光线在背光模组中需要经过多次反射才能最终从扩散板中射出,因此存在光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导致背光模组的亮度没有被最大化利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反射式二次透镜,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反射式二次透镜,可以改善现有的透镜状中肩部亮环问题,以及提高反射式二次透镜的光线利用率,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亮度和均匀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的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曲面、位于顶部的第二曲面和连接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侧面,所述第二曲面和侧面的衔接处为圆弧状肩部,该圆弧状肩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与第二曲面的重点和侧面的起点平滑过渡。优选的,所述圆弧状肩部的高度为0.半径为1.5mm_l.7mm。优选的,所述第一曲面的起点和终点与底部中点连线所夹的角度为O度;所述第二曲面的起点和终点与底部中点连线所夹的角度为40度至50度;所述圆弧状肩部的起点和终点与底部中点连线所夹的角度为5度至10度;所述侧面的起点和终点与底部中点连线所夹的角度为40度至45度。优选的,所述侧面为二段式侧面,该侧面的第一部分为直线,第二部分为圆弧,该第一部分与所述肩部相连,该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曲面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直线与垂直方向成5° -10°向外,长度为2.5mm-3mm。优选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圆弧高度为2mm-3mm,半径为2.2mm_2.5mm。优选的,所述侧面为二段式侧面,该侧面的两个部分分别为两段斜率互为正负的直线。优选的,所述第一曲面上设有微结构,使得反射光线的反射角度呈现无规律性,以增加光线从透镜中出射时的均匀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反射式二次透镜,通过将肩部设计成圆弧结构,使得肩部的出射光线散射角度增加,因而降低了肩部的亮环效果。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反射式二次透镜的侧面设计成两段式结构,使得侧面的出射光线具有向上或向下的较大出射角,解决了原先水平光线过多而带来的光线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整个背光模组的亮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种现有的LED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现有的折射式二次透镜。图3是一种现有的反射式二次透镜。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反射式二次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反射式二次透镜的光线模拟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下的反射式二次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下的反射式二次透镜的光线模拟图。【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在现有的反射式二次透镜中,存在两个缺陷:第一,在反射式二次透镜的肩部,现有的设计为尖角结构,这种尖角结构导致该区域的光线具有明显的畸变特性,使得肩部出射的光线形成亮环,造成对显示效果的MURA缺陷。第二,内部光线经过顶面全反射之后,从侧面射出,而在现有设计中,二次透镜的侧面是一个变换比较单一的类平面,这样一来全反射出去的光线会以一个比较水平的角度出射,这种水平光线最终需要经过几次反射之后才能从背光模组中射出,造成了光线的利用率低下。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性的反射式二次透镜,该反射式二次透镜在顶面和侧面的交接处设计了一个平缓过渡的圆弧结构。这样一来,内部光线在肩部反射折射时,出于圆弧面的斜率连续变化,该部分光线会以不同的角度出射,形成散射效果,减少了亮环效果的产生。另外,在侧面部分,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两段式侧面,该两段式侧面减少了侧面的水平出光,增加了向上的出光量和向下的出光量,从而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技术方案做具体描述。请参见图4,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反射式二次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射式二次透镜10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11和12。以该右半部分11为例,该右半部分11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曲面111、位于顶部的第二曲面112和连接第一曲面111和第二曲面112的侧面113。对于反射式二次透镜而言,光源(在本发中为LED)通常位于底部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射式二次透镜,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曲面、位于顶部的第二曲面和连接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面和侧面的衔接处为圆弧状肩部,该圆弧状肩部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与第二曲面的重点和侧面的起点平滑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袁园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东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