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8513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2 1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气源站、控制装置、气雾管网、管道,其中:气雾管网由多个气雾分散器构成,气雾分散器为中空圆柱管,包括左底座、右底座、圆柱管体、腔体、进气管以及外包膜,外包膜沿着圆柱管体的外径,紧紧覆盖在圆柱管体外层,外包膜从最外层到最内层依次为鱼线网层、无纺布层、微纳米膜层和基层,气雾分散器的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一条或两条凹槽,凹槽中心设置与腔体相贯通的出气孔,从进气管进入腔体的气体,通过出气孔在凹槽中均匀扩散并透过外包膜产生微纳米气雾。通过分体式制氧机(压力1.5-7kg/cm2)或者空压机,提供给多个气雾分散器,每一个气雾分散器在0.01-0.05MPa压力即可产生微纳米级的气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气源站、控制装置、气雾管网、管道,其中:气雾管网由多个气雾分散器构成,气雾分散器为中空圆柱管,包括左底座、右底座、圆柱管体、腔体、进气管以及外包膜,外包膜沿着圆柱管体的外径,紧紧覆盖在圆柱管体外层,外包膜从最外层到最内层依次为鱼线网层、无纺布层、微纳米膜层和基层,气雾分散器的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一条或两条凹槽,凹槽中心设置与腔体相贯通的出气孔,从进气管进入腔体的气体,通过出气孔在凹槽中均匀扩散并透过外包膜产生微纳米气雾。通过分体式制氧机(压力1.5-7kg/cm2)或者空压机,提供给多个气雾分散器,每一个气雾分散器在0.01-0.05MPa压力即可产生微纳米级的气雾。【专利说明】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中增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级氧气气雾产生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体环境中,依靠食物和溶解氧赖以生存。如果水体环境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水产物种容易患病,甚至死亡。特别是在鱼、虾、鳖、蟹高密度养殖,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即使水质良好,由于喂养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水塘也会出现低溶氧,所以,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水塘中的溶解氧。一般用水车式增氧机的池塘,上层水体很少缺氧,但却难以提供池底充足氧气。池底增氧技术正是利用了池塘底部铺设的管道,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亚缺氧。普遍使用的增氧模式是底部增氧系统通过罗茨鼓风机,经(气石,曝气板,纳米管等统称空气分散器)分散器将空气输入池塘水体中,气泡破裂,将氧气弥散入水中,达到增氧的效果。增氧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终端分散器的好坏,出的气泡越微细增氧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充气作用,使水体上下垂直运动,水体表层光合作用产生的丰富的溶解氧输入到池塘的底层,迅速提高底层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溶解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池塘的氧化反应,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防病和立体利用养殖水体的效果,促进营底层生活的对鱼,虾、梭子蟹、河蟹以及贝类、甲鱼等养殖动物的生长效果。但是,通过罗茨风机经充气管将空气输入池塘水中,需要24小时运转罗茨风机(耗电),输出的风为热风,输入水中耗氧,增氧效果不明显,输入水中的空气没有经过过滤,容易将有害细菌带入水中,增加鱼病的危险(须打鱼药),即耗电且有风险。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管增氧技术已经日渐成熟,采用“PVC”塑料管为通气总管,通过变径连接到高分子微孔纳米气雾分散器上,利用池塘底部铺设的管道,在水面的底部产生一条“V”型雾化型气泡流,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而且,被污染的水得到净化,水产物种的免疫力也大大提高,繁殖速度也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养殖成本比常规养殖增产10%至15%,成本减少5%至10%。但是因纳米气雾分散器的气孔较大,实际产出的气达不到微纳米气雾状,也不是最理想的增氧工具。另外,现有的增氧模式用氧气塔(或液氧罐)将液态纯氧通过分散器输入养殖水池中,达到增氧目的。但成本高,运输很不方便,损耗大。而且,目前市面最好的分散器为陶瓷板分散器,需要在0.15-0.2MPa下才能正常出气,具体使用时氧气损耗很大,压力要求高,成本很高,养殖成本增大。所以这种模式用在工厂化养殖比较多。现有技术中,纳米微小气泡用多层构造物包括通过物理延伸法制造的微小多孔性膜,微小多孔性膜气孔率为10%-80%,平均气孔大小为0.01-2um。该微小多孔性膜能够将一定压力的空气制造成50-500nm的微小空气泡沫。然而,在面积较大的水域,需要气体的压力很大,才能满足需求,这样就加大了对氧气机的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气雾分散器未加圆弧套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气雾分散器圆弧套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气雾分散器加圆弧套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气雾分散器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气雾分散器管体俯视图;图7为图5在AA’方向截面图;图8为图7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左底座支架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右底座支架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 气雾管网布局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和系统,可以用低压节能型制氧机和空压机情况下,为水下提供微纳米级的气雾,使得水中具有更高浓度的溶解氧。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雾分散器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选择一中空圆柱型管,圆柱管体的两端为圆台凸出,该圆台凸出为卡扣或者外螺纹;步骤12、在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设置一条凹槽或平行的两条凹槽,用于气体的均匀扩散;步骤13、在凹槽的中心设置有一出气孔,出气孔的直径为毫米级,出气孔与管体的腔体相贯通;步骤14、沿着圆柱管体的外径,从最内层到最外层依次覆盖基层、微纳米膜层、无纺布层、鱼线网层;步骤15、将一半圆弧状的圆弧套扣合在气雾分散器的下部;步骤16、该圆台凸出卡扣连接或者螺纹连接左底座、右底座,其中左底座为密封盖,右底座中央设置有出气口,连接出气管,以与管道相连。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水下气雾产生方法,包括:气雾分散器的生产步骤,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一条或两条凹槽,凹槽中心设置与气雾分散器的腔体相贯通的出气孔,用于从进气管进去腔体的气体,通过出气孔在凹槽中均匀扩散并透过气雾分散器的外包膜产生微纳米气雾气体;管体的下半部扣合一半圆弧状圆的弧套,用于阻止气体从气雾分散器的下半部释放泄露;连接步骤,气雾分散器一端的进气管与管道相连通;管道经过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与气源站相连通。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水下气雾产生系统,该系统包括气源站、控制装置、气雾管网、管道,其中:气雾管网由多个气雾分散器构成,气雾分散器为中空圆柱管,包括左底座、右底座、圆柱管体、腔体、进气管以及外包膜,外包膜沿着圆柱管体的外径,紧紧覆盖在圆柱管体外层,外包膜从最外层到最内层依次为鱼线网层、无纺布层、微纳米膜层和基层,气雾分散器的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一条或两条凹槽,凹槽中心设置与腔体相贯通的出气孔,从进气管进入腔体的气体,通过出气孔在凹槽中均匀扩散并透过外包膜产生微纳米气雾。该气雾分散器的管体的下半部扣合一半圆弧状的圆弧套,用于阻止气体从气雾分散器的下半部泄露。该气雾分散器产生微纳米气雾的最小大气压数值为0.01-0.05MPa。该微纳米膜层为干式延伸的微纳米膜,该微纳米膜层的气孔率为5-50%,厚度为6-40微米,平均气孔大小为0.003-1纳米。该圆柱管体的两端与左底座、右底座螺纹连接,左底座为密封套,右底座中央设置有进气口,连接与管道相连通的进气管。该凹槽的深度为管体管壁厚度的1/4一 1/2,凹槽的长度小于管体的长度。该气源站为空压机,第一控制装置为制冷机,第二控制装置为过滤装置。该气源站为分体式制氧机,第一控制装置为压力、流量、温度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为监控反馈报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通过分体式制氧机(压力1.5-7Kg/Cm2)或者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气雾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气源站、控制装置、气雾管网、管道,其中:气雾管网由多个气雾分散器构成,气雾分散器为中空圆柱管,包括左底座、右底座、圆柱管体、腔体、进气管以及外包膜,外包膜沿着圆柱管体的外径,紧紧覆盖在圆柱管体外层,外包膜从最外层到最内层依次为鱼线网层、无纺布层、微纳米膜层和基层,气雾分散器的管体的顶部沿着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一条或两条凹槽,凹槽中心设置与腔体相贯通的出气孔,从进气管进入腔体的气体,通过出气孔在凹槽中均匀扩散并透过外包膜产生微纳米气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龙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正商微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