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79036 阅读:808 留言:1更新日期:2014-01-16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包括行走架、滚轮、起重装置、平衡杠杆和千斤顶,行走架包括平衡架,平衡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连接,平衡架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滚轮设置在横梁上且能够沿横梁长度方向滚动,滚轮上套有能防止滚轮滚动至横梁外的限位套箍,起重装置安装在限位套箍下端,平衡杠杆顶部与起重装置下端连接,平衡杠杆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与千斤顶连接且平衡杠杆在起重装置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平衡杠杆与托盘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转场迅速,安全性高,工作效率高,钢绞线受力均匀且能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包括行走架、滚轮、起重装置、平衡杠杆和千斤顶,行走架包括平衡架,平衡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连接,平衡架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滚轮设置在横梁上且能够沿横梁长度方向滚动,滚轮上套有能防止滚轮滚动至横梁外的限位套箍,起重装置安装在限位套箍下端,平衡杠杆顶部与起重装置下端连接,平衡杠杆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与千斤顶连接且平衡杠杆在起重装置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平衡杠杆与托盘转动连接。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转场迅速,安全性高,工作效率高,钢绞线受力均匀且能满足设计要求。【专利说明】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模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预制T梁桥面系施工工序为架设预制T梁、墩顶连续段现浇、湿接缝施工、翼缘板下端负弯矩张拉、防撞护栏施工和桥面铺装施工,形成一个桥面整体。通常情况下,负弯矩张拉时需要在梁片湿接缝处搭设一个悬吊工作架,因负弯矩设置的张拉齿块空间受限,常采用小千斤顶实现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进行单根张拉,或者通过梁内预留孔洞在桥面吊装千斤顶实现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进行整体张拉。然而,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钢绞线在管道内可能发生缠绕,无法保证钢绞线均匀受力,影响预应力束施工效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虽然能保证预应力束的工作质量,但是预留孔洞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张拉作业,同时要前后倒顶,转场时搬移千斤顶费时费力,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钢绞线易在管道内发生缠绕、无法保证钢绞线均匀受力的问题,以及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须需前后倒顶、转场时搬移千斤顶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安全性能高,工作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架、滚轮、起重装置、平衡杠杆和千斤顶,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所述平衡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接,所述平衡架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横梁上且能够沿横梁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滚动至横梁外的限位套箍,所述起重装置安装在限位套箍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的顶部与起重装置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与千斤顶相连接且平衡杠杆在起重装置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与托盘转动连接。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装置为倒链,所述倒链的链盘安装在限位套箍的下端,所述倒链的吊钩与平衡杠杆的顶部相连接。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杠杆由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组成,所述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相平行且均设置在竖直杆的一侧,所述竖直杆的上端与上水平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杆的下端与下水平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水平杆的中部与倒链的吊钩相连接,所述下水平杆的另一端端头连接有插板,所述下水平杆经穿过插板和托盘的销轴与托盘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托盘上开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千斤顶经穿过连接孔的铁丝固定在托盘上。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杆的长度为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净距的一半。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均为钢筋,所述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一体成型。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为三角形平衡架,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平衡架的底部均安装有两个行走轮。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箍为长方形钢筋套箍。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长度和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中心距离相等。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为钢筋平衡架,所述横梁为槽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2、本技术应用杠 杆原理,并组合行走架的纵向行走结构、滚轮的横向行走结构及起重装置的升降作用为一体,不需要在预制T梁内预留吊装孔,不需要作业人员前后倒顶,实时机动滑移转场,使用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3、本技术克服了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受力不均匀、影响质量及钢绞线易在管道内发生缠绕的缺陷,同时又解决了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因梁内预留孔洞偏差而影响吊顶整体张拉的隐患及转场人工倒顶的安全隐患,减化了工序,转场方便。4、本技术占用空间小,可利用施工现场既有的材料、机具组装成型后即可使用,不但保证了施工工序的安全质量,还加快了进度,同时节约了劳动力,增强了移动模架装置的实用性,省时省力高效,实用性强。5、本技术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实施整体张拉,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转换功效;还可对预制T梁上的钢绞线实施单根张拉。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平衡杠杆和插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托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限位套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平衡架;2—行走轮;3—横梁;4一滚轮;5—限位套箍;6—起重装置;7—平衡杠杆;7-3—下水平杆;9-1 一连接孔;7-1—上水平杆;8—销轴;10一千斤顶;7-2—竖直杆;9—托盘;11—插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行走架、滚轮4、起重装置6、平衡杠杆7和千斤顶10,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1,所述平衡架I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I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I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3相连接,所述平衡架I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2,所述滚轮4设置在横梁3上且能够沿横梁3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4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4滚动至横梁3外的限位套箍5,所述起重装置6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7的顶部与起重装置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7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9与千斤顶10相连接且平衡杠杆7在起重装置6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10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7与托盘9转动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起重装置6为倒链,所述倒链的链盘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倒链的吊钩与平衡杠杆7的顶部相连接;起重装置6还可以为小型卷扬机或滑轮组合体。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平衡杠杆7由上水平杆7-1、竖直杆7_2和下水平杆7_3组成,所述上水平杆7-1和下水平杆7-3相平行且均设置在竖直杆7-2的一侧,所述竖直杆7-2的上端与上水平杆7-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杆7-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架、滚轮(4)、起重装置(6)、平衡杠杆(7)和千斤顶(10),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1),所述平衡架(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1)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1)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3)相连接,所述平衡架(1)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2),所述滚轮(4)设置在横梁(3)上且能够沿横梁(3)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4)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4)滚动至横梁(3)外的限位套箍(5),所述起重装置(6)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7)的顶部与起重装置(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7)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9)与千斤顶(10)相连接且平衡杠杆(7)在起重装置(6)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10)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7)与托盘(9)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月明靳宏路程喜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4年12月06日 03:12
    弯矩是受力构件截面上的内力矩的一种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