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7766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涉及液体的贮运和管道系统技术领域。它包括由外壁(2)、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组成的罐体(1)、浮顶(7)、进油管(9)、出油管(10)和人孔(11);在外壁(2)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浮顶(7)的周边与内壁Ⅲ(6)紧密接触,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11)设置在罐体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抗压破裂,防止破裂泄漏事故的发生,降低储油过程中的热量和散发的油蒸汽,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涉及液体的贮运和管道系统
。它包括由外壁(2)、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组成的罐体(1)、浮顶(7)、进油管(9)、出油管(10)和人孔(11);在外壁(2)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浮顶(7)的周边与内壁Ⅲ(6)紧密接触,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11)设置在罐体底部。本技术能抗压破裂,防止破裂泄漏事故的发生,降低储油过程中的热量和散发的油蒸汽,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专利说明】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
本技术是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涉及液体的贮运和管道系统

技术介绍
储油罐是储存油品的容器,它是石油库的主要设备。储油罐按材质可分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按所处位置可分地下油罐、半地下油罐和地上油罐;按安装形式可分立式、卧式;按形状可分圆柱形、方箱形和球形。常见的立式圆柱形油罐根据顶的结构又可分为桁架顶罐、无力矩顶罐、梁柱式顶罐、拱顶式罐、套顶罐和浮顶罐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拱顶罐和浮顶罐。拱顶罐常用来储存原料油、成品油和芳烃产品。浮顶罐又分内浮顶罐和外浮顶罐两种,罐内有钢浮顶浮在油面上,随着油面升降。浮顶不仅降低了油品的消耗,而且减少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和对大气的污染。尤其是内浮顶罐,蒸发损耗较小,可以减少空气对油品的氧化,保证储存油品的质量,对消防比较有利。目前内浮顶罐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储存易挥发的轻质油品,是一种被推广应用的储油罐。卧式圆柱形油罐应用也极为广泛。由于它具有承受较高的正压和负压的能力,有利于减少油品的蒸发损耗,也减少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它可以成批制造,然后运往工地安装,便于搬运和拆迁,机动性较好。缺点是容量一般较小,用的数量多,占地面积大。它适用于小型分配油库、农村油库、城市加油站、部队野战油库或企业附属油库。在大型油库中也用来作为附属油罐使用,如放空罐和计量罐等。球形油罐具有耐压、节约材料等特点,多用于石油液化气系统,也用做压力较高的溶剂储罐。现有的储油罐无论哪种形状结构,都面临着储油过程中的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油品本身的自重会造成罐体的裂隙,从而造成油品泄漏;二是油品自身产生的热量以及产生的油蒸汽极易造成各种安全事故。以上两大问题给储油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抗压破裂、防止破裂泄漏事故的发生、降低储油过程中的热量和散发的油蒸汽、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的内浮顶低损储油罐。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包括由外壁、内壁1、内壁II和内壁III组成的罐体、浮顶、进油管、出油管和人孔。在外壁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1、内壁II和内壁III,浮顶的周边与内壁III紧密接触,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设置在罐体底部。所述的罐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的外壁同轴套设在内壁I的外部;所述的内壁I同轴套设在内壁II的外部并与内壁II连接;所述的内壁II同轴套设在内壁III的外部并与内壁III连接;所述的浮顶设置在罐体的内部,浮顶的中心设置在罐体的中轴线上,浮顶的直径与内壁III的内径相等;所述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设置在罐体的两侧并与罐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的人孔设置在罐体的一侧。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内壁1、内壁II和内壁III,能够逐层抗压破裂,有效防止破裂带来的油泄露,大大降低了泄露的几率;通过设置的浮顶,可以有效的隔离储油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油蒸汽,防止油蒸汽外泄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防止自燃等事故的发生;浮顶还可以降低储油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降低油品损耗,同时又能够隔绝空气对油品的氧化,有利于提高长期存储油的品质。为了有效利用水吸热降温的原理降低储油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减少油蒸汽的产生,大大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本技术在所述的外壁和内壁I之间设置有储水层。为了有效阻隔油以及油蒸汽与空气的接触,促进储罐排空,避免易爆油气混合气体的产生,有效减少其接触空气的几率,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技术在浮顶的上方设置干冰盒并与浮顶连接。这是因干冰吸热而转化为气态的二氧化碳。为了将储水层的水进行水循环,不断更新水体,保证降温的有效和延续性,保证储油过程的安全性,本技术还设置有水泵,所述的水泵与储水层连接。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由外壁2、内壁I 4、内壁II 5和内壁III6组成的罐体1、浮顶7、进油管9、出油管10和人孔11。在外壁2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I 4、内壁II 5和内壁III6,浮顶7的周边与内壁III6紧密接触,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11设置在罐体底部。所述的罐体I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的外壁2同轴套设在内壁I 4的外部;所述的内壁I 4同轴套设在内壁II 5的外部并与内壁II 5连接,采用底部和顶部焊接固定;所述的内壁II 5同轴套设在内壁III6的外部并与内壁III6连接,采用底部和顶部焊接固定;所述的浮顶7设置在罐体I的内部,浮顶7的中心设置在罐体I的中轴线上,浮顶I的直径与内壁III 6的内径相等;所述的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I的两侧并与罐体I的内部连通,所述的人孔11设置在罐体I的一侧。本技术还包括储水层3,储水层3设置在所述的外壁2和内壁I 4之间。本技术还包括干冰盒8,所述的干冰盒8设置在浮顶7的上方并与浮顶7连接。本技术还包括水泵,所述的水泵与储水层3连接。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不仅可以逐层抗压防止破裂造成储油过程中的油泄漏,还可以通过水循环降低储油过程中自体产生的热量,同时还利用干冰有效隔绝了油蒸汽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和几率,层层保护储油的安全,降低了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保证了生产的安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内浮顶低损储油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一罐体2—外壁3—储水层4一内壁I5—内壁 II6—内壁III7—浮顶8—干冰盒9 一进油管10—出油管11一人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本例是一 I万立方试验样罐,其构成如图1所示,它包括由外壁2、内壁I 4、内壁II 5和内壁III 6组成的罐体1、浮顶7、进油管9、出油管10和人孔11。在外壁2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I 4、内壁II 5和内壁III 6,浮顶7的周边与内壁III 6紧密接触,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11设置在罐体底部。所述的罐体I为中空圆柱结构;其尺寸为Φ40Χ9πι ;所述的外壁2同轴套设在内壁I 4的外部;外壁2厚10mm,内壁I 4厚IOmm ;所述的内壁I 4同轴套设在内壁II 5的外部并与内壁II 5连接;内壁II 5厚IOmm;所述的内壁II 5同轴套设在内壁III6的外部并与内壁III6连接;内壁III6厚IOmm;所述的浮顶7设置在罐体I的内部,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浮顶低损储油罐,其特征是它包括由外壁(2)、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组成的罐体(1)、浮顶(7)、进油管(9)、出油管(10)和人孔(11);在外壁(2)内,从外向内依次有内壁Ⅰ(4)、内壁Ⅱ(5)和内壁Ⅲ(6),浮顶(7)的周边与内壁Ⅲ(6)紧密接触,进油管(9)和出油管(10)分别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侧,人孔(11)设置在罐体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杰高鹏吴丹吴振宁王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