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刹车机构及其儿童手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7724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儿童手推车的刹车机构,以及设置该刹车机构的儿童手推车。该刹车机构包括两车轮、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刹车线以及两锁定销;所述第一操作装置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二操作装置包括第二调节件。当对其中一个操作装置进行操作时,第一调节件使其一锁定销嵌入或调节车轮的止动槽;与此同时,刹车线带动另一操作装置绕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二调节件使另一锁定销嵌入或调节车轮的止动槽,即两锁定销进行相同的动作。从而实现“一踩双解,一踩双刹”的功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儿童手推车的刹车机构,以及设置该刹车机构的儿童手推车。该刹车机构包括两车轮、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刹车线以及两锁定销;所述第一操作装置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二操作装置包括第二调节件。当对其中一个操作装置进行操作时,第一调节件使其一锁定销嵌入或调节车轮的止动槽;与此同时,刹车线带动另一操作装置绕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二调节件使另一锁定销嵌入或调节车轮的止动槽,即两锁定销进行相同的动作。从而实现“一踩双解,一踩双刹”的功能。【专利说明】一种刹车机构及其儿童手推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儿童手推车,尤其是涉及儿童手推车的刹车机构,以及设置该刹车机构的儿童手推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儿童手推车的刹车机构有多种形式,但不外乎为在至少两个车轮上分别设置一套独立的刹车机构,通过操作多套刹车机构达到达刹车的目的。这些儿童手推车,在刹车、解刹时就显得比较麻烦,必须要对两套以上的刹车机构分别操作才能实现刹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一踩双解,一踩双刹”的刹车机构。本技术的第一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刹车机构,包括两车轮、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刹车线以及两锁定销;所述车轮上设有带多个径向开口止动槽;所述两锁定销分别活动安装于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的异形孔,且部分可嵌入止动槽内;所述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均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第一操作装置与第一装配体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操作装置与第二装配体可转动相连;所述刹车线两端分别与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固定相连,当踏踩其中一个操作装置时,刹车线带动另一操作装置绕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操作装置包括第一踏板,固设于第一踏板下方的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操作装置包括第二踏板,固设于第二踏板下方的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向或背向设置,且倾斜方向总体一致;所述锁定销包括柱状主体,位于柱状主体外侧的调节部;操控该刹车机构的过程中,所述调节件的倾斜面作用于调节部。踩下第一踏板时,第一倾斜面迫使位于第一装配体的锁定销嵌入止动槽内或离开止动槽;与此同时,刹车线带动第二踏板往相对于第一踏板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于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向或背向设置,且倾斜方向总体一致,那么第二倾斜面也会迫使位于第二装配体的锁定销嵌入止动槽内或离开止动槽,即两锁定销进行相同的动作,从而该刹车机构可实现“一踩双解,一踩双刹”的功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向设置,且第一倾斜面从上往下向外侧倾斜;所述第一调节件上设有位于第一倾斜面上方与第一倾斜面相接的凹槽;所述第二调节件上设有位于第二倾斜面下方与第二倾斜面相接的凹槽;所述调节部可嵌入凹槽内。当踩踏第一踏板时,第一倾斜面迫使位于第一装配体的锁定销向远离止动槽的方向移动,第二倾斜面迫使位于第二装配体的锁定销向远离止动槽的方向移动,直至调节部位于凹槽内,此时锁定销远离止动槽,从而实现“ 一踩双解”;同理,踩踏第二踏板时,可实现“一踩双刹”。进一步的,所述异形孔为贯穿装配体的通孔;所述装配体上设有与异形孔相通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均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孔内;所述刹车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于装配体内侧的盖板;所述盖板与锁定销之间设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使所述锁定销嵌入止动槽后,在没有外力或外力较少时可保持锁定销与止动槽的位置关系。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上述刹车机构的儿童手推车。本技术的第二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儿童手推车,包括车架、座兜、上述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固定于车架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刹车机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所图1所示刹车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儿童手推车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中:1-刹车机构,2-车轮,3-第一装配体,4-第二装配体,5-第一操作装置,6-第二操作装置,7-刹车线,8-锁定销,9-止动槽,11-异形孔,12-第一耳部,13-第一踏板,14-第一调节件,15-第二耳部,16-第二踏板,17-第二调节件,18-第一倾斜面,19-第二倾斜面,21-柱状主体,22-调节部,23-安装孔,24-盖体,25-弹簧,26-车架,27-座兜,28-前车轮,29-刹车线管,31-内部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图1与图2所示为本技术刹车机构I。该刹车机构I包括两车轮2、第一装配体3、第二装配体4、第一操作装置5、第二操作装置6、刹车线7以及两锁定销8 ;所述车轮2上设有带多个径向开口止动槽9 ;所述两锁定销8分别活动安装于第一装配体3以及第二装配体4的异形孔11,且部分可嵌入止动槽9内;所述第一装配体3、第二装配体4均固定于车架26上,所述第一操作装置5与第一装配体3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操作装置6与第二装配体4可转动相连;所述刹车线7包括刹车线管29、内部钢丝绳31,刹车线管29两端分别与第一装配体3、第二装配体4固定相连,钢丝绳31两端分别与第一操作装置5、第二操作装置6固定相连,当踏踩其中一个操作装置时,钢丝绳31带动另一操作装置绕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操作装置5包括第一耳部12、第一踏板13、第一调节件14,所述第一耳部12与第一踏板13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调节件14固定设置于第一踏板13下方。所述第一耳部12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销钉安装于第一装配体3上,从而使第一操作装置5与第一装配体3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操作装置6包括第二耳部15、第二踏板16、第二调节件17,所述耳部与第二踏板16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调节件17固定设置于第二踏板16下方。所述第二耳部15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销钉安装于第二装配体4上,从而使第二操作装置6与第二装配体4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钢丝绳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踏板13、第二踏板16固定相连,当踩踏其一个踏板时,可以通过钢丝绳31使另一踏板绕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调节件14下部设有第一倾斜面18,上部设有与第一倾斜面18相接的凹槽。所述第二调节件17上部设有第二倾斜面19,下部设有与第二倾斜面19相接的凹槽。第一倾斜面18与第二倾斜面19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面18从上往下向外侧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19从上往下向内侧倾斜,并且两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锁定销8包括柱状主体21,位于柱状主体21外侧的调节部22。所述装配体上设有安装孔23,所述安装孔23与异形孔11相通,并且第一倾斜面18、第二倾斜面19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孔23内。所述刹车机构I还包括安装于装配体内侧的盖体24,所述异形孔11为穿透装配体的通孔。所述锁定销8与盖体24之间设有弹簧25,该弹簧25 —方面使调节部22总与倾斜面相接触或位于凹槽内,从而对第一操作装置5或第二操作装置6进行操作时,第一调节件14和第二调节件17同时驱使锁定销8相对异形孔11移动,使锁定销8嵌入止动槽9内或离开止动槽9 ;另一方面,使所述锁定销8嵌入止动槽9后,在没有外力或外力较少时可保持锁定销8与止动槽9的位置关系。锁定销8嵌入止动槽9时,所述刹车机构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车轮、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刹车线以及两锁定销;所述车轮上设有带多个径向开口止动槽;所述两锁定销分别活动安装于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一装配体的异形孔,且部分可嵌入止动槽内;所述第一装配体、第二装配体均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第一操作装置与第二装配体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操作装置与第二装配体可转动相连;所述刹车线两端分别与第一操作装置、第二操作装置固定相连,当踏踩其中一个操作装置时,刹车线带动另一操作装置绕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操作装置包括第一踏板,固设于第一踏板下方的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操作装置包括第二踏板,固设于第二踏板下方的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相向或背向设置,且倾斜方向总体一致;所述锁定销包括柱状主体,位于柱状主体外侧的调节部;操控该刹车机构的过程中,所述调节件的倾斜面作用于调节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柏鸿易小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雅霖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