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和配备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6822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和配备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正第一透镜单元、负第二透镜单元、正第三透镜单元、负第四透镜单元、以及后透镜单元,该后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正第一透镜子单元、负第二透镜子单元、以及正第三透镜子单元。在广角端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在广角端的第三透镜单元和位于第三透镜单元的像侧的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子单元的焦距、以及在望远端后透镜单元的焦距之间的关系被适当地设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和配备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正第一透镜单元、负第二透镜单元、正第三透镜单元、负第四透镜单元、以及后透镜单元,该后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正第一透镜子单元、负第二透镜子单元、以及正第三透镜子单元。在广角端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在广角端的第三透镜单元和位于第三透镜单元的像侧的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子单元的焦距、以及在望远端后透镜单元的焦距之间的关系被适当地设定。【专利说明】变焦透镜和配备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
本公开涉及变焦透镜和诸如可互换式透镜、静态照相机、视频照相机或数字静物照相机之类的配备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诸如数字静物照相机和视频照相机之类的采用固态图像拾取元件的光学设备中,需要这样的变焦透镜,其具有高光学性能,具有足够的变焦比,能够实现图像稳定并且是小型的。作为实现这些需求的方式,已经提出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多个透镜单元在变焦期间被移动并且所述透镜单元中的一个透镜单元充当图像稳定单元。日本专利特开第2010-044372号公开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负、正、负和正折光力的五个单元,其中第五透镜单元分为正、负和正透镜子单元,并且第五透镜单元的负透镜子单元实现图像稳定。日本专利特开第2010-044372号的各个实施方式是望远变焦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单元在变焦期间不移动。如果将此配置应用于正常的变焦透镜,则前透镜直径随着在广角端的视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变焦透镜的小型化是困难的。假设日本专利特开第2010-044372号的变焦透镜用在具有长的法兰距(flangeback)的单透镜反光式照相机中,并且变焦透镜具有长的后焦距(back focus)。因此,如果将此配置作为正常变焦透镜应用于从中去除了实时回位镜以缩短法兰距的照相机,则由于可互换式透镜光学总长度长,因此作为可互换式透镜进行小型化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在包括正常变焦范围的整个变焦范围内具有高光学性能,具有短的后焦距,是小型的,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图像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以及后透镜单元。该后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子单元、以及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子单元。在变焦期间,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第四透镜单元和第一透镜子单元之间的距离各自改变。第二透镜子单元可在具有垂直于光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如下的条件表达式被满足:0.73〈|fl2w|/f3Rw〈2.0,以及0.8<|fis|/fRt<2.5,其中fl2w是在广角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f3Rw是在广角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第三透镜单元和设置在第三透镜单元的像侧的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fis是第二透镜子单元的焦距,并且fRt是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后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通过参考附图对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清楚。【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2A、2B和2C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以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3A和3B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5A、5B和5C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6A和6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8A、8B和SC分别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9A和9B分别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11A、11B和IIC分别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12A和12B分别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14A、14B和14C分别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15A和15B分别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17A、17B和17C分别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18A和18B分别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20A、20B和20C分别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在中间变焦位置、及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的纵向像差图。图21A和21B分别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处于在望远端的基准状态(无模糊校正)下和处于图像稳定状态(0.3度旋转模糊校正)下的横向像差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图1、图4、图7、图10、图13、图16和图19是第一到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短焦距端)的截面视图。图2A、图2B、图2C、图 5A、图 5B、图 5C、图 8A、图 8B、图 8C、图 11A、图 11B、图 11C、图 14A、图 14B、图 14C、图17A、图17B、图17C、图20A、图20B和图20C是第一到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纵向像差图。图2A、图5A、图8A、图11A、图14A、图17A和图20A与广角端对应。图2B、图5B、图8B、图11B、图14B、图17B和图20B与中间变焦位置对应。图2C、图5C、图8C、图11C、图14C、图17C和图20C与望远端(长焦距端)对应。图3A、图3B、图6A、图6B、图9A、图9B、图12A、图12B、图15A、图15B、图18A、图18B、图21A和图21B是第一到第七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横向像差图。图3A、图6A、图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以及后透镜单元,其中,所述后透镜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子单元、以及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子单元,其中,在变焦期间,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一透镜子单元之间的距离各自改变,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能够在具有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中移动,以及其中,满足如下的条件表达式:0.73<|f12w|/f3Rw<2.0,以及0.8<|fis|/fRt<2.5,其中f12w是在广角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f3Rw是在广角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的像侧的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fis是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的焦距,并且fRt是在望远端在聚焦到位于无穷远处的物体上期间所述后透镜单元的组合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代欣久萩原泰明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