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62111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5 1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混合物质实现干湿分离的挤压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解决挤压工作腔的腔内压力达不到要求,排出固态部分含水率也不易满足要求的问题。工作腔呈筒状结构,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孔,工作孔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工作孔内表面小孔的面积与内表面的总面积之比在0.1~0.15:1之间。通过这种扩散孔结构既可以保证液态物质从挤压工作腔中排出时阻力足够大,使工作腔内足够大的挤压压力,保证物料的干湿分离,并且保证被阻拦的于工作腔内的固态部分含水率满足要求,而液态部分在通过腔壁上的工作孔向外排出的过程中,阻力变小,防止了工作孔的堵塞,保证液态部分顺利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混合物质实现干湿分离的挤压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解决挤压工作腔的腔内压力达不到要求,排出固态部分含水率也不易满足要求的问题。工作腔呈筒状结构,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孔,工作孔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工作孔内表面小孔的面积与内表面的总面积之比在0.1~0.15:1之间。通过这种扩散孔结构既可以保证液态物质从挤压工作腔中排出时阻力足够大,使工作腔内足够大的挤压压力,保证物料的干湿分离,并且保证被阻拦的于工作腔内的固态部分含水率满足要求,而液态部分在通过腔壁上的工作孔向外排出的过程中,阻力变小,防止了工作孔的堵塞,保证液态部分顺利排出。【专利说明】—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混合物质实现干湿分离的挤压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
技术介绍
挤压工作腔是挤压分离装置的一个重要部件,通过挤压机构对挤压工作腔内的物质进行挤压,将液态部分从工作腔上的工作孔中排出,固态部分留在挤压工作腔内,等待排料机构排出。作为干湿分离的工作腔,挤压工作腔上工作孔的形状将直接决定腔内压力大小和分离后固态物质的含水率。开孔过大,排出的液态部分含无机物太多,会造成利用效率降低,腔内压力达不到要求,排出固态部分含水率也不易满足要求;开孔过小,容易造成工作孔堵塞,虽然腔内压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是液态部分无法排出,最终排出的固态部分含水率也不易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能使腔内压力达到要求、同时也能使排出固态部分含水率满足要求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工作腔呈筒状结构,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孔,所述的工作孔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所述的工作孔内表面小孔的面积与内表面的总面积之比在0.1-0.15:1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挤压工作腔,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的工作孔。在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过程,液态物质通过小口后,经过扩散结构的工作孔平滑过渡,阻力逐渐减小,最后排出顺畅。保证液态物质从工作腔小口排出时可以产生5(Tl00MPa的挤压压力,阻拦大部分固态物质保证干湿分离,并且干的固态垃圾含水率低于30%。【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的第二种工作孔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的第三种工作孔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的第四种工作孔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的第五种工作孔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作腔;2、工作孔。具体实施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工作腔I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筒状结构,内径220mm,为保证挤压时腔内产生足够的压力,腔径向壁厚20mm。腔壁上布有一定数量的工作孔2,用于液态垃圾的排出,并将大部分固态垃圾阻挡在腔内。挤压工作腔I内表面所有工作孔2的面积之和与工作腔内表面的总面积的比值在0.10:1之间。工作孔2截面积从工作腔I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以图中孔型为例,腔壁对内一端为Φ4ι?πι圆口,对外一端为C1IOmm圆口,整个孔为自内向外截面积逐渐变大的喇叭孔。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工作孔2从内向外分为3段,腔对外一段是较大直径的大直孔段,腔对内一段是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中间一段是过渡段,联接小孔与大孔,向外成一定锥度的喇叭口。挤压工作腔I内表面所有工作孔2的面积之和与工作腔内表面的总面积的比值在0.15:1之间。以图中孔型为例,腔对内一段是Φ4长度为3_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是Φ10,长度12mm的大直孔段;中间一段是过渡段,联接小孔与大孔,向外成45度喇叭口,径向长度5mm。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工作孔2从内向外分为2段,腔对外一段是较大直径的大直孔段,腔对内一段是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大孔与小孔之间阶梯过渡。以图中孔型为例,腔对内一段是Φ4长度为8mm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是Φ 10,长度12mm的大直孔段。实施例4。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工作孔2为腔对内一端为较小直径的小直径口,腔对外一端为较大直径的大直径口,工作孔2从内向外截面按一定曲线平滑放大。以图中孔型为例,腔对内一端是Φ4的小直径圆口,腔对外一端是Φ 10的大直径圆口,从内向外截面按一定曲线平滑放大。实施例5。如图5所不,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工作孔2从内向外分为2段,腔对内一段是一定长度的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是自内向外直径逐渐变大的成一定锥度的喇叭孔。以图中孔型为例,腔对内一段是Φ4长度为8mm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是自内向外直径由Φ4逐渐变为Φ10的逐渐变大的成一定锥度的喇叭孔。上述工作孔2各种孔型均为可实现液态物质从小孔中排出时产生足够大的阻力,保证工作腔内压力足够大,随着孔的截面积逐渐增大,阻力逐渐减小,最后顺畅排到工作腔外。总之,通过这种扩散孔结构既可以保证液态物质从挤压工作腔中排出时阻力足够大,使工作腔I内足够大的挤压压力,在如此高压下可以保证物料的干湿分离,并且保证被阻拦的于工作腔内的干的固态部分含水率满足要求,而液态部分在通过腔壁上的工作孔向外排出的过程中,阻力变小,防止了工作孔的堵塞,保证液态部分顺利排出。【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工作腔呈筒状结构,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内表面小孔的面积与内表面的总面积之比在0.1-0.15:1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的腔对内一端是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端是较大直径的大直孔段,整个孔为自内向外截面积逐渐变大的喇叭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从内向外分为3段,腔对内一段为一定长度的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为一定长度的较大直径的大直孔段,中间一段是过渡段,联接小孔与大孔,向外成一定锥度的喇叭口。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的腔对内一段为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段为较大直径的大直孔段,大孔与小孔之间阶梯过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的腔对内一端为较小直径的小直径口,腔对外一端为较大直径的大直径口,从内向外截面按一定曲线平滑放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从内向外分为2段,腔对内一段是较小直径的小直孔段,腔对外一端是自内向外直径逐渐变大的成一定锥度的喇叭孔。【文档编号】B30B9/02GK103507287SQ201210223557【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 【专利技术者】田胜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挤压分离装置的挤压工作腔,工作腔呈筒状结构,工作腔的壁上开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孔从内向外逐渐放大成扩散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胜利杨相正石立晋华峰赵忠伟何俊陈克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高智机技术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