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新玉专利>正文

一种餐厨垃圾脱盐并除盐后回收再利用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42192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8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餐厨垃圾脱盐并除盐后回收再利用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电解条件的优化控制实现了对固体餐厨垃圾的脱盐及分解去除,即通过对待处理餐厨垃圾的预加热至55℃-110℃以及加入酸性介质调节pH值并电解餐厨垃圾中的盐分,使其泔水pH值达到并保持在特定范围,从而使固体餐厨垃圾中的盐陆续被脱出溶于泔水之中,方便快捷的将盐电离转化成次氯酸钠等物质,达到了除盐脱盐的效果。而次氯化钠同时又可将泔水中的长菌和短菌及其他杂质一并氧化生成其它无害分子,使最终得到的天然肥可达到能够回收利用。同时,处理后的泔水也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彻底实现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并回收再利用的目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通过对电解条件的优化控制实现了对固体餐厨垃圾的脱盐及分解去除,即通过对待处理餐厨垃圾的预加热至55℃-110℃以及加入酸性介质调节pH值并电解餐厨垃圾中的盐分,使其泔水pH值达到并保持在特定范围,从而使固体餐厨垃圾中的盐陆续被脱出溶于泔水之中,方便快捷的将盐电离转化成次氯酸钠等物质,达到了除盐脱盐的效果。而次氯化钠同时又可将泔水中的长菌和短菌及其他杂质一并氧化生成其它无害分子,使最终得到的天然肥可达到能够回收利用。同时,处理后的泔水也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彻底实现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并回收再利用的目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专利说明】—种餐厨垃圾脱盐并除盐后回收再利用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将餐厨垃圾经脱盐并除盐后再回收利用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餐厨垃圾即剩余饭菜骨头,因每个城市的餐厅、食堂,每天有数百吨剩余垃圾,当前处理方式一般是分别运往专门处理工厂,进行焚烧和掩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投入,如能就地处理,生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天然有机肥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如何将这些剩余垃圾就地转变成肥料,达到回收再利用的标准,为此需要脱盐,因含盐量的垃圾不能作为肥料使用,会使土壤变得板硬,而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当前餐厨垃圾就地处理,一般采用是将泔水和餐食固体垃圾及油脂分开处理,①将油脂与泔水分离,将油脂储存,另将泔水用加入二种生物酶将其泔水中长菌和短菌吞噬,即生化法②再将固体垃圾烘干,但其中的盐没有被脱出,也没有被反应除掉,不能作为有机肥使用或再利用,所以达不到可直接回收再利用的标准,仅达到就地处理和减少运输量化而已。此外,现有多家企业采用加入一种叫植物菌的物质来实现对餐厨垃圾的吞噬处理,目的是吞噬餐厨中的长菌和短菌,即臭味和大肠杆菌等,这种植物菌本身没有除盐的功能,即不能改变盐的存在形式而仅是吞噬菌体本身,且植物菌无法吞噬盐,所以最终盐还是一个整体分子式存在于固体垃圾之中,为了进一步达到餐厨垃圾,可用于肥料,其必须将固体垃圾回收后在进行二次加工`,其方法是加入草木灰或秸杆加以稀释,使其百分比含盐量降低而最终达到农用肥含盐量使用标准,但盐分本身并没有被反应除掉,仍存在于肥料之中,只不过是通过加入大量秸杆稀释后相对含量降低而已。将饱和食盐水电解为次氯酸盐可用于消毒杀菌已是现有技术,但目前未见对固体餐厨垃圾进行脱盐并除盐以实现其回收再利用的相关报道,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餐厨垃圾进行电解脱盐后回收再利用的方法,简化餐厨垃圾的处理流程降低回收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步骤1:将待处理的餐厨垃圾加热至55°C -110°C,加入pH调节剂使pH值达到并保持在3-5.5或8.5-13 ;步骤2:输入直流电流使通过极板电流密度达到14_22A/dm2,将餐厨垃圾中的盐电解成次氯酸盐;步骤3:当餐厨垃圾内含盐量达标准值后,加入pH调节剂将pH值调至6-8,停止电解,将物料排入脱水甩干离心机甩干,经粉碎后排入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排放固体天然肥。其中,当餐厨垃圾中油的含量过高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对油的分离处理,此处所述的水油分离可发生在电解处理前,或电解结束后脱水甩干前,或脱水后对其进行水油分离,以实现餐厨垃圾处理后得到更理想的回收利用,具体的分离手段或装置为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采用将待处理的餐厨垃圾加温并保持到55°C _110°C,优选65°C -85°C (这可更方便将盐从垃圾中脱出并溶于泔水中);其二是加入PH调节剂,使其PH值始终保持在3-5.5或8.5-13,以更好地促成电解;其三是输入直流阴阳极板进行电离,将极板浸入待处理餐厨垃圾中,进行电解反应;最终,使其盐生成次氯酸钠,达到除盐的目的。众所周知同时次氯酸钠又可将餐厨垃圾中的长菌和短菌等一并杀除,最终将盐分解转成其他分子,达到脱盐、除盐、除菌的效果,再进行甩干脱水和烘干及粉碎,使餐厨泔水中所含剩饭菜、骨头等变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天然肥料,直接可达到用于施肥国标用途。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适用于各种餐厨垃圾的处理,由于提出了理想的电解条件,无论餐厨垃圾中含盐量多少,均可以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来进行脱盐除盐,并取得理想的处理效果。本申请所述的餐厨垃圾包括但不限于含盐量在0.05-7%左右,优选含盐量为0.5-0.9%的各种餐厨垃圾。其中,步骤I中优选加入pH调节剂使pH值达到并保持在4.5-5.5或10-11。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步骤I将pH值调至并保持在8.5-13时,也可将盐脱出和除盐杀菌的功能,中水也能达到排放标准,但固体肥料会产生少部分块状油脂物体,即形成肥皂的成份,不利于后续回收利用,故本专利技术更优选将PH值调至酸值范围,即4.5-5.5。步骤I将待处理的餐厨垃圾加热至65°C -85°C。`为了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本专利技术优选控制步骤I中待处理餐厨垃圾的含水量不低于10%,进一步优选含水量为15-25%,以提高更理想的电解环境,即能兼顾餐厨垃圾的体积及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处理力,同时还能确保电解反应的顺利进行,此处含水量的控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如额外加入水以提高其含量等,所形成的待处理餐厨垃圾在上下文中也可称为“泔水”。本专利技术通过加入pH调节剂使pH值达到并保持在3-5.5或将8.5-13之间。理论上所述的PH调节剂可选用现有技术公开的任意可实现pH调节的物质,但为了确保达到天然肥的国家标准,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的PH调节剂为有机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氨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有机酸可选自食用醋酸等。具体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特别限定。步骤2中,本专利技术控制输入直流电流使通过极板电流密度达到14_22A/dm2之间,在该电流密度下能够有效而充分地将泔水中的盐分解成次氯酸钠,最佳值为18-22A/dm2,将盐电解成次氯酸钠的反应式为:2NaCl+2H20=H2 i +Cl2 ? +2Na0H ;生成次氯酸根:Cl2+2Na0H=H20+NaCl+NaC10o除此之外关于电解条件的控制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电流密度加以选择及确认。此外,为了确保电解条件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步骤2中结合pH值监测装置与pH调节剂补加装置控制电解体系内PH值维持在3-5.5或将8.5-13。具体的pH值监测装置与pH调节剂补加装置为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对此不作特别限定。如可通过PH计探头远程信号的485接口传输给自动添加酸性介质的自动加酸泵,进行定量滴入,一旦盐度传感器显示达到特定值时,界时将PH值回归至6-8为标准,自动停止滴入酸或碱性物质。具体的控制同样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当餐厨垃圾内含盐量达标准值(如盐度传感器显示达到3-4度当量值),或加入pH调节剂将PH值调至6-8,停止电解,物料经排放口排入脱水甩干离心机,待甩干一定程度时进入粉碎机粉碎,后排入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即可得到固体天然有机肥;同时,该过程中产生的中水可选经水油分离器进行分离,所得水已经符合A级中水排放标准,可即时排放,最终固体天然肥和中水中pH值6-8,含盐量5ppm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餐厨垃圾脱盐并除盐后回收再利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步骤1:将待处理的餐厨垃圾加热至55℃?110℃,加入pH调节剂使pH值达到并保持在3?5.5或8.5?13;步骤2:输入直流电流使通过极板电流密度达到14?22A/dm2,将餐厨垃圾中的盐电解成次氯酸盐;步骤3:当餐厨垃圾内含盐量达标准值后,加入pH调节剂将pH值调至6?8,停止电解,将物料排入脱水甩干离心机甩干,粉碎后排入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得固体天然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新玉
申请(专利权)人:杨新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