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4183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8 18:41
本案公开了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其顶头支架分别以销轴转动副孔轴转动联接左上支承臂和右上支承臂;设有内凹状碗形型腔、心字形加强凹坑、支架通孔、环形内端面、内圆锥孔;在顶头支架上方设有浮动顶头板,浮动顶头板上设有的碗状下凸体的中央处设有顶头板销轴孔、环形外端面、过渡圆弧体以及外圆柱段,并设有各对称分布的加强凹槽和上凸台肩、下翻折边;定位销轴间隙配合地穿接压缩弹簧、支架通孔、顶头板销轴孔,并形成端头台肩;浮动顶头板与顶头支架之间形成各环形间隙,而在第二环形外端面与第二环形内端面之间设有端面间隙;该装置在偏负载状态时具有优良的自调定位和稳定的托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案公开了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其顶头支架分别以销轴转动副孔轴转动联接左上支承臂和右上支承臂;设有内凹状碗形型腔、心字形加强凹坑、支架通孔、环形内端面、内圆锥孔;在顶头支架上方设有浮动顶头板,浮动顶头板上设有的碗状下凸体的中央处设有顶头板销轴孔、环形外端面、过渡圆弧体以及外圆柱段,并设有各对称分布的加强凹槽和上凸台肩、下翻折边;定位销轴间隙配合地穿接压缩弹簧、支架通孔、顶头板销轴孔,并形成端头台肩;浮动顶头板与顶头支架之间形成各环形间隙,而在第二环形外端面与第二环形内端面之间设有端面间隙;该装置在偏负载状态时具有优良的自调定位和稳定的托举效果。【专利说明】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维修保养中的起重工具部件,特别是涉及了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随车工具特别是家用轿车的随车起升器中很常见的一种剪式千斤顶,其在平行四边形运动机构的基础上配置底座、顶头、铰链螺母、有中通孔的铰链块、推力轴承、螺杆、成对的上支承臂和成对的下支承臂等组合而成。传统的剪缩式千斤顶其顶头通常为在左右位置分别转动联接两上支承臂,顶头的上平面一般可直接作为起升车辆时的顶升位置。近年来由于家用轿车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考量着汽车起升器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针对起升器在顶升所配车辆底部与“顶头”接合的顶升梁开始偏离水平基准面导致该顶头与车辆底部作用力点位移引发顶升作业的不良状态,工程师们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常用起升器的顶头之上平面始终是呈水平上升的,所属汽车的顶升梁最初与起升器顶头的上平面是呈面接触的,当随着被顶升车辆的顶升梁在因车体绕着“着地轮子轴线处”作转动上升中,起升器顶头上平面与顶升梁之间的着力点发生着位移,且由面接触向线接触变化,这就导致起升器顶头上的受力状况由中心负载演化为偏心负载,从而使起升器顶头乃至其整体结构被损坏的可能性增加以至于造成车辆应急维修维护作业的困难。鉴于上述已有技术状况的缺陷,本案 申请人:对所述的随车起升器的顶头部件进行优化设计,以进一步形成下文将要介绍的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在其配套的顶头支架的中心处设有下凹状碗形结构,配合该中心定位销轴、压缩弹簧与在中心处下凸的具有碗状外轮廓结构的浮动顶头板铆接或焊接组合,使得所述顶头板能在偏载荷作用时可自然地实现水平三百六十度的位置调节及适度的上下辅助调节,以确保起升器顶头部件不因举升车辆过程中的偏载力的破环因素而导致起升器的损坏及失效。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包括起升器的上支承臂组件、顶头部件和销轴转动副,其特征是:顶头支架与左上支承臂之间采用第一销轴转动副实施孔轴转动联接,顶头支架与右上支承臂之间采用第二销轴转动副孔轴转动联接;在顶头支架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内凹状碗形型腔,并在内凹状碗形型腔的两则位分别设置经冲压成形的第一心字形加强凹坑和第二心字形加强凹坑;在内凹状碗形型腔中设置有支架通孔、第一环形内端面、第二环形内端面、第一内圆锥孔和第二内圆锥孔;在顶头支架上方设有浮动顶头板,浮动顶头板的中央位置设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碗状下凸体之结构,碗状下凸体的中央处设有顶头板销轴孔,碗状下凸体下方结构要素依次为第一环形外端面、第二环形外端面、第一过渡圆弧体、第二过渡圆弧体以及外圆柱段;在浮动顶头板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经冲压拉伸成形的第一加强凹槽、第二加强凹槽、第三加强凹槽、第四加强凹槽;并在浮动顶头板的左右两端段设置了经拉伸成形的第一上凸台肩和第二上凸台肩;定位销轴穿入压缩弹簧经顶头支架的支架通孔穿过顶头板销轴孔,并使定位销轴的上端段在顶头板销轴孔的上孔口处由冲铆或电焊形成端头台肩;浮动顶头装置在形成端头台肩后的无载荷状态下的浮动顶头板的第一过渡圆弧体与顶头支架的第一内圆锥孔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间隙;在浮动顶头板的外圆柱段与顶头支架的第二内圆锥孔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间隙,而在第二环形外端面与第二环形内端面之间设有端面间隙。其中,进一步包括浮动顶头板的前后端段设置了经拉伸成形的第一下翻折边和第二下翻折边。其中,进一步包括定位销轴与支架通孔、顶头板销轴孔形成间隙配合。其中,进一步包括定位销轴与压缩弹簧的中孔形成间隙配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主要是以特设的顶头支架与浮动顶头板组合形成,其加强结构要素的设计和定位销轴、压缩弹簧的配合设置,确保浮动顶头板在偏负载状态时具有优良的自调定位和稳定的托举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实施例的【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浮动顶头装置的串接立体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之浮动顶头板的仰视立体图; 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浮动顶头装置用于起升器整机组合后的立体状态图; 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之浮动顶头装置放大的局部立体图; 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之顶头支架的主视图; 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相对图5的剖视图; 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相对图5的左视图; 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装置处于浮动顶头板未旋转时的剖视图; 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之浮动顶头板的主视图; 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相对图9的带半剖视的仰视图; 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相对图9上的“A-A”剖视图。附图各标号所示零部件及相关几何要素名称如下: I左上支承臂,2右上支承臂,3顶头支架,4第一销轴转动副,5第二销轴转动副,6内凹状碗形型腔,7第一心字形加强凹坑,8第二心字形加强凹坑,9支架通孔,10第一环形内端面、11第二环形内端面,12第一内圆锥孔、13第二内圆锥孔,14浮动顶头板,15碗状下凸体,16顶头板销轴孔,17第一环形外端面,18第二环形外端面,19第一过渡圆弧体,20第二过渡圆弧体,21外圆柱段,22第一加强凹槽,23第二加强凹槽,24第三加强凹槽,25第四加强凹槽,26定位销轴,27压缩弹簧,28端头台肩,29第一上凸台肩,30第二上凸台肩,31第一下翻折边,32第二下翻折边,33第一环形间隙,34第二环形间隙,35端面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将有助于公众对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和效果的理解,但对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案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案技术方案的范畴。由各附图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浮动顶头装置以传统的起升器本体为架构,通过将浮动顶头装置与起升器本体上的左上支承臂I进行孔轴间隙配合的联接形成第一销轴转动副4,将浮动顶头装置与起升器本体上的右上支承臂2进行孔轴间隙配合的联接形成第二销轴转动副5 ;在顶头支架3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内凹状碗形型腔6,并在内凹状碗形型腔6的两则位分别设置经冲压成形的第一心字形加强凹坑7和第二心字形加强凹坑8 ;在内凹状碗形型腔6中设置有支架通孔9、第一环形内端面10、第二环形内端面11、第一内圆锥孔12和第二内圆锥孔13 ;在顶头支架3上方设有浮动顶头板14,浮动顶头板14的中央位置设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碗状下凸体15之结构,碗状下凸体15的中央处设有顶头板销轴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随车起升器的浮动顶头装置,包括起升器的上支承臂组件、顶头部件和销轴转动副,其特征是:顶头支架(3)与左上支承臂(1)之间采用第一销轴转动副(4)实施孔轴转动联接,顶头支架(3)与右上支承臂(2)之间采用第二销轴转动副(5)孔轴转动联接;在顶头支架(3)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内凹状碗形型腔(6),并在内凹状碗形型腔(6)的两则位分别设置经冲压成形的第一心字形加强凹坑(7)和第二心字形加强凹坑(8);在内凹状碗形型腔(6)中设置有支架通孔(9)、第一环形内端面(10)、第二环形内端面(11)、第一内圆锥孔(12)和第二内圆锥孔(13);在顶头支架(3)上方设有浮动顶头板(14),浮动顶头板(14)的中央位置设有经冲压拉伸成形的碗状下凸体(15)之结构,碗状下凸体(15)的中央处设有顶头板销轴孔(16),碗状下凸体(15)下方结构要素依次为第一环形外端面(17)、第二环形外端面(18)、第一过渡圆弧体(19)、第二过渡圆弧体(20)以及外圆柱段(21);在浮动顶头板(14)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经冲压拉伸成形的第一加强凹槽(22)、第二加强凹槽(23)、第三加强凹槽(24)、第四加强凹槽(25);并在浮动顶头板的左右两端段设置了经拉伸成形的第一上凸台肩(29)和第二上凸台肩(30);定位销轴(26)穿入压缩弹簧(27)经顶头支架(3)的支架通孔(9)穿过顶头板销轴孔(16),并使定位销轴(26)的上端段在顶头板销轴孔(16)的上孔口处由冲铆或电焊形成端头台肩(28);浮动顶头装置在形成端头台肩(28)后的无载荷状态下的浮动顶头板(14)的第一过渡圆弧体(19)与顶头支架(3)的第一内圆锥孔(12)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间隙(33);在浮动顶头板(14)的外圆柱段(21)与顶头支架(3)的第二内圆锥孔(13)之间形成第二环形间隙(34),而在第二环形外端面(18)与第二环形内端面(11)之间设有端面间隙(3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韩进顾晓峰林来顺陈有源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