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却固定至承板的套管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412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固定至一承板(2)的套管(2)的冷却系统,它借助于经由承板(1)保持的流体管道(7、14、10、11、21)从一流体入口(15)流至一流体出口(22)的流体来进行冷却,所述流体管道(7、14、10、11、21)包括主供应管道(7)以及横向于前者延伸的供应管道(10,11)。供应管道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在承板(1)中成对布置,且经由进入(16)管道和排出管道(17)连接至一组套管(2),所述套管(2)组在成对供应管道(10,11)之间设置成各套管(2)连接至两供应管道(10,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减少灰尘积聚的危险,并改善冷却性能,同时增加流体涡流和减小对较高流动速度的限制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在成对供应管道中的至少一根供应管道(10)中、其纵向长度的大约中心处中断(塞子24)流体连通。(*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固定至承板的套管的冷却系统,它借助于经由承板支承的流体管道从一流体入口流至一流体出口的流体来进行冷却,其中流体管道包括主供应管道以及大致横向于主供应管道延伸的供应管道,后述的供应管道以相互平行的关系延伸,并在承板中成对布置,且经由进入和排出管道连接至套管行,其中套管行在成对供应管道之间设置成各套管连接至两供应管道。
技术介绍
人们知道,可在或多或少用透明的塑料材料、特别是PET制成的瓶子中将饮用水供应到终端消费者。已知那些PET瓶子是用预成型坯吹塑而成,而所述的预成型坯又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注塑成的。需要大量的PET瓶子、并相应地需要PET的预成型坯,且使用相当强大的机器来生产它们。在注塑工艺之后,必须对预成型坯进行充分的冷却,以使注塑模制工艺之后对其的加工不会损坏这些预成型坯。在已知的注塑机器中,冷却作业是通过固定在一承板上的大量套管来实现的。例如从EP-B2-0 283 644可获知这样的工具。实际上,所使用的流体是冷却水,它经由进入管道将冷却水进给到各套管,并在套管区域中进行冷却作业之后,经由排出管道再将水从套管区域中排出的。为了可以在尽可能小型的机器中同时进行大量套管的冷却,人们已开发出其上固定有多根套管的承板,且流体管道在承板中延伸,以将冷却流体、较佳的是冷却水从用于整个承板的一流体入口、以平行地关系且或多或少同时地传送至流体穿过其流动以进行冷却作业的套管,并再使流体流出套管,流至一流体出口。已知冷却系统具有本说明书开头部分部分中所列的特征,并且在独立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也再次引用了这些特征。不过,已知的冷却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尽管在各根套管中的冷却管道、因而还包括在套管处的进入和排出管道的横截面小,但是当设有相对较大数量的、流体同时流动穿过的套管时,各根管道的横截面合计起来是相当大的。在一已知的承板具有例如144根套管时,供应冷却流体的表面面积约为1,800mm2。与该消耗表面面积相比,在流体入口处仅有约500mm2的横截面面积。因此,套管处供应流体的面积不利地约为冷却流体可获得的入口面积的四倍之多。这意味着从流体入口至套管出口会有严重的压降,并且,由于流速因该压降而减小,在套管区域中仍几乎没有任何涡流。然而,没有涡流,冷却作用也严重减弱。同时,由于杂质因缓慢流动和较低压力而沉淀在流体管道中,并没有被冲洗走,承板可能会受到溢流的不利影响。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之间的热传递减少,这是另一个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在本说明书开头部分中所提及的类型的特征,改进已知的、用于冷却固定至承板的套管的冷却系统,以使随着流体中涡流现象的增加,同时可减小节流效应、提高流动速度、减小受污染的危险并使冷却效率达到更高水平。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该目的,因为在成对供应管道的至少一根供应管道中、大致其纵向长度的中间处中断流体连通。换言之,堵塞了流体流动穿过供应管道的可能性。其效果与大约相等长度的两根供应管道一根接一根地设置的情况相同。仅需要在供应管道要中断流体连通的位置处设置堵塞件或阻碍物,以从一根供应管道形成出两根供应管道,而无需在承板的结构中有机械/物理方面的改变。通过将成对供应管道中的至少一根供应管道分成两段,原来的单条的流动路径对于成对供应管道的流动图案被细分为两个区段。套管(冷却套管)布置在一对以相互平行的关系延伸的两根供应管道之间,以使从一根供应管道的流体连通经由套管到达另一供应管道。所有套管都是这样的情况。关于流体的流动路径,这就意味着流体经由套管流出一根供应管道并流入另一供应管道。在已知的情况中,在流体连通中没有中断,从而流入的冷却水总是寻找阻力最小的最方便的路径来从一根管道流入另一管道,所以它仅流过和冷却那些流动阻力足够低的那些套管。由于沉淀在已知承板中的杂质不断增加,流动阻力可能会逐渐增加,其结果是流体不再可能以所希望的方式流过所有的套筒以产生冷却效果。如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至少一根供应管道可使新鲜的流体流入,而流出仅在第一区段中的流体出口直到中断处,这所带来的优点是,迫使流体寻找至成对供应管道中的相邻供应管道的连通路径(更具体地说,经由套管),以流动穿过该连通路径,并从而防止污染。当到达另一平行的供应管道之后,然后,仅在第二区段中(沿着流动方向的、流体连通中的中断的“下游”),经由上述的进入和排出管道,流体才能找到经由套管通至流体出口的流动路径。这里也迫使流体在第二区段的区域中流入带有流体中断的一根供应管道。这在流体管道中产生了较低压降或-换言之-较低水平的节流。由于作为其结果而产生的较大的流动速度,所以受到污染的危险性、或者甚至是发生堵塞的风险减小,因而最终可以实现相当高的冷却效率。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有利的结构形式中,为了构成更加好的结构而将之设计成除了在成对供应管道中的一根供应管道中的第一中断之外,还在成对供应管道中的另一供应管道中、在两个位置处中断流体连通,这两个位置分别相对其剩余管道的纵向长度的中心成相对的关系。“剩余管道”是在中断后缩短了的供应管道。如果例如仅大约在成对供应管道中的一根管道的中心处在流体连通中设置-中断,则这将包括两根剩余管道、亦即-如沿着流动方向所见-中断的上游和下游。在每对供应管道中包括两根平行的供应管道。如果通过流体连通中的中断将一根供应管道分成两个半段,则将产生两根剩余管道,每根管道有一给定的纵向长度、亦即原供应管道(没有中断)的长度的一半。然后,在剩余管道的该中心的区域中、在相邻的平行供应管道中布置所述的、中断流体连通的位置。这样,后述的供应管道就具有两个中断;所讨论的成对供应管道中的前述的那根供应管道仅有一个中断。从而成对供应管道被细分成四个区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系统的结构装置的简单性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具体地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于中断流体连通的装置是一塞子。对那些熟悉本
的人们来说很明白的是,供应管道实际上可以在其长度上的任何位置处设置这样的一个塞子,其结果是可由在那个位置处的塞子来阻止所讨论的该供应管道中的任何流体连通。塞子可以说是-100%的阻碍物或堵塞件。塞子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它们可由弹性材料、或者部分弹性的材料加上一硬质且耐蚀的材料(例如钢)来制成。显然,也有用金属整体成型的塞子,由于生产工艺方面的原因而敞开的供应管道的一端在已知的承板中已用该种塞子堵塞住。不过,对于设置在工艺管道纵向长度区域中塞子,较佳的是使用钢和橡胶的组合体,如人们已知的,这两种材料可以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更具体地说,在一种已知承板的情况中,供应管道都是做成从承板的狭窄侧、在承板的整个宽度上并几乎直至相对端地产生所谓深孔镗孔,因而也就是深的盲孔。以与之成平行关系在一定的间距处形成另一深孔镗孔,该间距使冷却套管在其间留有间隙,并使冷却套管能布置成套管的进入管道直接开口在一深孔镗孔(供应管道)的边缘处,并且排出管道开口在相同的高度处通向相邻的深孔镗孔(供应管道)。然后,可以小镗孔的形式在承板的整个宽度上设置许多进入和排出管道,从而可以所述的方式、在承板的宽度上分布设置一整行的套筒。这就构成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即成对的供应管道实际上在承板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一对供应管道中的一相应的供应管道与设置在承板旁边的一分配器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冷却固定至一承板(2)的套管(2)的冷却系统,它借助于经由承板(1)支承的流体管道(7、14、10、11、21)从一流体入口(15)流至一流体出口(22)的流体来进行冷却,其中流体管道(7、14、10、11、21)包括主供应管道(7)以及大致横向于主供应管道延伸的供应管道(10,11),后述的供应管道以相互平行的关系延伸,并在承板(1)中成对布置,且经由进入管道(16)和排出管道(17)连接至套管行(2),其中套管行(2)在成对供应管道(10,11)之间设置成各套管(2)连接至两供应管道(10,11),其特征在于,在成对供应管道中的至少一根供应管道(10)中、其纵向长度(I)的中间处中断(塞子24)流体连通(图6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劳森哈默H瑟米斯
申请(专利权)人:MHT模具及热转子技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