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模机装卸器具与压模机更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3763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简易机构的同时,得以确实支撑压模机支撑座,进而轻松操作压模机的压模机装卸器具。在解决技术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1),是一种在成形光盘基板的模具(25)镜面板(18)上,更换透过压模机支撑座(14)所装配的压模机(15)时所用的装卸器具,而由一对支撑片(2、3)及让前述一对支撑片(2、3)楔合的楔合部(26)所构成;前述楔合部(26),让前述一对支撑片(2、3)前端部接近,以便得以进入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的同时,在已隔离前述一对支撑片(2、3)的后端部接近时,让前述一对支撑片(2、3)前端部上所设置的摩擦构件(10、11),紧固着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表面的方式所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更换被装配于成形光盘基板模具的压模机时,所使用的装卸器具与压模机的更换方法。
技术介绍
如图3所示,模具25是属于成形光盘基板的模具的一部份,而与未出具在图式的固定模具合模成活动模具。模具25是由镜面板18、被黏合于镜面板18内面的内板19、用以安装镜面板18与内板19的安装板20所构成。形成一体的镜面板18、内板19及安装板20中央处则设置圆形中心开口27,该中心则有设置被黏合于安装板20的套管21。中心开口27与套管21外周所形成的圆形沟,则被介在套管21外周,以设置未出具在图式的驱动装置的压模机支撑座14进行进退移动。压模机支撑座14为圆柱状,而镜面板18表面端面上则设置突出锷部16。当压模机支撑座14透过驱动装置,插入到套管21底部28时,压模机15会在镜面板18表面受到锷部16所支撑。压模机15表面,则连同未出具在图式的固定模具形成出膜腔,膜腔上则射出填充用的熔融树脂,而成形出复印压模机15表面上刻设讯息的光盘基板。压模机15必须依据光盘讯息内容进行更换。因此习知的压模机15的更换方法,都是徒手支撑压模机15与压模机支撑座14以做更换。但此项作业,会接触到100℃以上高温的压模机15与压模机支撑座14,除了极度危险之外,手指还会沾染到压模机15与压模机支撑座14上的油脂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出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示的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专利文献1的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是在固定侧镜板、连同该固定侧镜板形成膜腔空间的活动侧镜板、及前述固定侧镜板及活动侧镜板上,以自由装卸方式配设而成,适用于装配时拥有固定压模机内周缘,并于内周面上形成契合凹部的套管状内压模机支撑座的模具。此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拥有一对手臂部、及将该各手臂部连结为一体的弹性部,前述各手臂部前端则形成出,与前述契合凹部楔合的契合凸部,且该各契合凸部外端之间的距离,则大于内压模机支撑座内径。但此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必须在内压模机支撑座内周面存在契合凹部,因此内压模机支撑座在设计上有诸多限制,且成本昂贵。此外,专利文献2的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是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将配置成放射状的契合突起部,配置成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数个环状,可将数个契合突起部设置成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朝半径方向扩缩。而且让数个契合突起部,与设置压模机的内压模支撑座内周面的治具契合沟相互契合。但此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必须在内压模支撑座内周面上存在治具契合沟,因此内压模机支撑座在设计上有诸多限制,且成本昂贵。再者,此压模机支撑座装卸治具机构相当复杂,因此成本昂贵。专利文献1 特开平9-327829号公报(第1~5页,第1~9图)专利文献2 特开2002-192574号公报(第1~5页,第1~5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简易机构的同时,得以确实支撑压模机支撑座、进而轻松操作压模机装卸器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是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在成形光盘基板的模具镜面板上,更换透过压模机支撑座所装配的压模机时所用的装卸器具,而由一对支撑片、及让前述一对支撑片楔合的楔合部所构成;前述楔合部,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接近,以便得以进入压模机支撑座内孔的同时,在已隔离前述一对支撑片的后端部接近时,则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上所设置的摩擦构件,紧固着压模机支撑座内孔表面的方式所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是由一对支撑片、及让前述一对支撑片楔合的楔合部所构成;前述楔合部,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接近,以便得以进入压模机支撑座内孔的同时,在已隔离前述一对支撑片的后端部接近时,则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上所设置的摩擦构件,紧固压模机支撑座内孔表面的方式所构成,因此成为简易机构的同时,还可确实支撑压模机支撑座、进而轻松操作压模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侧视图。图3为使用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进行装卸状态的压模机支撑座、压模机、模具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种压模机装卸器具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图面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形态。图1为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侧视图。图3为使用本专利技术压模机装卸器具进行装卸状态的压模机支撑座、压模机、模具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其它压模机装卸器具正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压模机装卸器具1是用楔合部26楔合支撑片2及支撑片3。支撑片2、3是由耐热塑料与金属等所构成的剖面半圆状棒材。支撑片2、3前端部上,则在端面附近设有环状沟,该环状沟上则嵌装了摩擦构件10、11的耐热弹性O形环,且自前述环状沟起突出一部份。而且,支撑片2、3至少在前端部上呈剖面圆弧状,前述O形环的外径最好与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径互为一致。支撑片2、3的后端部,则形成出部分支撑片2、3圆弧遭受切除的握持部4、5。再者,摩擦构件10、11也可在支撑片2、3前端部上,并将取代O形环的板状橡胶等安装于端面附近的圆弧顶部。楔合部26,是由被设置于支撑片2、3对置面前端部与后端部的中间位置的座部6、7、及贯通座部6、7以支撑的轴8所构成。座部6、7为了让支撑片2、3对置平面位置互为一致,则以不同的相位,突出设置于各一或二支撑片2、3的对置平面。而且各支撑片2、3上的一或二座部6、7则相互组合搭配,并透过轴8进行可摇动的楔合。再者,轴8则在两端上有扩径的冲止部。轴8中央部上没有座部6、7的部分,则有卷取视为弹发构件9的扭转弹簧,扭转弹簧两端则紧固着与支撑片2、3呈对置的后端部平面,以发挥隔离支撑片2、3后端部并使前端部接近的作用。再者,图4为采用其它楔合部260的其它压模机装卸器具100的图标例。在此构成楔合部260的座部60、70,与座部6、7的不同处在于,不具有插通轴8的孔。而且座部60凸部接触座部70凹部后,会因楔合而摇动。此外,支撑片200、300不同于支撑片2、3的地方在于握持部40、50上具有引贯弹发构件90的孔。而且弹发构件90的弹簧,是以一次卷取物紧固支撑片200、300端部圆弧顶部的方式所装配而成。接下来,基于图3详细说明用压模机装卸器具1更换压模机15的方法。通过拥有某些讯息的压模机15,完成光盘基板成形后,则从固定模具以十分隔离模具25。而且,透过模具25上所设置的未出具在图式的驱动装置,而从底部28隔离压模机支撑座14,让压模机15与压模机支撑座14,自镜面板18表面突出。此时,压模机装卸器具1支撑片2、3前端部会因弹发构件9而接近,让前端部彼此接触,其外形也完全小于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口径,因而得以轻松让压模机装卸器具1前端部进入内孔17内。而且,用大拇指12与食指13用力夹住握持部4、5,以便让支撑片2、3后端部相互接近,而隔离支撑片2、3前端部。为此,摩擦构件10、11则紧固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表面。此紧固力得以和握力呈比例而增加。此外,楔合部26若位于比后端部更接近前端部的位置,那么前述紧固力便会大于手指握力,而得以更强力的支撑与拔除压模机支撑座14。无论属于哪一种,摩擦构件10、11是增强压模机支撑座14内孔17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得以轻松朝向压模机支撑座14的装卸方向移动。犹如前述所言,压模机15可连同压模机支撑座14,轻易从模具25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模机装卸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成形光盘基板的模具镜面板上,更换透过压模机支撑座所装配的压模机时所用的装卸器具,而由一对支撑片、及让前述一对支撑片楔合的楔合部所构成;前述楔合部,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接近,以便得以进入压模机支撑座内孔的同时,在已隔离前述一对支撑片的后端部接近时,让前述一对支撑片前端部上所设置的摩擦构件,紧固着压模机支撑座内孔表面的方式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名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名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