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3568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2 0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接插腔的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侧配接面的配接侧壁及具有内底面的底壁,所述配接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接插腔相通的侧端子槽和底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分叉出的接触臂和按压臂,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所述按压臂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当所述按压臂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退缩时,所述接触臂和按压臂共同形成使接触臂凸入所述接插腔的杠杆;所述接触臂在对接完成前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的设计,可以避免在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的接触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接插腔的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侧配接面的配接侧壁及具有内底面的底壁,所述配接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接插腔相通的侧端子槽和底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分叉出的接触臂和按压臂,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所述按压臂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当所述按压臂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退缩时,所述接触臂和按压臂共同形成使接触臂凸入所述接插腔的杠杆;所述接触臂在对接完成前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的设计,可以避免在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的接触损耗。【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通常包括具有静端子的插头连接器和具有动端子(弹性端子)的插座连接器,相互配合的一组静端子和动端子从开始配合至插接到位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滑动摩擦。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接触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太多不必要的接触,造成了端子磨损、信号传导质量下降、连接器寿命降低等诸多缺陷。所以,业界一直致力于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端子磨损,提高传导质量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接插腔的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侧配接面的配接侧壁及具有内底面的底壁,所述配接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接插腔相通的侧端子槽和底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分叉出的接触臂和按压臂,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所述按压臂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当所述按压臂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退缩时,所述接触臂和按压臂共同形成使接触臂凸入所述接插腔的杠杆。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系依截面轮廓形状一次冲压成形。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在自由末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臂在基部附近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一侧设有锯齿状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一侧喷涂有弹性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平行于侧配接面的固定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接插腔外侧以收容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座。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固定部、接触臂以及按压臂总体呈“山”形。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裸露于固定座外侧的焊接脚,所述焊接脚与基部之间具有第一段差,所述基部与按压臂之间具有第二段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的设计,避免的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的接触损耗,而所述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的按压臂与接触臂形成杠杆,在对接连接器插入到按压位置后,撬动接触臂凸入接插腔,从而实现电性连接。【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一个导电端子自绝缘本体分离。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接前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接触臂凸入接插腔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为板对板连接器,用以供对接连接器200插接,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具有接插腔101的绝缘本体10和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若干导电端子20。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具有侧配接面1021的配接侧壁102及具有内底面1031的底壁103,所述配接侧壁102和底壁103分别设有与接插腔101相通的侧端子槽1023和底端子槽1033。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基部201及自基部201分叉出的接触臂202和按压臂203,所述接触臂202收容于侧端子槽1023但未凸出侧配接面1021,所述按压臂203收容于底端子槽1033且凸出内底面1031,当所述按压臂203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1031退缩时,所述接触臂202和按压臂203共同形成使接触臂202凸入所述接插腔101的杠杆。所述接触臂202收容于侧端子槽1023但未凸出侧配接面1021的设计,避免的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20的接触损耗,而所述收容于底端子槽1033且凸出内底面1031的按压臂203与接触臂202形成杠杆,在对接连接器200插入到按压位置后,撬动接触臂202凸入接插腔101,从而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端子20系依截面轮廓形状一次冲压成形,因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整体强度,避免在杠杆作用过程中奔溃;所述接触臂202在自由末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臂202在基部201附近的宽度,藉此增加接触臂202的弹性;所述接触臂202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101 —侧设有锯齿状接触部2021 (参图3),因而提供与对接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配合时的抓持力和稳定接触。所述导电端子20还包括平行于侧配接面1021的固定部204,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位于接插腔101外侧以收容所述固定部204的固定座104。所述基部201、固定部204、接触臂202以及按压臂203总体呈“山”形,该固定部204在为整个导电端子20的固定提供较佳固持力的同时,对于该具有撬动结构的导电端子20来说,也是一种省力和避免端子疲劳的优化设计。所述导电端子20还设有裸露于固定座204外侧的焊接脚205,所述焊接脚205与基部201之间具有第一段差Tl,所述基部201与按压臂203之间具有第二段差T2。第一段差Tl可以避免焊接脚205在焊接时爬锡造成的绝缘本体10浮起,第二段差T2在第一段差Tl的基础上继续向上凹陷形成,可以给按压臂203的受压旋转提供让位。上述实施方式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专利技术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例如:增强与对接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接触稳定性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锯齿状接触部2021外,还可以在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一侧喷涂有弹性导电层,此方案的两导电端子之间具有更强的摩擦力,导电层材料的选择也会对电连接器的传导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综上,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内容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接插腔的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侧配接面的配接侧壁及具有内底面的底壁,所述配接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接插腔相通的侧端子槽和底端子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分叉出的接触臂和按压臂,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所述按压臂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当所述按压臂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退缩时,所述接触臂和按压臂共同形成使接触臂凸入所述接插腔的杠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系依截面轮廓形状一次冲压成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在自由末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臂在基部附近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一侧设有锯齿状接触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朝向接插腔一侧喷涂有弹性导电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平行于侧配接面的固定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接插腔外侧以收容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接插腔的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侧配接面的配接侧壁及具有内底面的底壁,所述配接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接插腔相通的侧端子槽和底端子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分叉出的接触臂和按压臂,所述接触臂收容于侧端子槽但未凸出侧配接面,所述按压臂收容于底端子槽且凸出内底面,当所述按压臂受到外力按压向内底面退缩时,所述接触臂和按压臂共同形成使接触臂凸入所述接插腔的杠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钱志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天策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