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宏元专利>正文

一种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体系的装置及装置的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164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体系装置及制造产品方法。钢绞线两端连接一级锚头,锚垫板上连接螺旋筋,串连一、二级锚头,二级锚头与锚垫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成型管,成型管内腔置减震装置,内腔置钢绞线,成型管内腔设气腔。方法,对成型管、钢绞线表面进行耐锈蚀和抗老化处理,钢绞线穿入成型管、锚垫板内腔,固定一、二级锚头和锚垫板,打开两端一、二级锚头、用千斤顶对钢绞线进行应力拉伸,张拉到设计应力时一级锚头锁紧,千斤顶回油,此时一级锚头锚住;再将二级锚头锁紧;对气腔充气,预应力管道无需压浆,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类土木建筑预应力领域,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预应力系统,特别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体系的装置及制造产品的方法。
技术介绍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座突破百米跨度的莱茵河沃尔姻斯桥的建成到20世纪末,预应力混凝土的跨度已超过了300m。当前全世界的桥梁中,有80%以上都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956年中国建成了第一座23.9m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桥;20世纪60~80年代建造主跨124m的西柳州桥;144m的福州乌龙江桥和184m的重庆长江大桥;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广东建成主跨180m的番禺洛溪大桥;1998年建成的主跨280m的虎门辅航道桥,当时为世界最大跨径。它标志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施工工艺与技术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交通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修建了大量的大、中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其数量在我国大、中跨径桥梁中占主导地位。由于混凝土结构受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设计、施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结构性能劣化。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桥主要表现在混凝土的劣化、预应力筋的锈蚀、有效预应力的降低、普通钢筋的锈蚀,预应力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体系的装置,包括钢绞线(6)的两端固定连接一级锚固锚头(1),锚垫板(8)上连接螺旋筋(3),其特征在于在锚固锚头(1)的后方还串连连接二级锚固锚头(2),二级锚固锚头(2)一端与锚垫板(8)连接,锚垫板(8)另一端连接成型管(5),成型管(5)内腔置有减震装置(4),减震装置(4)内腔置有2根或两根以上预应力钢绞线(6),成型管(5)内腔与预应力钢绞线(6)之间设为空气气腔(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元
申请(专利权)人:许宏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