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预应力系统,特别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体系的装置及制造产品的方法。
技术介绍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座突破百米跨度的莱茵河沃尔姻斯桥的建成到20世纪末,预应力混凝土的跨度已超过了300m。当前全世界的桥梁中,有80%以上都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956年中国建成了第一座23.9m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桥;20世纪60~80年代建造主跨124m的西柳州桥;144m的福州乌龙江桥和184m的重庆长江大桥;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广东建成主跨180m的番禺洛溪大桥;1998年建成的主跨280m的虎门辅航道桥,当时为世界最大跨径。它标志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施工工艺与技术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交通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修建了大量的大、中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其数量在我国大、中跨径桥梁中占主导地位。由于混凝土结构受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设计、施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结构性能劣化。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桥主要表现在混凝土的劣化、预应力筋的锈蚀、有效预应力的降低、普通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体系的装置,包括钢绞线(6)的两端固定连接一级锚固锚头(1),锚垫板(8)上连接螺旋筋(3),其特征在于在锚固锚头(1)的后方还串连连接二级锚固锚头(2),二级锚固锚头(2)一端与锚垫板(8)连接,锚垫板(8)另一端连接成型管(5),成型管(5)内腔置有减震装置(4),减震装置(4)内腔置有2根或两根以上预应力钢绞线(6),成型管(5)内腔与预应力钢绞线(6)之间设为空气气腔(7)。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