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建兴专利>正文

辊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3875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辊压机其下辊筒固定在机架上,在辊压机的两侧支架上均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升降机内有与丝杠配合的蜗轮,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配合的蜗杆通过连接轴连接;丝杠的下端与上辊筒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辊压机,通过统一的升降装置,实现了辊筒的两端高度的同步调节,保证了加工的精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墙保温材料的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外 墙保温材料加工时使用的辊压机。技术背景伴随节能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对节能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其 中外墙保温材料作为节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需求量极大。现 有的外墙保温材料一般都是采用现场加工的方法制得,步骤是将基料与功能层逐层用粘结剂粘帖在建筑的最外层,最后通过长时间的养护 而成,这种方法所得的保温层质量虽好,但是对于施工工艺有着较高 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开裂脱落,在其外部添加的饰面也极容易损坏,保温效果降低同时影响了建筑的美观; 其他的保温材料一般是由混合各种材料合成的单一保温材料,其保温 效果较这种多层的保温材料差很多。现有的多层保温材料的加工设备, 一 般包括送料机构和压制机 构,现有的压制机构采用的是普通的辊压机,混合好的材料经过辊压 机两个辊筒的间隙后被压实,从而保证材料的强度及粘结的牢固,对 于不同要求的保温材料,其厚度是不相同的,这样在辊压时就需要对 辊压机的辊筒间的距离加以调整,现有的辊筒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 其间距进行调节, 一般是通过辊筒两端的调节螺栓来调节,但是由于 一次只能对辊筒的一侧进行调节,会造成辊筒两端的调节量不同,这 样就造成了辊筒的倾斜,在加工时会造成材料^厚薄不均,影响产品 的质量,同时采用人工操作,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影响生产的连续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辊压机存在的诸多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 一种新 型辊压机,采用这种結构的辊压机,通过统一的升降装置,实现了辊 筒两端高度的同步调节,保证了加工的精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辊压机的下辊筒固定在机架 上,在辊压机两侧支架均上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 机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升降机内有与丝杠配合的 蜗轮,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配合的蜗杆通过连接轴连接;丝杠的下端 与上辊筒连接。在蜗杆的外侧连接有手柄,这样可以方便的旋转蜗杆,从而带动丝杠的上下移动。由于采用了这种升降机构,在对辊筒进行升降时只需要转动水平手柄,带动两端升降机的蜗杆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丝杠上下移动;由 于上辊筒的两端均连接在升降丝杠上,随丝杠的运动而上下移动,实 现了上辊筒两端高度的同时调整,由于下辊筒是固定在机架上的,这 样就保证了辊筒间各个位置距离的 一致性,大大提高了加工的精度; 由于采用了同步调节的结构,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除了人工 操作外,还可在电机等其他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调整上辊筒的位置,实 现了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同时方便了安装在辊压 机上部的网布等其他材料在基料上的均匀附着,为后部生产提供了有 力的条件。保温材料一般会有多个功能层,因此可采用多套本技术提供 的辊压机进行生产,只需根据功能层的加工厚度调整辊筒间的距离即 可,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采用了本技术的结构,使得辊压机辊筒的调节更为简便, 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运行,通过统一的升降装置, 实现了辊筒两端高度的同步调节,保证了加工的精度,提高了产品的 质量,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了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辊压机的主视图2为本技术辊压机的右视图3为本技术辊压机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中l升降机,2升降丝杠,3上辊筒,4下辊筒,5机架,6支 架,7辊筒轴,8链轮,9手柄,IO蜗杆,ll蜗轮,12升降机外壳, 13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辊压机,其下辊筒4固定在机架5上,在辊压 机两侧的支架6上均上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1 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2,升降机1内有与丝杠配合 的蜗轮11,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11配合的蜗杆10通过连接轴13连 接;升降丝杠2的下端与上辊筒3连接。在蜗杆10的外侧连接有手柄9,这样可以方便的旋转蜗杆,从而 带动丝杠的上下移动。在对上辊筒3进行升降时只需要转动水平手柄9,带动两端升降 机的蜗杆10同时转动,从而带动升降丝杠2上下移动;由于上辊筒3的两端均连接在升降丝杠上,随丝杠的运动而上下移动,实现了上辊筒两端高度的同时调整。工作时在链轮8的带动下,上下辊筒同时转 动,实现对物料的压制。除了人工操作外,还可使用电机等其他驱动装置对蜗杆进行驱动 使之转动来调整上辊筒的位置,实现自动化运行;在辊压机的上部还 安装有转轴,这样可以将丝网等其他材料在滚压的同时附着在基料上。权利要求1.一种辊压机,其下辊筒(4)固定在机架(5)上,其特征在于在辊压机的两侧支架(6)上均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1)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2),升降机(1)内有与丝杠(2)配合的蜗轮(11),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11)配合的蜗杆(10)通过连接轴(13)连接;升降丝杠(2)的下端与上辊筒(3)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其特征在于在蜗杆(10)的 外侧连接有手柄(9)。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的辊压机其下辊筒固定在机架上,在辊压机的两侧支架上均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升降机内有与丝杠配合的蜗轮,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配合的蜗杆通过连接轴连接;丝杠的下端与上辊筒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辊压机,通过统一的升降装置,实现了辊筒的两端高度的同步调节,保证了加工的精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文档编号B28B3/12GK201169004SQ20082001656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5日专利技术者张建兴 申请人:张建兴;济南高新开发区七星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压机,其下辊筒(4)固定在机架(5)上,其特征在于:在辊压机的两侧支架(6)上均安装有升降机构,每套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1)和在升降机作用下上下移动的升降丝杠(2),升降机(1)内有与丝杠(2)配合的蜗轮(11),两套升降机内与蜗轮(11)配合的蜗杆(10)通过连接轴(13)连接;升降丝杠(2)的下端与上辊筒(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兴
申请(专利权)人:张建兴济南高新开发区七星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