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季奇专利>正文

炒菁机及炒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1697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加热筒组设于架座上,加热筒有一加热装置,加热筒开有一取物口;加热筒于取物口处有一加压盖,借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以达到节省能源与快速炒菁的功效;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包括:预热;置入茶叶;加热旋转;排除水汽四个流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
技术介绍
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来的历史,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已发展出不同的饮茶文化及茶道,而茶虽有各式不同的口味与风格,然而,其皆是由茶叶冲泡而来,茶叶在采收后需先经过炒菁的步骤,方可冲泡出茶。炒菁机是用于处理茶叶的炒菁步骤,而现有的炒菁机请参阅中国台湾申请案号86210014号,『茶叶炒菁机改良构造』专利,该炒菁机主要具有一架座以固定加热筒,该加热筒底部设有一加热炉,加热筒内再以固定轮支撑一内筒,该内筒在炒菁时不断旋转,以免加热集中于一侧,该加热筒以及内筒轴向需呈开放状,以便专业操作人员在炒菁时观察该茶叶的状态,配合架座上的加热炉以调整炒菁的温度、时间,以破坏茶叶的酵素,去除菁味保留香味,完成炒菁。而由于现有的炒菁机其是需由操作人员留守观察茶叶在炒菁过程中的变化,甚至需要取出部分茶叶闻其味道做判断,因此需将炒菁机设计为开放式的型态,以利随时取出茶叶观察,造成炒菁机内筒的热量与水份容易流失,现有炒菁机加热炉需加热至摄氏300度以上,方具有其效果,而该加热炉由一侧加热,因此造成受热处热度极高,而其它部分热度较低的麻烦,虽然该内筒不停旋转,但仍容易有部分茶叶受热温度过高而过份干燥等情况,造成茶叶熟度不均匀的问题,就整体而言,炒菁所需时间较长且较耗费热能,且炒菁所需时间较久,易破坏叶绿素,影响茶叶的质量,且需要作业员在机器旁持续观察注意炒菁状况,若无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员指导,茶叶熟度将难以掌控不易均匀,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实用性差,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以达到节省能源与快速炒菁的功效。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取物口是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轴向。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设有一抽风口。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上设有一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延伸出一连动臂与加压盖连结,以控制加压盖启闭。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内设有一内筒,加热筒末端设有一轮轴机构,该内筒受该轮轴机构带动旋转。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本体上设有一控制装置,以控制所述连动装置。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连动装置是以汽缸驱动。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或温度高低。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是:一种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热:将内筒加热至预定温度;置入茶叶:将欲炒菁的茶叶置入内筒中;加热旋转:以加压盖封闭内筒,并令内筒旋转,借茶叶自身的水份产生水蒸汽,并以水蒸汽帮助内筒的热量传导对流,使热量分布更为均匀,以快速且平均的完成炒菁的流程;排除水汽:待茶叶炒菁完成后,开启加压盖,并排除内筒的水汽,如此便完成整个炒菁的流程。前述的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中置入茶叶的步骤中,可视其所需而添加水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另一角度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的后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开启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关闭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炒菁方法的流程图。图中标号说明:1——本体        10——架座11——轮体       20——加热筒201——内筒      202——转轮组21——加热装置   22——取物口23——轮轴机构   231——轴杆232——抽风口    24——加压盖241——枢轴      25———连动装置251——连动臂    26——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炒菁机结构请先参阅图1至图3所示,这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1主要包括一架座10以及一组设于该架座10上的加热筒20,其中:该架座10底部可附设有轮体11,以方便本体1搬运或调整位置,而该架座10主要供加热筒20承置定位用;该加热筒20用作炒菁,该加热筒20是呈一圆柱状,其底侧设有加热装置21,而该加热筒20轴向开设有一取物口22,该取物口22与加热筒20内部相连通,该加热筒20内则可设置一内筒201,该内筒201是受加热筒20轴向末端所设的轮轴机构23带动旋转,并配合加热筒20前端开口处的转轮组202而旋转,该轮轴机构23是以一轴杆231与内筒201相连通,借此,可由取物口22将茶叶置入内筒201,而由加热装置21加热,并以轮轴机构23旋转该内筒201;以上所述是现有的炒菁机结构与动作方式,并非本专利技术所欲-->保护的标的,故不再赘述;该加热筒20是在取物口22处设有一相对应的加压盖24,该加压盖24是受一连动装置25带动而开启、关闭取物口22,该加压盖24以一枢轴241与连动装置25枢接,加压盖24内侧则直接与内筒201套设连动,并可随内筒201旋转;该连动装置25延伸出有一连动臂251,连动装置25利用汽缸驱动该连动臂251,以达到控制加压盖24启、闭的功效,且该连动装置可感测由加压盖24而来的内筒201加热时的压力。当该内筒201压力达到一设定值时,连动装置25便会令加压盖24略微开启以释放内筒201内的气压;该加热筒20外设有一控制装置26,该控制装置26供使用者操作加压盖24的启闭以及加热装置21的加热温度、时间、压力上限等的设定。再请参阅图2所示,该加热筒20末端的轴杆231可设置为中空的型态,以形成一通往加热筒20内部的抽风口232,并可配合抽风机(图中未示)等设备而抽出加热筒20内的空气与水汽。本专利技术的炒菁机结构在使用时,请再配合参阅图4至图5所示,使用者是由取物口22将茶叶置入加热筒20的内筒201中,再由控制装置26令连动装置25通过连动臂251使加压盖24将该取物口22封闭,该连动装置25是以气缸作为驱动该连动臂251的动力,而使该加压盖24如图5所示封闭该取物口22,并可在内筒201的气压过大时略微开启泄压,如此,则该加热筒20内的空间是呈封闭的形态,炒菁时的热源不流失散逸,如此不仅可加快炒菁的速度,更可降低加热装置21所需加热的温度,并具有节省能源的功效;再者,该加热筒20在炒菁时是呈封闭的空间,故可利用茶叶自身的水汽使热能散布更为平均,而避免温度集中于加热筒20设置加热装置21之处,而将该处的茶叶炒焦,因此更可避免专业人员看顾的不便与麻烦,达到节省人力资源与成本的功效;最后,当加热完成后,则可由抽风口232将加热筒20内的空气连同水汽抽出,如此便可快速完成炒菁的作业。本专利技术的炒菁方法是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下列步骤:预热、置入茶叶、加热旋转、排除水汽等,本专利技术的炒菁方法因是利用水蒸汽帮助内-->筒201的热量传导、对流,而使得内筒201中温度分布较为均匀,整体茶叶的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菁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物口是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轴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菁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设有一抽风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菁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上设有一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延伸出一连动臂与加压盖连结,以控制加压盖启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菁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内设有一内筒,加热筒末端设有一轮轴机构,该内筒受该轮轴机构带动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炒菁机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季奇张崇益
申请(专利权)人:杨季奇张崇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