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仿生机器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1679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龟,包括:足(1)、外壳(1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轴(2)、短轴(3)、圆台(4)、软轴接头(5)、(6)、(7)和(8)、滑转绞(9)、间隙齿轮组(10)、软轴(11)、(12)和(13)、a型支架(14)、内壳(15)、步进电机(17),结构上前后左右对称,足(1)和软轴(11)连接,软轴(11)通过软轴接头(5)、(6)和软轴(12)连接,软轴接头(5)和(6)分别固定在外壳(16)的外面和里面,软轴(12)的另一端通过软轴接头(7)和间隙齿轮组(10)的从动轮连接,足(1)和短轴(3)连接,短轴(3)的另一端和固定在外壳(16)上的a型支架(14)连接,足(1)还和长轴(2)连接,长轴(2)的另一端穿过固定在外壳(16)上的滑转绞(9)与圆台(4)连接,圆台(4)固定在外壳(16)底板上,圆台(4)还和软轴(13)连接,软轴(13)的另一端通过软轴接头(8)和间隙齿轮组(10)的主动轮连接,间隙齿轮组(10)的主动轮和步进电机(17)的输出轴相连接,内壳(15)用水溶胶密封在外壳(16)里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仿龟的结构形态、运动形式的机器人,具体是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龟。属于机器人仿生学领域。
技术介绍
仿生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沿学科,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现代仿生学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机器人学是其主要的结合和应用领域之一。机器人仿生学是从仿生的角度对机器人进行研究,是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这方面的研究引起各国相关研究人员和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取得了大量可喜成果和积极进展。然而,国内外在适应水中活动或在陆地上爬行的只适应于单一环境下的仿生机器人研究的比较多,但在水路两栖仿生机器人方面研究的比较少。经文献检索发现,由孟宪源主编的、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的《现代机构手册》下册第297页介绍了一种乌龟爬行玩具结构,此结构由六杆机构和两摇杆组成,在摇杆的末端装有四组摆杆,做成龟脚,龟脚用发条驱动。此龟结构简单,只能向前爬行,且爬行时龟脚容易打滑,不能实现水陆两栖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基于仿生学原理,通过对生态龟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运动方式的观察与研究,提供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龟,使其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安吴斌高雪官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