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4323 阅读:2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逆变电源、二极管、保护电阻和限流电阻。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串入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串连的二极管和限流电阻与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限流电阻的连接,限流电阻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电阻的连接,电阻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这样就避免了因接反逆变电源的正负极与电池的正负极而造成逆变电源的损坏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声场效应管实现防电源反接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或方波)。通俗的讲,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DC)转化为交流电(AC)的装置。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逆变器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功率器件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晶闸管SCR的诞生为正弦波逆变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可关断晶闸管GTD及双极型晶体管BJT的问世,使得逆变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功率场效应管、绝缘栅型晶体管、MOS控制晶闸管等功率器件的诞生为逆变器向大容量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新近的控制技术如矢量控制技术、多电平变换技术、重复控制、模糊控制等技术在逆变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逆变器技术的发展;第五阶段:21世纪初,逆变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进步不断改进,逆变技术正朝着高频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功率电子技术以通用逆变器为代表,广泛地应用于电动车、家用电器、电力设备、产业设备、交通车辆等领域中。其核心技术为逆变器技术,在系统节能化、高性能化、高功能化中,它已成为不可缺乏的技术。特别在作为设备驱动源的电动机控制中,通过逆变器能够供给需求的电压和电流,可自由地控制转速和驱动转矩。在各种领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逆变器,随着开关元件大容量化和高频化、微机高性能化和控制技术和回路集成化,可实现逆变器的小型化、高响应化、大功率输出化和高可靠化。由此可见,逆变器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已经是随处可见了。而在现在的制造逆变电源设备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逆变电源是用直流电供电的,因为直接用户不是专业人员,这样就有可能把逆变电源的输入正负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反,这样可能会造成逆变电源损坏,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出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的保护电路,以避免出现因为把逆变电源的正负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反而造成逆变电源的损坏。(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Q1、逆变电源、二极管D1、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其中,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导线上串入场效应管Q1,二极管Dl—端连接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2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l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l连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逆变电源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连接。二极管Dl与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的一端为正极。(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因把逆变电源的正负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反而造成逆变电源的损坏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所示,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Q1、逆变电源、二极管D1、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其中,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导线上串入场效应管Q1,二极管Dl—端连接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2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l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l连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逆变电源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连接。二极管Dl与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的一端为正极。当正常接线时,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和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分别接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这样,输入的正电压在经过二极管Dl和限流电阻R2限流后,会给场效应管Ql的栅极供电,使其导通。效应管Ql导通后内阻非常小,近似短路,这样输入电流从逆变电源的正极输入,然后从逆变电源的负极输出,通过导通后的场效应管Ql后回到电池的负极,从而构成一个回路,使逆变电源正常工作。如果不小心将电池的正负极接反,将电池的正极接到了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上,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上,这样,就会有负电压输入到二极管D1。由于二极管Dl的本来特性(二极管单向导通)负电压不能通过二极管Dl的正极给限流电阻R2供电,也就等于场效应管Ql的栅极没有正电压。而场效应管Ql的栅极和源极之间要加入正电压它才能开通,加入负电压时是截止状态,不能导电。因为在效应管Ql的栅极和漏极之间并了一只保护电阻R1,所以效应管Ql截止,电流不能构成回路。这样就避免了给后面的逆变电源造成损耗,从而减小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Q1)、逆变电源、二极管(D1)、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其中,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导线上串入场效应管(Q1),二极管(Dl)—端连接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2)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l)和保护电阻(Rl)的一端连接,保护电阻(R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l)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逆变电源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保护电阻(Rl)和限流电阻(R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极管(Dl)与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 子连接的一端为正极。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逆变电源、二极管、保护电阻和限流电阻。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连接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串入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场效应管(Q1)、逆变电源、二极管(D1)、保护电阻(R1)和限流电阻(R2),其中,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正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通过导线与逆变电源的负极电源相连,电池负极输入接线端子与逆变电源的负极之间的导线上串入场效应管(Q1),二极管(D1)一端连接电池正极输入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限流电阻(R2)的另外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1)和保护电阻(R1)的一端连接,保护电阻(R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晶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普罗斯托国际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