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3970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磁性框体以及至少三个第一端子;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本体,其另一端形成一插接端;该些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本体内,且各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一焊接部;第一固定部固定于第一本体,第一焊接部从第一固定部延伸并朝远离第一本体方向设置,且第一接触部伸至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面内;该些第一端子包含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插接端的端面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的电源连接器的电源连接器组合。藉此,可确实达成电性接触,并具有侦测效果,且结构简易、成本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尤指一种用于传输直流电 (D.C.,direct current),可使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以磁吸方式结合,且可达成易脱电性接触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介绍
应用于传统的直流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的插接头与插接座采用插拔力 (retention force)较大的紧配连接,以达到有效的电源传输。但随着电子装置体积与重量朝轻薄短小趋势下,例如:Ulratbook、Macbook等轻薄笔电,常有不慎碰触或拉扯到插接头的电缆线,以致使整个笔电被拉离使用平台,进而造成其摔落及损坏,更甚者将伤及人员。习知一种易脱连接器构造,请参考美国专利第7,311,526号。该专利以一定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亦即在插接座与插接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两磁性组件。 在一般使用时,插接头及插接座磁吸结合,而遇有不当外力拉扯电缆线时,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使插接头脱离插接座。如此即可避免笔电被拉扯掉落。然而上述易脱连接器采用探针式的端子(P0G0 PIN)制作,端子的接部触可弹性地前后位移,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的接部触相互抵触,藉以达成电性连接。此种电连接器的端子难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确实地达成电性接触,容易接触不良。其次,习知的连接器可设置有侦测电路,当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确实地插接后才导通电路。该侦测电路通常是利用芯片进行判读,导致整体结构复杂,亦较不易为市场所接受,造成普及率较低、市占率不高。因此,业界乃戮力思索如何设计一种电性接触效果佳,并具有侦测效果,且结构简易、 成本低的易脱离结构的连接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应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其可确实的达成电性接触,并具有侦测效果,且结构简易、成本低。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磁性框体以及至少三个第一端子;该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本体,其另一端形成一插接端;该些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内,且各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一焊接部;该第一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焊接部从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并朝远离该第一本体方向设置,且该第一接触部伸至该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面内;该些第一端子包含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该负极端子、该正极端子及该侦测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插接端的该端面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些第一端子包含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该负极端子、该正极端子及该侦测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插接端的该端面之间具有不同 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负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该正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端面之间的间距,该正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该侦测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端面之间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负极端子的长度大于该正极端子的长度,该正极端子的长度大于该侦测端子的长度。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负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的长度大于该正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的长度,该正极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的长度大于该侦测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的长度。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负极端子、该正极端子及该侦测端子的长度相同,该负极端子、该正极端子及该侦测端子排列的位置不同。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接触部的形状包含圆柱或圆形,且该第一接触部的前端包含圆形或圆弧,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一焊接部的形状包含板状或片状。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一固定部的形状包含圆柱或圆形, 且该第一接触部包含圆形或圆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其包括:一上述的电源连接器以及一对接连接器;该对接连接器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二磁性框体及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上的至少三个第二端子,该些第二端子各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其中该电源连接器与该对接连接器相接合,该第一磁性框体与该第二磁性框体相吸附,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第一接触部分别滑动地接触于该些第二端子的该些第二接触部。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每一该第二端子的该第二接触部具有中空的一第一锥状体及一第二锥状体,该第一锥状体及该第二锥状体之间形成一抵触部。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端子的该第二接触部管壁部分设有至少一剖沟。本技术 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本技术该些第一端子为一体成型的端子结构。当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接合时,成圆形或圆弧的第一接触部滑动地接触于成中空的第二接触部。如此使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可产生刮擦效果,确实的达成电性接触,具有良好的接触效果。本技术的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插接端的端面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在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接触时,可有不同的先后顺序,藉此可以具有侦测电路的功能。本技术更具有结构简易、成本低的优点。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以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举例并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端子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端子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另一实施例分离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另一实施例接合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及图2,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100,该电源连接器100可为一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源连接器100为一插头连接器, 其包括一第一本体1、一第一磁性框体2以及至少三个第一端子3。第一本体I以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第一磁性框体2以磁铁等磁性材料制成,第一磁性框体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本体I,且第一磁性框体2的另一端形成一插接端21。该些第一端子3较佳由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或其合金材料制成,该些第一端子3设置于第一本体I内。该些第一端子3设置的数量并不限制,例如可包含三个、四个或五个等数个,该些第一端子3各具有互相连接的一第一接触部31、一第一固定部32及一第一焊接部33,亦即第一接触部31连接于第一固定部32的一端,第一焊接部33连接于第一固定部 32的另一端。第一固定部32固定于第一本体I,第一焊接部33从第一固定部32延伸并朝远离第一本体I方向设置,且第一接触部31伸至第一磁性框体2的一端面22内。该些第一端子3包含负极端子a、正极端子b及侦测端子C。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第一端子3,包含一负极端子a、一正极端子b及一侦测端子C,负极端子a、正极端子b 及侦测端子c的排列并不限制。负极端子a、正极端子b及侦测端子c的第一接触部31与插接端21的端面22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如图1所示,负极端子a的第一接触部31与端面22之间的第一间距P1、正极端子b的第一接触部31与端面22之间的第二间距P2、以及侦测端子c的第一接触部31与端面22之间的第三间距P3不同。例如,所述负极端子a的第一接触部31与端面22之间的间距(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磁性框体,该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本体,其另一端形成一插接端;以及至少三个第一端子,该些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内,且各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一焊接部;该第一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焊接部从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并朝远离该第一本体方向设置,且该第一接触部伸至该第一磁性框体的一端面内;该些第一端子包含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及侦测端子;该负极端子、该正极端子及该侦测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与该插接端的该端面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