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英哲专利>正文

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10042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它包括有扣合元件与集合元件,其中的扣合元件在其本体至少设有一贯穿孔,以及连接于该本体的具有弹性的套合部,该套合部具有一按压部,以及在套合部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一突部,集合元件包括有一挠性条体,以及设在挠性条体两端的固定装置,可以将挠性条体穿过扣合元件的贯穿孔后,再利用前述的固定装置将挠性条体的两端固定,让套筒工具便于集合、收藏及展售。(*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利用串联的方式将多个扣合元件集合在一起的装置,而每个扣合元件均能独立地固定一个套筒工具,而且可以将该套筒工具很方便地从扣合元件卸下,使其适合于任何场合使用、收藏或展售。套筒工具是用来配合于套筒扳手,以用来旋转螺栓或螺帽之用。套筒工具一般而言必须由收集装置予以集中收藏才不致于遗失,在取用时也较为方便。传统的工具箱固然可以提供放置套筒工具的功能,但由于一般的工具箱体积太大,以致于在携带或收藏均较不容易,甚且,倘若只需要放置几个套筒工具而已时,则传统的工具箱更显得多余而不实际,且携带也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扣合元件和集合元件所组成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它使得多个扣合元件方便收集,也方便携带、收藏和展售,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包括有扣合元件,其本体至少设有一贯穿孔,以及连接于该本体的具有弹性的套合部,该套合部具有一按压部,以及在套合部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一突部;集合元件,它包括有一挠性条体,以及设在该挠性条体两端的固定装置,可以将该挠性条体穿过该扣合元件的贯穿孔后,再将挠性条体的两端以该固定装置予以固定。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利用具有挠性的条体可以将多个扣合元件串联,使得多个扣合元件可以方便收集之外,也方便携带、收藏及展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扣合元件与集合元件组合后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扣合元件结构形态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扣合元件与套筒工具扣合时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扣合元件与套筒工具脱离后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装置连结后的状态的平面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集合元件穿过多个扣合元件的贯穿孔,以及套筒工具固定于扣合元件时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种集合元件结构串设多个扣合元件的实施例立体图。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本技术所提供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它包括有扣合元件与集合元件。其中的扣合元件1的较佳实施例如图2所示,它设有一本体10,在本体10至少设有一个贯穿孔11以及一开口111,并使该开口111连通于贯穿孔11。相对于开口111另一侧的本体1则连接具有弹性的套合部12,该套合部12的较佳实施例是形成为U形状,且该U形状的一端连接于扣合元件1的本体10,而U形状的另一端则为不连接于任何物体的自由端,再将该自由端进一步形成为Z形状以做为按压部;在套合部12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一突部13。在套合部12内侧与本体10之间至少连接有一弹性片15,但不使弹性片15的端部与套合部12内侧连接。藉由前述扣合元件1的结构,使用者可以手指,压掣其按压部14而造成套合部12外部尺寸缩小,如图4所示,于此同时,该按压部14的下方将压迫弹性片15以储存能量,等待放开按压部14时则利用两弹性片15所储存的弹力将按压部14及套合部12弹开而恢复原状。图4显示一般的套筒工具3一端均设有一套合孔31,并且在其套合孔31的内壁面至少设有一凹孔32,因此,当本技术的扣合元件1的按压部14受到压迫而造成其套合部12的外部尺寸缩小时,便可以将套合部12置入套筒工具3的套合孔31内,然后再放开按压部14而令按压部14与套合部12回复原状后,即可令其突部13卡入套合孔31内的凹孔31,如图3所示,使得套筒工具3与套合部12组合固定在一起。本技术所提供的集合元件2的其中一种实施例是如图1所示,它包括有一挠性条体21,以及分别设在该挠性条体21两端的固定装置。在图1所示的固定装置是包括有一结合在挠性条体21一端的固定头22,以及设在挠性条体21另一端的座体23,固定头22的一面设有相互连通的大孔220与槽孔221而构成一葫芦形的孔;该座体23的一面则设有一突柱231,以及设在突柱231端部且直径大于突柱231的凸缘232;该凸缘232的直径略小于前述大孔220的内径,且突柱231的直径略小于槽孔221的宽度。本技术的实施例,是在前述的座体23结合于挠性条体21之前,先将所需要数量的扣合元件1的贯穿孔11被挠性条体21穿过,然后再将座体23固定在挠性条体21的端部,如此一来,扣合元件1便无法脱离挠性条体21,但能够在挠性条体21移动,其可以利用前述的操作方式将套合部12套入套筒工具3的套合孔31内,然后如图5所示地将挠性条体21弯曲一百八十度,再将凸缘232穿过大孔220,然后再将突柱231移入槽孔221内,利用凸缘232的直径大于槽孔221的宽度而将座体23与固定头22连结在一起,再配合挠曲的挠性条体21所具有的弹性回复力,得以使得凸缘232更为稳定地卡掣于槽孔221而固定,如图5所示,如此一来,便可以很方便地携带集合元件2并展售组合在集合元件2上的套筒工具3。当要将挠曲的挠性条体21回复成直状时,则只要将座体23往大孔220的方向移动,使得凸缘232移至大孔220的位置后,再将凸缘232移出大孔220,便能利用挠性条体21的弹性回复力而恢复成直状。另外,本技术的挠性条体也可以采用硬质材料制成而不可以弯曲,直接利用固定头的大孔吊挂在吊钩上做展售即可。本技术的集合元件2的另一种实施例是如图7所示,其在一挠性条体21的一端设有第一扣具24,而另一端则设有第二扣具25,其将挠性条体21穿过多个扣合元件1的贯穿孔后,再将第一扣具24与第二扣具25相互扣合固定即可将挠性条体21的两端封闭,而将第一、二扣具24、25解除扣合时即可将扣合元件1卸下。该第一扣具24与第二扣具25的结构可以是一般传统汽车安全带的扣具,因此其详细的扣合结构不再赘述。以上所述的仅为用以解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扣合元件,其本体至少设有一贯穿孔,以及连接于该本体的具有弹性的套合部,该套合部具有一按压部,以及在套合部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一突部;集合元件,它包括有一挠性条体,以及设在该挠性条体两端的固定装置,可以将该挠性条体穿过该扣合元件的贯穿孔后,再将挠性条体的两端以该固定装置予以固定。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合元件的本体设有一开口,并使该开口连通于该贯穿孔。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合元件的套合部是形成为U形状,且该U形状的一端连接于扣合元件的本体,而U形状的另一端则不连接于任何物体的自由端。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合部的U形状的自由端进一步形成为按压的Z形状。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合部的本体延设有一弹性片,并使该弹性片延伸至该套合的U形状内,但不使弹性片的端部与套合部连接。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合元件的固定装置是在该挠性条体的一端设有固定头,且挠性条体的另一端设有一座体,该固定头设有一大孔以及连接于该大孔的槽孔,该座体设有一突柱,且该突柱的端部设有一凸缘,该凸缘的直径微小于该大孔的内径,且该突柱的直径微小于该槽孔的宽度。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合元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脱落套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扣合元件,其本体至少设有一贯穿孔,以及连接于该本体的具有弹性的套合部,该套合部具有一按压部,以及在套合部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一突部;集合元件,它包括有一挠性条体,以及设在该挠性条体两端的固定装 置,可以将该挠性条体穿过该扣合元件的贯穿孔后,再将挠性条体的两端以该固定装置予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英哲
申请(专利权)人:陈英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