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属于害虫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收集器主体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收集器主体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上述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该装置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下孔口可以刚好能通过一个昆虫的虫体,从而使害虫进入后无法从收集器里再逃逸出去;且在收集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在收集装置的下方设置漏水孔,防止积水。该装置诱捕效果好,对控制害虫危害和保护农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害虫防治装置
,具体为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害虫诱捕器的诱虫收集装置一般采用直筒式收集器,或者添加杀虫剂,如果添加杀虫剂,则杀虫剂气味会对诱捕器内引诱剂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不添加杀虫剂,害虫有向光逆风飞行的习性,则诱捕到的害虫很容易从收集器上方飞走逃逸,影响最终的诱捕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从而提高诱捕效果。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收集器主体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收集器主体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漏斗形上盖与收集器主体上部密封配合。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主体底部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漏水孔。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器主体为圆柱体结构。上述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该装置设有漏斗形上盖,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下孔口可以刚好能通过一个昆虫的虫体,从而使害虫进入后无法从收集器里再逃逸出去;且在收集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在收集装置的下方设置漏水孔,防止积水。该旋转式收集装置主要应在害虫诱捕器上,也可以应用到其它害虫诱捕器上,应用范围广,对控制害虫危害和保护农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收集器主体、2-漏水孔、3-通风孔、4-下孔口、5-漏斗形上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该漏斗 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包括收集器主体1,收集器主体I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5,漏斗形上盖5的底部设置下孔口 4,收集器主体I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3,收集器主体I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2。漏斗形上盖5与收集器主体I上部密封配合。收集器主体I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3,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五个以上通风孔3。收集器主体I底部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漏水孔2,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漏水孔2。所述的收集器主体I为圆柱体结构,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其它形状。上述旋转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与现有的害虫诱捕器配合使用,诱捕器内诱捕到的害虫坠落,漏斗形上盖5的底部设置下孔口 4恰好是一个虫体的大小,可以通过虫体,害虫掉入收集器主体I内,阻止害虫逃逸;害虫有向光逆风飞行的习性,收集器主体I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3,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诱捕效果好。以下通过相应的试验数据进一步证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具体试验方法如下:诱捕试验在浙江省安吉县林场开展。我们采用十字交叉板型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在相邻的两个树上水平绑上一个木棍,将诱捕器悬挂在木棍上,收集杯离地面大约80 cm,这个高度是松墨天牛产卵最集中的高度区域。诱芯释放装置是一个300ml的缓释塑料瓶,每2个月更换一次诱芯。20个诱捕器采用现有的直筒式收集装置,另外20个诱捕器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漏斗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随机分布在林场,每两个诱捕器间隔30 40 m。2012年6月I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6日结束,每7天检测一次诱捕结果。这段时间正好是松墨天牛成虫活动的主要时期。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天牛都记录数量、性比等结果。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漏斗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的诱捕效果显著提高,比采用现有 直筒式收集装置的诱捕器效果提高I倍。权利要求1.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1),收集器主体(I)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5),漏斗形上盖(5)的底部设置下孔口(4),收集器主体(I)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3 ),收集器主体(I)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漏斗形上盖(5)与收集器主体(I)上部密封配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主体(I)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主体(I)底部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漏水孔(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器主体(I)为圆柱体结构。专利摘要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属于害虫防治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收集器主体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收集器主体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上述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该装置漏斗形上盖的底部设置下孔口,下孔口可以刚好能通过一个昆虫的虫体,从而使害虫进入后无法从收集器里再逃逸出去;且在收集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在收集装置的下方设置漏水孔,防止积水。该装置诱捕效果好,对控制害虫危害和保护农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文档编号A01M1/10GK203152331SQ201320106120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专利技术者樊建庭, 孟俊国, 谢苹 申请人:浙江农林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斗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1),收集器主体(1)上部配合设置漏斗形上盖(5),漏斗形上盖(5)的底部设置下孔口(4),收集器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3),收集器主体(1)底部设置一组漏水孔(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建庭,孟俊国,谢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