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电连接器,用于将线缆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该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金属壳体包括管状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于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该对接部沿着所述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压线部,其中,同轴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压接片,该压接片置于所述连接端子和压线部之间,线缆置于该压接片和连接端子之间,解决线缆的线芯与连接端子接触不稳定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带动电子产品的不断进阶,运用在电子产品中的同轴电连接器也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小型化,更加精密。日本专利特开2006-174853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同轴电连接器,该同轴电连接器都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金属壳体包括圆柱型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于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对接部沿着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压线部。其中,连接端子的尾部反折延伸有一抵压部。在组装过程中,先将线缆的线芯放置在连接端子上,再弯折包线部,包线部带动基部压线部弯折抵压连接端子上的抵压部,使抵压部压紧线芯至连接端子上。中国专利第201523089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同轴电连接器,该同轴电连接器都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金属壳体包括圆柱型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于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对接部沿着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压线部。其中,连接端子上与线缆接触的部分反折延伸有一抵压部,该抵压部设置在线芯放置方向的侧向。在组装过程中,先将线缆的线芯放置在连接端子上,再弯折包线部,包线部带动基部压线部弯折抵压连接端子上的抵压部,使抵压部压紧线芯至连接端子上。上述公开的两种将线芯压紧在连接端子上的方式,都是采用从连接端子上反折一个抵压部来完成,由于这两种的抵压部都是与连接端子一体连接的,在抵压弯折压线芯的时候,会出现连接处断裂的现象;再者,当包线完成,抵压部压紧线缆后,操作员在将连接与对接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因为拽动线缆带动包线部松动,从而影响压线部的加压力度,线芯会晃动,由于抵压部的刚性大而不能因线芯的晃动而压紧,出现线芯与连接端子接触不稳定的现象;再者,当在弯折金属壳体时,因为带动基部压线部以及抵压部,所需要的抵压力大,会出现将金属壳体抵压变形和抵压不到位以致无法压紧线缆的现象。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电连接器来解决:线缆的线芯与连接端子接触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线缆的线芯与连接端子接触不稳定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用于将线缆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该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管状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于所述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该对接部沿着所述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和 压线部,其中,该同轴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压接片,该压接片置于所述连接端子和基部压线部之间,所述线缆置于该压接片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为弹性物,该压接片与线缆接触的一面不平整,抵压该压接片使其弹性的压紧所述线缆与连接端子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由弹性的物质构成,抵压该压接片使其在压紧所述线缆与连接端子连接发生形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为弯曲状的金属片,抵压该压接片使其可弹性的压紧所述线缆与连接端子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部上设有插入孔以及与插入孔方向垂直切贯通的收容槽;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伸入插入孔内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和收容在该收容槽内与线缆连接的连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连接部与线缆接触的面为接触面,所述压接片的面积不小于该接触面的面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放置在所述收容槽后,其高度不超出该收容槽的深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组装在所述基部压线部上随基部压线部一起弯折压紧线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接片组装在收容槽内,所述压接片与连接部之间设有放置线缆的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在压线部与连接端子之间安装一个压接片,压接片设计成弹性,当弯折压线部压紧时,会先压压接片,并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当压线部弯折压接后,压接片在压线部的作用下压紧线缆,并在压接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当作业员拽动线缆带动包线部松动时,压接片因弹性形变而回弹,持续压紧线缆至连接端子上,有效的解决了线缆的线芯与连接端子接触不稳定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装入线缆时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压紧线缆后的示意图图 3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压紧线缆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包扎线缆后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立体图图 6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 7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8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的压接片的立体图;图9为图4沿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4沿B-B向的剖视示意图;图 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另一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技术同轴电连接器100用以将同轴线缆200电性连接至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其主要由金属壳体11、收容于金属壳体11内的绝缘本体 12、安装在该绝缘本体12上的连接端子13以及压接片14、14’组成。其中,同轴线缆200由绝缘外被201、编织层202、绝缘隔离层203和线芯204组成,其中,线缆200的线芯204和编织层202为导电层,该编织层202是由若干细导线编织而成。线缆200中编织层202的导电层与金属壳体11相接,线芯204与连接端子13相接。请参照图5所示,金属壳体11,其包括呈管状的头部110,该头部110两端敞开,其一端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定义为上端1100,另一端定义为下端1101。头部110的两侧沿下端1101水平延伸有第一包线部111用以包扎线缆200,该第一包线部111呈槽道状,其于下端1101方向的一侧设为敞开便于线缆200的放置,第一包线部111包括两第一侧壁1110,由两第一侧壁1110相向弯折结合而成的结合壁1111,该等第一侧壁1110与结合壁1111上设有若干第一肋条1114,该等第一肋条1114夹持线缆200, 防止线缆200脱落出第一包线部111。头部110的下端1101向下继续延伸有包覆部112,包覆部112与头部110之间有折弯部116连接。包覆部1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113、第二包合部114和第二包线部115。其中,第一包合部113与头部110连接用以包覆头部110,该第一包合部113的底面设有第二肋条1130,第二肋条1130防止折弯部116在折弯的时候引起第一包合部113的变形,加强第一包合部113的平面度和强度。第二包合部114与第一包线部111配合包扎线缆200,其包括第一底壁1143、由第一底壁1143的两侧向上延伸有第二侧壁1140以及由第二侧壁1140延伸的盖部1141,此第一底壁1143盖合于第一包线部111的敞开处,第二侧壁1140包覆第一侧壁1110,该盖部1141弯折盖合在结合壁1111上,增强第一包线部111 的包扎强度。第二包线部115包括设有第三肋条1150的第三侧壁1151,第三侧壁1151相向弯折配合扎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电连接器,用于将线缆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于该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及安装在该绝缘本体上的连接端子,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管状的头部和由头部延伸包扎线缆的包线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伸入对接连接器内收容于所述头部中的对接部和由该对接部沿着所述包线部延伸的基部和压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压接片,该压接片置于所述连接端子和压线部之间,所述线缆置于该压接片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张春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