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07429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其技术方案是:主阀体(1)左端内侧的圆孔内装有主阀座(2),调压螺杆(7)通过螺纹安装在主阀体(1)内的右端;伞形主阀芯杆(5)右端同轴线活动地装入调压螺杆(7)的圆孔中,主阀芯(4)与伞形主阀芯杆(5)的左端固定连接,伞形主阀芯杆(5)装有碟形弹簧(20);主阀控制油孔(21)与主阀进油孔(18)由油道(19)导通。导阀阀芯(15)置于导阀阀体(16)内,导阀阀体(16)开有导阀第一进油孔(17)、导阀第二进油孔(11)和导阀控制油孔(14)。导阀安装在主阀体(1)上,主阀进油孔(18)与导阀控制油孔(14)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调压范围大、精度高、压力振摆小、动态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的优点,适用于与液压缸和液压泵组合使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系统压力控制阀
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
技术介绍
压力峰值控制阀是液压系统的重要元件,当系统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开启溢流,保护液压系统,减小冲击。液压系统采用的压力控制阀,要求具有结构简单、调压范围大、精度高、压力振摆小、动态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的特点。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溢流阀,普通的直动式溢流阀通过调压手柄调节螺旋弹簧的预压缩量,改变弹簧预压缩力,提供不同指令力,代表液压作用力与指令力的合力驱动阀芯运动,调节阀口开度,形成溢流,该类阀压力受溢流流量变化影响大,偏差大;先导式溢流阀当油压大于先导阀指令力时,先导阀打开,在细小节流孔的减压作用下,主阀芯两端形成压差,驱动阀芯运动,调节阀口开度,形成溢流。该类阀结构复杂,阻尼孔易堵塞,抗污染能力差,螺旋弹簧易变形、折断,损坏后对阀的工作性能影响大;先导式溢流响应速度慢、灵敏度低;由于螺旋弹簧振荡,导致溢流阀压力振摆大;在重载、高速和往复运动的工况下,当液压缸换向或停止时,易产生高压峰值,普通单台溢流阀只能控制一腔压力,不能满足工况要求。据统计,液压系统50%的故障由于液压控制阀导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压范围大、精度高、压力振摆小、动态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的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该压力峰值控制阀适用于与液压缸和液压泵组合使用。为了实现 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压力峰值控制阀由导阀和主阀组成。主阀包括主阀体、主阀座、主阀芯、伞形主阀芯杆、碟形弹簧、支承环、调压螺杆和保护罩。主阀的结构是:主阀体的左端内侧中心处开有深度与主阀座厚度相等的圆孔,圆孔内装有主阀座,调压螺杆同轴线地安装在主阀体内的右端,调压螺杆与主阀体螺纹连接,主阀体右端安装有保护罩。伞形主阀芯杆的右端同轴线地活动装入调压螺杆的圆孔中,主阀芯与伞形主阀芯杆的左端固定连接,伞形主阀芯杆装有广3组碟形弹簧,碟形弹簧左侧与伞形主阀芯杆的伞形凸台右侧面相接触,碟形弹簧右侧与支承环相接触。主阀体底部靠近左端处开有主阀排油孔,主阀体的上部中间位置处开有主阀进油孔,主阀体的左端内侧设有的圆孔中心处开有主阀控制油孔,主阀控制油孔与主阀进油孔由油道导通;主阀控制油孔与阀座通孔相通,阀座通孔位于主阀座的中心处,主阀控制油孔直径与阀座通孔直径相等。导阀包括导阀端盖、导阀阀体和导阀阀芯。导阀的结构是:导阀阀芯置于导阀阀体内,导阀阀体左端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一进油孔,导阀端盖的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二进油孔,在导阀阀体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导阀控制油孔。导阀端盖与导阀阀体接触处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 O型橡胶密封圈。导阀安装在主阀体上,主阀体的上部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 O型橡胶密封圈,主阀进油孔位于第二密封槽的中心处,主阀进油孔与导阀控制油孔相通,主阀进油孔与导阀控制油孔的直径相等。所述导阀阀体为左端封闭的空心圆柱形,空心圆柱形的内径为9 14_,长度为25 36mm ;导阀阀芯为球形,直径与空心圆柱形的内径相等。所述导阀第一进油孔、导阀第二进油孔和导阀控制油孔的直径均为6 10 mm,导阀第一进油孔、导阀第二进油孔和导阀控制油孔在导阀内的孔口加工有45°的倒角,深度为I 2mm。所述主阀体为左端封闭的空心圆柱形,空心圆柱形的内径为If 22mm,长度为80 100mm ;主阀体的主阀排油孔的直径为l(Tl2mm。所述阀座通孔直径为5 8mm,与主阀芯接触的阀座通孔孔口加工有45°的倒角,深度为I 2謹。所述主阀芯 为球形,直径为8 12mm。所述伞形主阀芯杆的直径为6 10mm,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θΓθ.02mm。所述碟型弹簧为对合和叠合的组合方式。所述支承环的厚度h为10 15mm,内圆直径d为10 14mm,夕卜圆直径D为25 35mm ;支承环的截面为两个对称的梯形构成,梯形的锐角α为3(Γ35°。所述调压螺杆由右端的方形手柄、左端的圆柱体和中间的圆杆构成,中间的圆杆长度为3(T40mm ;圆柱体的左侧面同中心地加工有圆孔;从圆柱体的左端开始加工有外螺纹,外螺纹的长度为圆柱体长度的0.6^0.8倍,在圆柱体其余部分的中间位置处加工有第三密封槽,第三密封槽装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本技术采用导阀和主阀组合结构,导阀第一进油孔接液压系统的主油路,导阀第二进油孔接液压系统另一主油路,主阀排油孔接油箱,导阀自动地将主油路中的高压油经通道引到主阀芯的前端,当液压作用力大于碟形弹簧力时,主阀芯开启,当液压作用力小于碟形弹簧力时,主阀座与主阀芯间的开口关闭;通过调节碟形弹簧的预压力来控制液压油压力峰值,本技术能同时控制两个主油路在高压状态下的压力峰值,结构简单。2、本技术采用碟形弹簧提供指令力,碟形弹簧安装所需空间小,组合使用方便,采用不同的数量及组合方式,能得到变刚度特性及直线型弹簧力特性曲线,调节范围大和精度高。3、本技术中采用叠合组合方式的碟形弹簧,碟形弹簧之间能形成阻尼,降低了压力峰值控制阀的压力振摆,提高了动态性能。4、本技术的主阀芯前端未设节流小孔,提高了抗污染能力,且碟形弹簧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因此可靠性高。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调压范围大、精度高、压力振摆小、动态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的优点,适用于与液压缸和液压泵组合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支承环6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并非对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该压力峰值控制阀如图1所示,由导阀和主阀组成。主阀包括主阀体1、主阀座2、主阀芯4、伞形主阀芯杆5、碟形弹簧20、支承环6、调压螺杆7和保护罩9。主阀的结构是:主阀体I的左端内侧中心处开有深度与主阀座2厚度相等的圆孔,圆孔内装有主阀座2,调压螺杆7同轴线地安装在主阀体I内的右端,调压螺杆7与主阀体I螺纹连接,主阀体I右端安装有保护罩9。伞形主阀芯杆5的右端同轴线地活动装入调压螺杆7的圆孔中,主阀芯4与伞形主阀芯杆5的左端固定连接,伞形主阀芯杆5装有I组碟形弹簧20,碟形弹簧20左侧与伞形主阀芯杆5的伞形凸台右侧面相接触,碟形弹簧20右侧与支承环6相接触。主阀体I底部靠近左端处开有主阀排油孔3,主阀体I的上部中间位置处开有主阀进油孔18,主阀体I的左端内侧 设有的圆孔中心处开有主阀控制油孔21,主阀控制油孔21与主阀进油孔18由油道19导通,主阀控制油孔21与阀座通孔22相通,阀座通孔22位于主阀座2的中心处,主阀控制油孔21直径与阀座通孔22直径相等。导阀包括导阀端盖12、导阀阀体16和导阀阀芯15。导阀的结构是:导阀阀芯15置于导阀阀体16内,导阀阀体16左端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一进油孔17,导阀端盖12的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二进油孔11,在导阀阀体16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导阀控制油孔14。导阀端盖12与导阀阀体16接触处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 O型橡胶密封圈10。导阀安装在主阀体I上,主阀体I的上部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 O型橡胶密封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系统用压力冲击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峰值控制阀由导阀和主阀组成;主阀包括主阀体(1)、主阀座(2)、主阀芯(4)、伞形主阀芯杆(5)、碟形弹簧(20)、支承环(6)、调压螺杆(7)和保护罩(9);主阀的结构是:主阀体(1)的左端内侧中心处开有深度与主阀座(2)厚度相等的圆孔,圆孔内装有主阀座(2),调压螺杆(7)同轴线地安装在主阀体(1)内的右端,调压螺杆(7)与主阀体(1)螺纹连接,主阀体(1)右端安装有保护罩(9);伞形主阀芯杆(5)的右端同轴线活动地装入调压螺杆(7)的圆孔中,主阀芯(4)与伞形主阀芯杆(5)的左端固定连接,伞形主阀芯杆(5)装有1~3组碟形弹簧(20),碟形弹簧(20)左侧与伞形主阀芯杆(5)的伞形凸台右侧面相接触,碟形弹簧(20)右侧与支承环(6)相接触;主阀体(1)底部靠近左端处开有主阀排油孔(3),主阀体(1)的上部中间位置处开有主阀进油孔(18),主阀体(1)的左端内侧设有的圆孔中心处开有主阀控制油孔(21),主阀控制油孔(21)与主阀进油孔(18)由油道(19)导通,主阀控制油孔(21)与阀座通孔(22)相通,阀座通孔(22)位于主阀座(2)的中心处,主阀控制油孔(21)直径与阀座通孔(22)直径相等;导阀包括导阀端盖(12)、导阀阀体(16)和导阀阀芯(15);导阀的结构是:导阀阀芯(15)置于导阀阀体(16)内,导阀阀体(16)左端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一进油孔(17),导阀端盖(12)的中心处开有导阀第二进油孔(11),在导阀阀体(16)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导阀控制油孔(14);导阀端盖(12)与导阀阀体(16)接触处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10);导阀安装在主阀体(1)上,主阀体(1)的上部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13),主阀进油孔(18)位于第二密封槽的中心处,主阀进油孔(18)与导阀控制油孔(14)相通,主阀进油孔(18)与导阀控制油孔(14)的直径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湛从昌曾良才陈奎生邓江洪陈新元傅连东黄富瑄朱学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