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克春专利>正文

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196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主要由上层碰撞聚结浮选区和下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区组成,解决了常规除油设备除油效率低及体积大的问题。其特征在于:集曝气碰撞、碰撞聚结、絮凝浮选于一体,纯物理作用除油,筒体下层内设曝气管组件,利用曝气产生的爆破力使油滴及悬浮颗粒聚并絮凝,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筒体上层内设释放器,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最后通过液位控制阀利用U型管原理控制筒体液位,将表面聚集的油污通过溢流方式流入带调节螺杆的收油槽最后汇集至集油斗;当收油槽、收水器出现堵塞,利用冲洗管对其进行冲洗。(*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涉及一种应用于油田含油污水处理领域的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
技术介绍
在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处理工艺中,除油部分采用自然沉降罐、混凝沉降罐、压力除油罐、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等常规除油设备,其设备体积庞大,而且除油效率比较低。近几年研究的气浮除油机虽然大幅度的提高了除油效率,但还不能满足油田今后发展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除油设备除油效率低以及体积大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本处理机由上层碰撞聚结浮选区和下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区组成,集曝气碰撞、碰撞聚结、絮凝浮选于一体,纯物理作用除油,具有除油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及体积小等优点。本技术的特征是:配水管分出若干根支管与筒体内中下部的释放器相连,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在释放器下部装有由曝气微孔管组成的曝气组件,与空气管相连,利用曝气产生的爆破力使油滴及悬浮颗粒聚并絮凝;在筒体内下部装有若干个由套管组成的收水器,收水器通过两端的出水支管与集水箱相通,集水箱通过管道与液位控制阀相连,所述液位控制阀由气缸或电动头、阀杆、套筒组成,套筒与阀杆组成一体,阀杆端部与气缸或电动头的杆端相连;在筒体内上部装有带调节螺杆的收油槽,收油槽通过管道与集油斗相通,通过液位控制阀利用U型管原理控制筒内液位,将表面聚集的油污通过溢流方式流入带调节螺杆的收油槽最后汇集至集油斗;在收油槽和收水器处安装冲洗管,冲洗管与配水管相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剖面图图中1-筒体 2-配水管3-释放器 4-收水器5-曝气组件6-集水箱 7-收油槽8-集油斗9-出水支管10-排污管 11-冲洗管 12-空气管 13-调节螺杆 14-液位控制阀15-气缸或电动头 16-阀杆 17-套筒具体实施方式配水管(2)分出若干根支管与筒体内中下部的释放器(3)相连,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3)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释放器(3)下部装有由曝气微孔管组成的曝气组件(5),与空气管(12)相连,利用曝气产生的爆破力使油滴及悬浮颗粒聚并絮凝,通过气泡黏附油滴上升至液面形成油层。在筒体(I)内下部装有若干个由套管组成的收水器(4 ),收水器(4 )通过两端的出水支管(9)与集水箱(6)相通,集水箱(6)通过管道与液位控制阀(14)相连,所述液位控制阀(14)由气缸或电动头(15)、阀杆(16)、套筒(17)组成,套筒(17)与阀杆(16)组成一体,阀杆(16)端部与气缸或电动头(15)的杆端相连。在筒体(I)内上部装有带调节螺杆(13)的收油槽(7),收油槽(7)通过管道与集油斗(8)相通,当需要收油时,通过液位控制阀(14)利用U型管原理控制筒体(I)内液位,通过气缸或电动头(15)带动阀杆(16)连同内部套筒(17)上升一定高度,而筒体(I)内的水位同时上升相同高度,高于收油槽(7)位置,将表面聚集的油污通过溢流方式流入收油槽(7)。汇集至集油斗(8)通过排污管(10)排出。在收油槽(7)和收水器(4)处安装冲洗管(11),冲洗管(11)与配水管(2)相连。当收油槽(7)和收水 器(4)堵塞时,利用冲洗管(11)对其进行冲洗。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包括配水管(2)、筒体(I)、排污管(15)、集油斗(8)、集水箱¢),其特征在于:配水管(2)分出若干根支管与筒体内中下部的释放器(3)相连,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3)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在释放器(3)下部装有由曝气微孔管组成的曝气组件(5 ),与空气管(12 )相连,利用曝气产生的爆破力使油滴及悬浮颗粒聚并絮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在筒体(I)内下部装有若干个由套管组成的收水器(4),收水器(4)通过两端的出水支管(9)与集水箱(6)相通,集水箱(6)通过管道与液位控制阀(14)相连,所述液位控制阀(14)由气缸或电动头(15)、阀杆(16)、套筒(17)组成,套筒(17)与阀杆(16)组成一体,阀杆(16)端部与气缸或电动头(15)的杆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在筒体(I)内上部装有带调节螺杆(13)的收油槽(7),收油槽(7)通过管道与集油斗(8)相通,通过液位控制阀(14)利用U型管原理控制筒体(I)内液位,将表面聚集的油污通过溢流方式流入带调节螺杆(13)的收油槽(7)最后汇集至集油斗(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在收油槽(7)和收水器(4 )处安装 冲洗管(11),冲洗管(11)与配水管(2 )相连。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主要由上层碰撞聚结浮选区和下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区组成,解决了常规除油设备除油效率低及体积大的问题。其特征在于集曝气碰撞、碰撞聚结、絮凝浮选于一体,纯物理作用除油,筒体下层内设曝气管组件,利用曝气产生的爆破力使油滴及悬浮颗粒聚并絮凝,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筒体上层内设释放器,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最后通过液位控制阀利用U型管原理控制筒体液位,将表面聚集的油污通过溢流方式流入带调节螺杆的收油槽最后汇集至集油斗;当收油槽、收水器出现堵塞,利用冲洗管对其进行冲洗。文档编号C02F1/52GK203144143SQ20132010377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7日专利技术者王克春 申请人:王克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曝气碰撞微絮凝处理机,包括配水管(2)、筒体(1)、排污管(15)、集油斗(8)、集水箱(6),其特征在于:配水管(2)分出若干根支管与筒体内中下部的释放器(3)相连,空气与含油污水混合后进入释放器(3)弱旋流碰撞产生溶气水,对絮凝的油滴及悬浮颗粒进行浮选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春
申请(专利权)人:王克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