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功佐专利>正文

一种绕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1632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器,机壳上设置有套筒、手柄、主动轮、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主动轮与手柄相连接;主动轮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构成;套筒轴接于机壳上的定轴上,套筒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从齿轮与主齿轮相啮合;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机壳上;第一摆件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游离杆的自由端嵌设于曲线轮的曲线槽内,第一摆件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拉杆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二摆件的中部上,第二摆件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最大特点在于摆线杆沿着套筒轴线做迂回摆动,从而使得毛线呈螺旋状在绕线筒上缠绕,最终解决毛线集中缠绕在绕线筒的一个周向上的缺陷。(*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绕线工具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绕线器
技术介绍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买来毛线球后,需要将毛线球上的毛线有规则的绕到绕线筒上,然后才方便于我们织毛线时提取毛线。现有技术当中有这样一种绕线器,其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35985.0,包括:手柄和转动柄,转动柄为管状,其一端设置在手柄上;在转动柄上还设置有固定线头的引线柄;将绕线器的转动柄插在需要缠绕线的线圈柱上,然后将线头固定在引线柄上,最后转动手柄,带动转动柄和引线柄的转动,便将线缠绕在线圈柱上。以上所述的绕线器为最简单、易操作的绕线器,然而当其应用于毛线球绕线时,却存在一个缺陷:毛线集中缠绕在线圈柱的一个周向上,致使里圈和外圈的毛线容易打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提供一种接线整齐、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的绕线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绕线器,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套置绕线筒的套筒以及驱动套筒转动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手柄相连接;所述主动轮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构成;所述套筒轴接于所述机壳上的定轴上,所述套筒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与所述主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所述第一 摆件和第二摆件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一摆件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所述游离杆的自由端嵌设于所述曲线轮的曲线槽内,所述第一摆件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所述拉杆的自由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摆件的中部上,所述第二摆件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本技术最大特点在于摆线杆沿着套筒轴线做迂回摆动,从而使得毛线呈螺旋状在绕线筒上缠绕,最终解决毛线集中缠绕在绕线筒的一个周向上的缺陷。作为优选,所述机壳上设置有一游离槽,所述游离槽平行于与所述套筒的轴向,所述摆线杆由该游离槽穿出所述机壳外。作为优选,所述摆线杆的自由端设置有一过线孔。作为优选,机壳的下端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中嵌设一定位夹,所述定位夹上设置有一锁紧螺栓。作为优选,套筒的中部设置有一阻挡圈。阻挡圈防止绕线筒在套筒上脱落。有益效果:将定位夹穿入机壳的定位槽中,并通过锁紧螺栓将机壳夹紧在需要定位的地方;然后提取一只绕线筒套设于套筒上,将毛线球的毛线从摆线杆的过线孔中穿过之后再引一点定位在绕线筒上,套筒的末端的从齿轮与主动轮上的主齿轮相啮合,当手柄转动时,主齿轮带动从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套筒在定轴上转动,而绕线筒也随着转动,毛线开始缠绕在绕线筒上。此时主动轮的曲线轮带动游离杆摆动,游离杆带动第一摆件,第一摆件带动拉杆,拉杆带动第二摆件,第二摆件再带动摆线杆,摆线杆沿着套筒轴线做迂回摆动,从而使得毛线呈螺旋状在绕线筒上缠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中:1-机壳,2_手柄,3_主动轮,4_主齿轮,5_曲线轮,6_定轴,7_套筒,8_从齿轮,9-阻挡圈,10-游离杆,11-第一摆件,12-拉杆,13-第二摆件,14-摆线杆,15-游离槽,16-定位夹,17-锁紧螺栓,18-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与达成目的易于明白理解,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不,一种绕线器,包括机壳I,机壳I上设置有主动轮3,主动轮3与手柄2相连接;主动轮3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5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4构成。套筒7轴接于机壳I上的定轴6上,套筒7的中部设置有一阻挡圈9。套筒7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8,从齿轮8与主齿轮4相啮合。机壳I上设置有第一摆件11和第二摆件13,第一摆件11和第二摆件13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机壳I上; 第一摆件11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10,游离杆10的自由端嵌设于曲线轮5的曲线槽内,第一摆件11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12,拉杆12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二摆件13的中部上,第二摆件13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14。机壳I上设置有一游离槽15,游离槽15平行于与套筒7的轴向,摆线杆14由该游离槽15穿出机壳I外。摆线杆14的自由端设置有一过线孔。机壳I的下端设置有一定位槽18,定位槽18中嵌设一定位夹16,定位夹16上设置有一锁紧螺栓17。实用:将定位夹穿入机壳的定位槽中,并通过锁紧螺栓将机壳夹紧在需要定位的地方;然后提取一只绕线筒套设于套筒上,将毛线球的毛线从摆线杆的过线孔中穿过之后再引一点定位在绕线筒上,套筒的末端的从齿轮与主动轮上的主齿轮相啮合,当手柄转动时,主齿轮带动从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套筒在定轴上转动,而绕线筒也随着转动,毛线开始缠绕在绕线筒上。此时主动轮的曲线轮带动游离杆摆动,游离杆带动第一摆件,第一摆件带动拉杆,拉杆带动第二摆件,第二摆件再带动摆线杆,摆线杆沿着套筒轴线做迂回摆动,从而使得毛线呈螺旋状在绕线筒上缠绕。权利要求1.一种绕线器,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套置绕线筒的套筒以及驱动套筒转动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手柄相连接;所述主动轮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构成;所述套筒轴接于所述机壳上的定轴上,所述套筒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与所述主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所述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一摆件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所述游离杆的自由端嵌设于所述曲线轮的曲线槽内,所述第一摆件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所述拉杆的自由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摆件的中部上,所述第二摆件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置有一游离槽,所述游离槽平行于与所述套筒的轴向,所述摆线杆由该游离槽穿出所述机壳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线杆的自由端设置有一过线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机壳的下端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中嵌设一定位夹,所述定位夹上设置有一锁紧螺栓。5.根据权利 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套筒的中部设置有一阻挡圈。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器,机壳上设置有套筒、手柄、主动轮、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主动轮与手柄相连接;主动轮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构成;套筒轴接于机壳上的定轴上,套筒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从齿轮与主齿轮相啮合;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机壳上;第一摆件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游离杆的自由端嵌设于曲线轮的曲线槽内,第一摆件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拉杆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二摆件的中部上,第二摆件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本技术最大特点在于摆线杆沿着套筒轴线做迂回摆动,从而使得毛线呈螺旋状在绕线筒上缠绕,最终解决毛线集中缠绕在绕线筒的一个周向上的缺陷。文档编号B65H54/60GK203143811SQ20132017584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6日专利技术者陈功佐 申请人:陈功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器,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套置绕线筒的套筒以及驱动套筒转动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手柄相连接;所述主动轮由连接于一体的周向具有曲线槽的曲线轮和周向具有齿圈的主齿轮构成;所述套筒轴接于所述机壳上的定轴上,所述套筒的末端设置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与所述主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所述第一摆件和第二摆件各自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一摆件的中部上连接有一游离杆,所述游离杆的自由端嵌设于所述曲线轮的曲线槽内,所述第一摆件的自由端连接有一拉杆,所述拉杆的自由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摆件的中部上,所述第二摆件的自由端设置有一摆线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功佐
申请(专利权)人:陈功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