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4043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艾灸器具,设有外罐,外罐包括彼此能分离和接合的外罐上部分和外罐下部分;外罐顶盖上设有排烟孔和内壁带内螺纹的固定孔,其内贯穿有一根中空圆柱状、外壁带外螺纹的顶管,顶管的内壁上设有固定片;外罐底盖上设有热辐射底孔,外罐下部分内部设有防护网,外壁上设有进气孔、底绊和固定带;所述的艾灸器具还设有顶端开放、内壁带内螺纹的内罐,内罐的底盖上设有细密的透气孔。其优点在于:既可用于艾条艾灸,也可用于艾绒艾灸,热力均和稳定,直达体表,可十分方便的调节艾灸的温度,且方便去灰,易于固定,同时设有用于专门放置灸材的灸舱结构,防止隔物灸过程中灸材烫伤皮肤,安全性更强,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艾灸器具
技术介绍
艾灸治疗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它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能够达到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用于艾灸的主要原料是艾条、艾绒等,艾条通常是放置于艾灸器具中,点燃后在特定穴位上施灸。目前常用的艾灸器具包括:(I)艾罐,通常为铜质或木质,体积较小,罐身有多个通气孔,将艾条放置在灸具内,点燃后放于体穴处,通常需要用手扶持保持稳定及调节温度;(2)灸盒,通常为木质,体积较大,盒身有多个通气孔,可同时放置多根艾条,施灸面积较大,但需要人为定时调整温度;(3)灸棒,通常为铜质棒状结构,点燃艾条后置于棒内,棒体前端套有隔热绒布套,在体穴处滚动施灸;(4)立式艾灸器,为立式艾灸装置,通常由底座、高度调节装置、转向装置、灸器头等组成,结构复杂,可调节方向和高度,无需人为扶持;(5)随身灸,通常为金属质,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和固定。比较现有的施灸技术,可以发现现有的艾灸器具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只能水平放置,施灸部位局限;(2)需用手扶持以维持施灸,且需连续换艾,耗费人力;(3)安全性较差,易使患者产生精神压力,甚至发生烫伤;(4)温度调节可控性差,一般需通过调整灸具与人体的距离进行控温,且通气孔设置不合理,热量散失严重;(5)施灸方式局限,一般仅限于艾条间接灸法;(6)体积较大,不便携带。针对上述缺陷,目前也有较多改进的艾灸器具,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0720083457.9,公告日2008年3月5日,公开了一种中医治疗、保健用具——一种艾灸器,包括由顶板及侧板组成的下边开口的盒体以及固定在盒体内的丝网,所述固定在盒体内的丝网是透热托灰网,盒体的顶 板上开有I 3个用于夹持艾条的夹药口,该夹药口上固定有一带内螺纹的圆管形金属圈或塑料圈,艾灸器盒体侧板上部开有出灰口或出气孔,透热托灰网的下方固定有一限位网。所述的盒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或六边形、纵截面为梯形或长方形。使用该艾灸器可以比较准确的对正治疗的穴位,有效地调节灸炙的温度,并可完全避免燃艾在灸炙过程中烫伤皮肤,因此该艾灸器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温度调节可控性差、艾条燃烧的灰烬容易烫伤皮肤的问题,但是其是通过直接旋转艾条调节温度,存在拧断艾条的可能,同时仍然只可水平放置,施灸部位有限,且只能用于艾条艾灸,而不能用于艾绒艾灸。因此亟需一种不仅温度调节可控性强、安全性好,还便于操作、可采用多种方式施灸、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固定的艾灸器具,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关于这类艾灸器具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艾灸器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艾灸器具,设有带外罐顶盖和外罐底盖的外罐,所述的外罐包括彼此能分离和接合的外罐上部分和外罐下部分;所述的外罐顶盖上设有排烟孔和内壁带内螺纹的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孔螺纹连接顶管;所述的外罐底盖上设有热辐射底孔,所述的外罐下部分壁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的顶管的内壁上设有固定片。所述的艾灸器具还设有顶端开放的内罐,且所述的内罐设有与顶管的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的内罐设有内罐底盖,所述的内罐底盖上设有透气孔。所述的透气孔的孔径为:0.Γ0.3cm。所述的外罐下部分内部设有防护网。所述的防护网的孔径为:0.ΟΓΟ.1cm。所述的外罐下部分下端设有底绊,所述的底绊上设有固定带。所述的艾灸器具还包括灭灸管。所述的灭灸管的直径为1.9cm。本技术优点在于:1、顶盖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螺纹连接顶管,因此可通过旋转顶管调节艾条燃端或内罐距离皮肤的高度,实现温度的微调,便于操作;2、所述的顶管内部设有固定片,可有效固定艾条,防止其脱落,提高安全性;3、所述的外罐设有可分离和接合的外罐上部分和外罐下部分,方便去灰,同时设有内罐,还可用于艾绒艾灸,且内罐底盖的透气孔细密,便于热力直达体表,减少其在外罐内扩散,提高艾灸效果;4、设有用于专门放置灸材的灸舱结构,灸材不与皮肤直接接触,防止隔物灸过程中因灸材受热后温度过高对皮肤造成烫伤;5、所述的外罐上设有底绊和固定带,便于固定,从而可不局限于水平放置,令艾灸方式多样化,同时免除专人用手扶持,安全性更强;6、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便于携带。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艾灸器具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内罐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灭灸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外罐11.外罐顶盖12.外罐底盖13.外罐上部分14.外罐下部分 15.固定孔16.热辐射底孔 17.底舱18.排烟孔19.进气孔2.顶管3.固定片4.防护网5.底绊6.固定带7.内罐71.内罐底盖72.透气孔8.灭灸管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的艾灸器具结构示意图。它设有外罐1,所述的外罐I为圆柱状结构,内部中空,设有外罐顶盖11和外罐底盖12 ;外罐I整体包括可分离和结合的上下两个部分,分别称之为外罐上部分13和外罐下部分14。所述的外罐顶盖11上设有一个固定孔15,所述的固定孔15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其内部贯穿有一根顶管2,所述的顶管2为中空且顶端和底端均开放的圆柱状结构,其下端区段的外壁设有与固定孔15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在此配合下顶管2与固定孔15螺纹连接。顶管2的上端区段的内壁设有两个固定片3。所述的外罐顶盖11上还设有排烟孔18,所述的排烟孔18环绕在固定孔15的周围。所述的外罐上部分13的下端边缘设有棱台131,所述的棱台131的外径等于所述的外罐下部分14的内径,使得外罐上部分13和外罐下部分14可正好扣合在一起。所述的外罐底盖12上设有若干个热辐射底孔16。所述的外罐下部分14距离外罐底盖12 Icm处的内部设有防护网4,所述的防护网4呈水平方向放置,其下方的空间为底舱17。外罐下部分14的防护网4所处水平面之下的区段壁上设有进气孔19,所述的进气孔19设有若干个,环绕外罐下部分14 一周。所述的外罐下部分14下端的 外壁上设有两个底绊5,所述的底绊5与固定带6连接。请参照图2,图2是内罐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艾灸器具还设有一个内罐7。所述的内罐7为一圆柱体,顶端开放,底部设有内罐底盖71,所述的内罐底盖71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72 ;内罐7的上端区段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的内螺纹与顶管2的外螺纹匹配,使得内罐7和顶管2可螺纹连接。请参照图3,图3是灭灸管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艾灸器具还设有一个灭灸管8。所述的灭灸管8是一个有底圆柱状结构。本技术的艾灸器具的规格为:外罐I直径5cm,高度6cm,其中外罐上部分13高2cm,外罐下部分14高4cm ;顶管2直径3cm,高度4cm,顶管2设有外螺纹的下端区段高3cm ;防护网4距离外罐I底部的高度(即底舱17的高度)为Icm ;排烟孔18直径0.3-0.5cm ;进气孔19直径0.3-0.5cm ;热福射底孔16直径2.5cm ;内罐7直径3cm,高度3cm ;灭灸管8高度3cm,直径1.9cm。以上规格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所总结的较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艾灸器具,设有带外罐顶盖和外罐底盖的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罐包括彼此能分离和接合的外罐上部分和外罐下部分;所述的外罐顶盖上设有排烟孔和内壁带内螺纹的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孔螺纹连接顶管;所述的外罐底盖上设有热辐射底孔,所述的外罐下部分壁上设有进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艳彬房敏陈云飞刘臻朱清广姚斐蒋诗超张昊包春辉艾健张仲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