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明忠专利>正文

智能铁矿精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7526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铁矿选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它包括给矿管(1)、进矿筒(2)、外壳体(8)及溢流腔(3);进矿筒(2)固定嵌入外壳体(8)内,其外壁与外壳体(8)内壁形成旋流区(5);给矿管(1)的出口与进矿筒(2)的入口相对应;在外壳体(8)的下部,对应进矿筒(2)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6);溢流腔(3)与旋流区(5)相通;在溢流腔(3)的周向布置电磁系(4)组成聚散磁场;在外壳体(8)的底部固定设有锥形沉降区;溢流腔(3)沿外壳体(8)呈螺旋缠绕结构;给水管(6)的出水口与外壳体(8)呈切向。本发明专利技术节能,体积小,处理量大,不跑矿,便于安装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铁矿选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
技术介绍
电磁精选机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类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磁选柱,另一种称为电磁螺旋柱。磁选柱系一种新型弱磁选设备。该设备借鉴了磁重联合的选别原理与运动磁场对磁性矿物的分散作用,设计一个周期性自上而下磁场强度随给矿条件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新型选别设备。而电磁螺旋柱它的选别空间为环筒形,因其电磁线圈为很多与环筒轴线垂直的小线圈,磁场穿透到选别空间内的距离有限。目前我国铁矿资源趋于品位低,堪布粒度细,并且含有比较难选的赤铁矿。为了提高精矿品位,磨矿粒度-200目达90%以上,导致精矿粉中含有大量的泥。采用简单的磁选设备无法脱泥,影响精矿品位。为解决此类问题,80年代出现了磁性脱水槽。近几年研制出新型磁选柱,并已大量投放使用,效果比较理想。经过长期使用发现,这两种设备都存在不足之处。磁性脱水槽,虽然设备简单,但因人工调节卸矿量、给水量及磁系结构,经常因控制不当导致跑矿,脱泥效果不理想。磁选柱虽然脱泥效果优越于磁性脱水槽,但其结构复杂、耗铜量多达五百公斤以上,耗水量大(选I吨精矿需大约8吨水),设备体积较大,给现场安装带来许多不便,同时也存在跑矿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节能,体积小,处理量大,不跑矿,便于安装与维护的智能铁矿精选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它包括给矿管、进矿筒、外壳体及溢流腔;所述进矿筒固定嵌入外壳体内,其外壁与外壳体内壁形成旋流区;所述给矿管的出口与进矿筒的入口相对应;在所述外壳体的下部,对应进矿筒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所述溢流腔与旋流区相通;在所述溢流腔的周向布置电磁系组成聚散磁场。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固定设有锥形沉降区。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进矿筒的筒体直径沿矿粉推进方向可逐次缩小。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溢流腔沿外壳体可呈螺旋缠绕结构。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给水管的出水口与外壳体呈切向。为提高磁选效率,本专利技术所述电磁系可由数个电磁单元周向设于溢流腔外壁;所述电磁单元的NS极磁力线与溢流腔外壁垂直。本专利技术节能,体积小,处理量大,不跑矿,便于安装与维护。本专利技术系在总结磁性脱水槽、磁选柱及电磁螺旋柱整体结构缺陷的基础上,采用新磁系、新结构及新控制方式的电磁系提品方式,实现了省电、省水、省空间、处理量大、不跑矿、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功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下列内容的表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磁系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给矿管;2、进矿筒;3、溢流腔;4、电磁系;5、旋流区;6、给水管;7、排矿口 ;8、外壳体;9、尾矿管;10、导磁板;11、电磁线圈;12、电芯。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所示,智能铁矿精选机,它包括给矿管1、进矿筒2、外壳体8及溢流腔3 ;所述进矿筒2固定嵌入外壳体8内,其外壁与外壳体8内壁形成旋流区5 ;所述给矿管I的出口与进矿筒2的入口相对应;在所述外壳体8的下部,对应进矿筒2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6 ;所述溢流腔3与旋流区5相通;在所述溢流腔3的周向布置电磁系4组成聚散磁场。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外壳体8的底部固定设有锥形沉降区。本专利技术进矿筒2的筒体直径沿矿粉推进方向逐次缩小。为提高精选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溢流腔3沿外壳体8可采用螺旋缠绕结构。为在旋流区内更好地形成旋流效应,本专利技术所述给水管6的出水口与外壳体8呈切向。参见图2所示,为提高磁选效率,本专利技术所述电磁系可由数个电磁单元周向设于溢流腔外壁;所述电磁单元的NS极磁力线与溢流腔3外壁垂直。图2中,10为导磁板;11为电磁线圈;12为电芯。工作时,脱磁后的矿浆经·过给矿管I,进入到给矿筒2中,经给矿筒2中的导流口进入旋流区5,脱磁后单晶体矿物质在离心力作用下,比重比较大的铁矿颗粒分布到最外层。当水经给水管6切向进入到旋流区5后,由此带动矿浆中的混合杂质旋转上浮,在上浮过程会带走部分细粒级精矿,当上浮到接近溢流腔3时,电磁系将铁矿物质吸附,而混合杂质经螺旋状溢流腔3溢出到尾矿区,经尾矿管9排出。吸附在电磁铁上的精矿达到一定量后,通过给励磁线圈瞬间断电卸矿,磁团聚后的精矿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沉,以上过程实现了脱泥脱水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在设备的中部和下部没有磁系,矿物质沉降速度慢,所以不需要较高的工作空间,不需要大量的水。采用电磁系,根据矿物质的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励磁电流调节磁场强度满足自家选别要求。根据浆量处理矿的多少,可以通过改变励磁线圈通断电时间比使设备工作效率达最大化。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给矿管(I)、进矿筒(2)、外壳体(8)及溢流腔(3);所述进矿筒(2)固定嵌入外壳体(8)内,其外壁与外壳体(8)内壁形成旋流区(5);所述给矿管(I)的出口与进矿筒(2)的入口相对应;在所述外壳体(8)的下部,对应进矿筒(2 )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6 );所述溢流腔(3 )与旋流区(5 )相通;在所述溢流腔(3 )的周向布置电磁系(4)组成聚散磁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8)的底部固定设有锥形沉降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进矿筒(2)的筒体直径沿矿粉推进方向逐次缩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腔(3)沿外壳体(8)呈螺旋缠绕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6)的出水口与外壳体(8)呈切向。6.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任一所述的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系(4)由数个电磁单元周向设于溢流腔(3)外壁;所述电磁单元的NS极磁力线与溢流腔(3)外壁垂直。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铁矿选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它包括给矿管(1)、进矿筒(2)、外壳体(8)及溢流腔(3);进矿筒(2)固定嵌入外壳体(8)内,其外壁与外壳体(8)内壁形成旋流区(5);给矿管(1)的出口与进矿筒(2)的入口相对应;在外壳体(8)的下部,对应进矿筒(2)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6);溢流腔(3)与旋流区(5)相通;在溢流腔(3)的周向布置电磁系(4)组成聚散磁场;在外壳体(8)的底部固定设有锥形沉降区;溢流腔(3)沿外壳体(8)呈螺旋缠绕结构;给水管(6)的出水口与外壳体(8)呈切向。本专利技术节能,体积小,处理量大,不跑矿,便于安装与维护。文档编号B03C1/30GK103240180SQ20131016277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7日专利技术者杨明忠 申请人:杨明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铁矿精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给矿管(1)、进矿筒(2)、外壳体(8)及溢流腔(3);所述进矿筒(2)固定嵌入外壳体(8)内,其外壁与外壳体(8)内壁形成旋流区(5);所述给矿管(1)的出口与进矿筒(2)的入口相对应;在所述外壳体(8)的下部,对应进矿筒(2)出口区域固定设有给水管(6);所述溢流腔(3)与旋流区(5)相通;在所述溢流腔(3)的周向布置电磁系(4)组成聚散磁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忠
申请(专利权)人:杨明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