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砗磲贝的底播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025920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砗磲贝的底播养殖方法。在我国南海海域选择有岛礁的泻湖浅水海区作为砗磲贝底播养殖区,以水深在5米以内,底质平坦,珊瑚礁较多、避风浪效果较好的海区最佳。进行播苗时,要求每枚砗磲苗种要大于0.5斤以上,底播的砗磲贝要能固定在海底,最好放在珊瑚礁的缝隙里,能够抵抗较大的风浪和海流的冲击,贝苗壳口朝上;同时在底播海区用卫星导航定位,记住该海区的经纬度、播苗数量、苗种重量及播苗时间。每隔半个月左右潜入砗磲底播海区检查砗磲生长位置,如发现侧翻和不能获得光照的砗磲,应及时另寻位置放置好,特别是台风过后应及时检查。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砗磲贝生物学特点,通过底播养殖试验,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底播增养殖技术,提高了砗磲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洋大型贝类的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中国南海各岛礁泻湖浅水海区,属于农业水产养殖中贝类水产生物养殖

技术介绍
砗磲也叫车渠,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区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目前世界上报道的砗磲有9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南中沙海域都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古以来都被人类作为美食来享用,砗磲肉在一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市场上甚至还作为一种催情药在卖,十分畅销;砗磲的贝壳被广泛使用作为碟子、工具、珠宝或其他装饰物,砗磲贝壳在当今流行的“佛教七宝”中,列驱邪避凶之首;现在还流行将颜色鲜艳的砗磲贝放在水族缸里饲养供观赏使用。由于砗磲的用途广泛,导致其市场需求十分巨大。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导致砗磲贝的野生资源逐渐枯竭,因此开展砗磲的人工养殖迫在眉睫,这样既可以保护砗磲资源,减轻捕捞野生砗磲的压力,又可以大量供应市场,满足人们的需求。底播放流增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效果明显的贝类养殖方式,具有投资小、易管理、可规模化开发等优势。随着砗磲野生资源的枯竭,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砗磲底播增养殖方法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可以保护砗磲的种质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低成本的、成活率高的、生长速度快的及可规模化的砗磲贝的底播养殖 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它包括以下步骤:1、底播海区的选择养殖海区选择在我国南海的热带海区,要求常年水温在25 33°C之间;砗磲贝为狭盐性物种,对盐度要求较高,海区常年盐度在32 35%。之间;常年pH值在8.1 8.5之间;常年海水水质干净清澈,透明度在10米以上;常年水深在10米以内,尤其是在0.5-5米之间比较适宜;海底要平坦,以珊瑚礁较多的底质最为合适。2、苗种运输由于砗磲贝对溶解氧和光照要求较高,因此砗磲贝在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不要耽搁的太久,砗磲贝苗从海里收集到运输船,然后运到养殖目的地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天,因为砗磲贝全部集中在船舱里,密度较高,再加上没有光照,时间久了容易引起死亡。在准备运输苗种前要落实苗种数量、装卸人员和运输船只,要掌握苗种起运地和到达地的水温和天气状况,并做好活水船的检修、清洗和消毒工作。3、苗种选择及放养底播养殖的砗磲贝苗重量应在0.5斤以上(0.5 6斤之间),个体越大的贝苗其抵御敌害的能力就越大,存活率就越高。底播放养时间应安排在当年11月到翌年4月为宜,水温在25 28°C之间。根据底播海区的条件情况,底播密度为1500 2000枚/亩,实际的底播密度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底质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是珊瑚礁较多的底质底播密度可以适当提高,在5米深以内的海区底播密度也可以适当提高。进行播苗时,潜水员潜到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把砗磲贝按要求在海底摆放好,应选择活的珊瑚礁较多的平坦海底底播砗磲贝,要求底播的砗磲贝能固定在海底,最好放在珊瑚礁的缝隙里,这样能够抵抗较大的风浪和海流,壳口朝上,让砗磲贝的壳口张开时能接收到太阳光的照射,同时应选择在0.5 5米深的海区进行底播,让砗磲能够吸收到充足的阳光,这样生长才快,产量高。4、做好计数和定位等工作进行底播时在底播海区用卫星导航定位,算出底播海区的面积,根据底播海区的底质情况和底播密度算出该海区需要的苗种数量,然后用小船载上砗磲贝苗运到指定的海区播苗。最后要记住该海区的经纬度、播苗数量、苗种重量及播苗时间。5、养殖管理砗磲贝的食物来源一部分是通过它们的鳃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另外很大一部分食物来源则是从寄生在砗磲贝外套膜等部位与其共生的大量的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因此底播养殖的砗磲贝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饵料,只要让它获得足够的光照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掌握砗磲的生长情况和防止风浪及水流冲击使砗磲贝侧翻,壳口不能朝向水面获得光照,应每隔半个月左右(15 20天)潜入砗磲底播海区检查砗磲生长位置,如发现侧翻或不能获得光照的砗磲,应及时另寻位置放置好,特别是台风过后应及时检查。6、收获一般来说,个头越大的砗磲经济价值越高,因此可根据养殖情况和市场行情及时捕捞上市。本专利技术根据砗磲贝生物学特点,通过底播养殖试验,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底播增养殖技术,提高了砗磲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避免了饵料的投入,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具体实施例方式,包括以下步骤:1、底播海区的选择砗磲贝底播海区选择在西沙永乐群岛海域,该海域有岛礁天然屏障,避风浪效果比较好,水质清澈,该海域有大片的泻湖浅水区,海底珊瑚礁密布,非常适合砗磲贝的养殖;该海区的盐度变化范围31 35%。,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25 33°C,常年浪高为0.1 2.0米,常年pH 8.1 8.5,透明度10米以上,溶解氧>6毫克/升。2、苗种购买及运输本次底播试验使用的砗磲贝苗是就近从渔民手里收购的野生苗种。由于是在西沙海域就近收购,因此苗种对养殖基地的水环境非常适应,而且运输时间较短,一般渔民从海里捕捞出来运输到养殖 基地不超过2天时间,只要用活水舱运输,一般不容易引起死亡。3、苗种选择及放养本次底播养殖的砗磲贝苗个体重量在0.5-5斤之间,平均重3.2斤每个。底播放养时间安排在2012年2 3月进行,水温在25 28°C之间。设置底播海区6块,平均每块海区海域面积I亩,放养密度1800枚/亩,共放养10800枚砗磲贝。其中I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1.2米,底质平坦,活的珊瑚礁较多;2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3.1米,底质平坦,活的珊瑚礁较多;3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4.5米,底质平坦,活的珊瑚礁较多;4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6.8米,底质平坦,有部分活的珊瑚礁;5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8.5米,底质平坦,死的珊瑚礁较多;6号底播海区平均水深12.6米,底质平坦,死的珊瑚礁较多。具体底播情况见表I。进行播苗时,潜水员潜入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把砗磲贝按要求在海底摆放好,要求选择活的珊瑚礁较多的平坦海底底播砗磲贝,且底播的砗磲贝能固定在海底,最好放在珊瑚礁的缝隙里,这样能够抵抗较大的风浪和海流的冲击,使贝苗壳口朝上,让贝苗的壳口张开时能接收到太阳光的照射,有利于砗磲贝苗的健康成长。4、计数和定位底播时在底播海区用卫星导航定位,算出底播海区的面积,根据底播海区的底质情况和底播密度算出该海区需要的苗种数量,然后用小船载上砗磲贝苗运到指定的海区播苗。最后记住该海区的经纬度、播苗数量、苗种重量及播苗时间。5、养殖管理砗磲贝的食物来源一部分是通过它们的鳃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另外很大一部分食物来源则是从寄生在砗磲贝外套膜等部位与其共生的大量的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因此底播养殖的砗磲贝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饵料,只要让它获得足够的光照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掌握砗磲的生长情况和防止风浪及水流冲击使砗磲贝侧翻,壳口不能朝向水面获得光照,每隔半个月左 右潜入砗磲底播海区检查砗磲生长位置,如发现侧翻和不能获得光照的砗磲,应及时另寻位置放置好,特别是台风过后应及时检查。6、收获一般来说,个头越大的砗磲经济价值越高,因此可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砗磲贝的底播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养殖海区的选择:选择在我国南海的热带海区,要求常年水温在25~33℃之间,常年盐度在32~35‰之间;常年pH值在8.1~8.5之间;常年透明度在10米以上;常年水深在10米以内;海底要平坦,珊瑚礁较多;(2)苗种运输:砗磲贝苗从海里收集到运输船,然后运到养殖目的地时间不要超过4天;(3)苗种选择及放养:底播养殖的砗磲贝苗重量在0.5~6斤之间;底播放养时间安排在当年11月到翌年4月,水温在25~28℃之间;底播密度为1500~2000枚/亩;进行播苗时要求底播的砗磲贝能固定在海底,砗磲贝苗放在珊瑚礁的缝隙里,壳口朝上,让砗磲贝的壳口张开时能接收到太阳光的照射,选择在0.5~?5米深的海区进行底播;(4)计数和定位:在底播海区用卫星导航定位,记住该海区的经纬度、播苗数量、苗种重量及播苗时间;(5)养殖管理:每隔15~20天潜入砗磲底播海区检查砗磲生长位置,发现侧翻和不能获得光照的砗磲,应及时另寻位置放置好,特别是台风过后应及时检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育培卢传安
申请(专利权)人:琼海时达渔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