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7074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伪瓶盖结构,尤其是一种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加内盖与外盖配合可靠性的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包括下管、内盖和外盖,内盖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下管上,外盖套设在内盖上,内盖的外壁上设置有螺旋滑槽和内棘齿,螺旋滑槽的旋向与螺纹结构相同;外盖的内壁上设置有滑块和外棘齿,滑块安装在螺旋滑槽内;在开启瓶盖时,外盖通过滑块沿螺旋滑槽相对于内盖旋转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外棘齿随外盖的旋转与内棘齿配合形成与螺纹结构旋向相同的单向棘轮结构。由于单独采用了棘轮结构,这使得外盖与内盖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除非破坏外盖或内盖,否则难以将外盖与内盖复原,这样就起到了可靠的防伪作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伪瓶盖结构,尤其是一种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双层式瓶盖已经普遍运用到酒类包装中,其由外盖和内盖组成,内盖的功能在于密封,外盖主要起美观以及防伪的作用。现有的双层式防伪瓶盖主要利用以下结构来实现防伪功能,其在外盖上设置有螺旋导向槽,螺旋导向槽的末端设置有卡钩结构,在内盖上设置有卡块,在开启瓶盖时,在螺旋导向槽的导向下,外盖首先沿内内盖旋转上升,卡块逐渐相对运动进入到螺旋导向槽的末端,此时卡块卡入到卡钩结构中,然后继续旋转外盖,此时外盖与内盖无法相对运动,旋转外盖就能带动内盖旋转,从而开启瓶盖。在开启瓶盖后,内盖的卡块被螺旋导向槽内的卡钩锁定,外盖与内盖之间无法回到初始状态,即外盖与内盖之间留下一道间隙,这道间隙就可以证明此瓶盖已被开过,从而达到防伪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瓶盖本身厚度有限,其螺旋导向槽内的卡钩强度自然有限,在正常的开启瓶盖中,卡钩很容易损坏;而且即使卡块被卡钩固定,也可以通过强制外力使得卡块挤出卡钩的限位,而使得外盖和内盖复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内盖与外盖配合可靠性的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包括下管、内盖和外盖,所述内盖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所述下管上,所述外盖套设在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的外壁上设置有螺旋滑槽和内棘齿,所述螺旋滑槽的旋向与所述螺纹结构相同;所述外盖的内壁上设置有滑块和外棘齿,所述滑 块安装在所述螺旋滑槽内;在开启瓶盖时,外盖通过滑块沿螺旋滑槽相对于内盖旋转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所述外棘齿随外盖的旋转与所述内棘齿配合形成与所述螺纹结构旋向相同的单向棘轮结构。即此时单向棘轮结构只能向螺纹结构开启的方向旋转,当滑块旋转到螺旋滑槽的端部时,内盖与外盖就固定为一个整体。进一步的是,所述内棘齿设置在所述内盖外壁的顶部且延伸至内盖的顶面。进一步的是,所述内盖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从内盖顶面开始向所述螺旋滑槽的起始段延伸。进一步的是,所述导向槽的深度从内盖顶面开始由深逐渐变浅。进一步的是,所述内盖与所述下管之间设置有阻力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阻力结构设置在螺纹结构之下。进一步的是,所述阻力结构包括设置在内盖内壁的内防滑齿以及设置在下管外壁的外防滑齿,所述内防滑齿与外防滑齿相互匹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单独采用了棘轮结构,这使得外盖与内盖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在面对强制外力复原时,除非破坏外盖或内盖,否则难以将外盖与内盖复原,这样就起到了可靠的防伪作用。在内盖的外壁上海可以设置导向槽,这样在装配外盖和内盖时就更加容易对齐,避免出现装配错误。内盖与所述下管之间可以设置有阻力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内盖与下管之间的旋转阻力,保证在旋转时是外盖和内盖首先旋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外盖的示意图;图3是内盖的示意图;图4是下管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封装后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开启后的示意图;图7是内盖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 下管1、内盖2、外盖3、外防滑齿11、螺旋滑槽21、内棘齿22、导向槽23、内防滑齿24、滑块31、外棘齿3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下管1、内盖2和外盖3,所述内盖2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所述下管I上,所述外盖3套设在所述内盖2上,所述内盖2的外壁上设置有螺旋滑槽21和内棘齿22,所述螺旋滑槽21的旋向与所述螺纹结构相同;所述外盖3的内壁上设置有滑块31和外棘齿32,所述滑块31安装在所述螺旋滑槽21内;在开启瓶盖时,外盖3通过滑块31沿螺旋滑槽21相对于内盖2旋转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所述外棘齿32随外盖3的旋转与所述内棘齿22配合形成与所述螺纹结构旋向相同的单向棘轮结构。在封装时,将外盖3套在内盖2上,使得滑块31压入到螺旋滑槽21的起始端,外棘齿32与内棘齿22相互错开,其状态如图5所示。在进行开启瓶盖的操作时,由于内盖2与下管I之间通常设置有撕裂线结构,撕裂线结构能够承受一定的扭矩,此时,外盖3首先相对于内盖2运动,在螺旋滑槽21的导向下,外盖3相对于内盖2旋转向上运动,逐渐使外棘齿32与内棘齿22配合,当滑块31滑到螺旋滑槽21的末端时,外盖3相对于内盖2无法再继续旋转,而单向棘轮结构使得外盖3也不能反向运动;由于外盖3已经相对于内盖2旋转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外盖3的底端与内盖2的底端必然形成一定的间隙,而此时外盖3与内盖2已经固定连接,因此这个间隙在开启瓶盖后无法还原,从而清晰的提醒消费者此瓶盖已经开启过,达到防伪的目的。当外盖3与内盖2固定连接后,继续旋动外盖3,此时外盖3与内盖2作为一个整体运动,使得内盖2破坏撕裂线结构,利用螺纹结构旋出下管1,这样便开启了整个瓶盖,其状态图如图6所示。当需要再次封盖时,旋转外盖3使得内盖2旋入到下管I即可,不会影响使用,但是外盖3的底端与内盖2的底端会有一定的间隙。为了便于模具成型,如图3所示,所述内棘齿22设置在所述内盖2外壁的顶部且延伸至内盖2的顶面。内棘齿22可以设置在内盖2外壁的各个部位,但是需要和螺旋滑槽21的位置配合,以达到旋转后再与外棘齿32配合的目的。当内棘齿22设置在内盖2外壁的中部时,此时进行模具成型就需要进行侧抽芯,这无疑增加了模具成本。而当内棘齿22设置在内盖2外壁的顶部且延伸至内盖2的顶面时,就无需采用侧抽芯模具,这无疑降低了模具成本。为了便于定位外盖3,如图3所示,所述内盖2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导向槽23,所述导向槽23从内盖2顶面开始向所述螺旋滑槽21的起始段延伸。螺旋滑槽21与滑块31的起始位置,同内棘齿22与外棘齿32的起始位置需要配合,避免封装时直接将内棘齿22与外棘齿32配合。在设置导向槽23后,将外盖3的滑块31装入导向槽23中,然后下压外盖3,使得滑块31沿导向槽23向下运动,最终压入到螺旋滑槽21的起始段,这样方便了外盖3与内盖2的定位,降低了操作难度,避免了误操作。优选的方案是,导向槽23的深度从内盖2顶面开始由深逐渐变浅,由于滑块31需要压入到螺旋滑槽21中,因此在压入前必然导致外盖3膨胀,采用逐渐变浅的导向槽23可以减轻外盖3的变形,使得滑块31能够更加容易的压入到螺旋滑槽21中。为了增加内盖2与下管I在封装后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内盖2与下管I的相对运动早于外盖3,如图4所示,所述内盖2与所述下管I之间设置有阻力结构。阻力结构可以增加内盖2与下管I之间的旋转阻力,例如在内盖2与下管I之间增加橡胶层、或者是粗糙面,以此增加内盖2与下管I的旋转阻力。这样,内盖2与下管I之间的螺纹连接就不会轻易的被拧开,必须要等到外盖3旋转到与内盖2固定后,才能使内盖2与下管I旋转。这样就提高了本技术防伪结构的可靠性。阻力结构可以设置在螺纹结构之上,之下,甚至螺纹结构上。具体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阻力结构设置在螺纹结构之下。在外盖3旋转到与内盖2固定连接后,此时再用力使得内盖2克服阻力结构产生的阻力,使得内盖2相对于下管I上升一段距离,如此内盖2便脱离了阻力结构,后期便能进行正常的螺纹开启。具体的,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阻力结构包括设置在内盖2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层式防伪瓶盖结构,包括下管(1)、内盖(2)和外盖(3),所述内盖(2)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所述下管(1)上,所述外盖(3)套设在所述内盖(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2)的外壁上设置有螺旋滑槽(21)和内棘齿(22),所述螺旋滑槽(21)的旋向与所述螺纹结构相同;所述外盖(3)的内壁上设置有滑块(31)和外棘齿(32),所述滑块(31)安装在所述螺旋滑槽(21)内;在开启瓶盖时,外盖(3)通过滑块(31)沿螺旋滑槽(21)相对于内盖(2)旋转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所述外棘齿(32)随外盖(3)的旋转与所述内棘齿(22)配合形成与所述螺纹结构旋向相同的单向棘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学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坤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