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6678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属于液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由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构成的转向器主体,还包括二位五通放大阀和三位七通换向阀;当转向器处于中位时,二位五通放大阀、三位七通换向阀分别处于阻断流道的截止位和中止位,转向油缸的左腔和右腔分别通过预定压力下开启的左、右缓冲阀与回油口连通。当左转或右转时,由于转向油缸的右腔或左腔的液压油可以并入放大阀的流出通道,因此可以起到流量放大作用,使操控变得更为轻巧灵便;而处于中位时,由于转向油缸的右腔或左腔的液压油可以通过缓冲阀泄压,因此可以避免出现气穴,显著降低冲击振动和噪音,使转向器工作更加平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转向器,尤其是一种集成了流量放大阀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属于液压

技术介绍
液压转向器是一种普遍运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及其他工程车辆上的转向装置,主要包括配流盘、转定子副构成的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组成具有进油口(P)、出油口(T)以及分别通往转向油缸左腔和右腔的左油口(L)和右油口(R),三位六通转向阀的三个位置分别使转向器处于左转位、中位、右转位。其典型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200820040665.5、201020197100.5的中国专利申请。据申请人了解,目前现有技术的转向器处于中位时,为了保证与液压转向器连接的方向盘能归位,其内部油道都设置成中位不连通的结构。这样一来,转向油缸左腔和右腔残油无法回油,因此不能卸荷,容易产生冲击振动。此外,现有转向器用于重型机械操控时,手感较重,不够灵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结构改进,提出一种操控柔和轻便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基本结构为:包括由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构成的转向器主体,所述转向器主体具有进油口、出油口以及左油口和右油口,此外还包括受控于通断阀的二位五通放大阀和三位七通换向阀,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具有流通位和截止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具有左位、右位和中止位;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左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左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处于流通位的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左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左腔,所述转向油缸右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左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右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右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右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右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右腔,所述转向油缸左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所述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右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左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中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三位七通换向阀分别处于阻断流道的截止位和中止位,所述转向油缸的左腔和右腔分别通过预定压力下开启的左、右缓冲阀与总回油口连通。这样,当左转或右转时,由于转向油缸的右腔或左腔的液压油可以并入放大阀的流出通道,因此可以起到流量放大作用,使操控变得更为轻巧灵便;而处于中位时,由于转向油缸的右腔或左腔的液压油可以通 过缓冲阀泄压,因此可以避免出现气穴,显著降低冲击振动和噪音,使转向器工作更加平稳。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处于中位的液压原理图。图2为图1实施例处于左转位的液压原理图。图3为图1实施例处于右转位的液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如图1所示,基本结构为包括由主阀I和三位六通转向阀2构成的转向器主体。转向器主体具有进油口 P、出油口 T以及左油口 L和右油口 R。此外,还包括受控于通断阀3的二位五通放大阀4和三位七通换向阀5。二位五通放大阀4具有流通位和截止位,三位七通换向阀具有左位、右位和中止位。当转向器处于左转位时,如图2所示,二位五通放大阀4处于流通位,三位七通换向阀5处于左位,源自总进油口 HP的液压油在经过优先阀6通往进油口 P的同时,经处于流通位的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一路和通断阀3后,由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另一路流出通道流出,通过处于左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5,输出到转 向油缸左腔CL,转向油缸右腔CR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5通往与回油口 T连通的总回油口 HT,左油口 L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5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另一路流出通道,右油口 R的油路截止。当转向器处于右转位时,如图3所示,二位五通放大阀4处于流通位,三位七通换向阀5处于右位,源自总进油口 HP的液压油在通往进油口 P的同时,经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一路和通断阀3后由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另一路流出通道流出,通过处于右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5,输出到转向油缸右腔CR,转向油缸左腔CL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5通往与回油口 T连通的总回油口 HT,右油口 R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5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4的另一路流出通道,左油口 L的油路截止。当转向器处于中位时(参见图1),二位五通放大阀4、三位七通换向阀5分别处于阻断流道的截止位和中止位,转向油缸的左腔CL和右腔CR分别通过预定压力下开启的左、右缓冲阀7、8与总回油口 HT连通。左、右缓冲阀7、8分别与通往转向油缸的左腔CL和右腔CR的补液单向阀并联。此外,各图中PP是优先阀外控口,LS是信号口,EF是旁路油口。本实施例将流量放大阀、换向阀等与转向器主体有机结合,且合理集成了二个缓冲阀构成的双缓阀,因此试验证明,可以起到流量放作用,并有效避免转向器内产生气穴,大大降低冲击和噪音,保证其工作稳定,保证转向系统操控灵便,安全可靠。当其处于中位时,转向油缸的左、右腔可以卸荷,放大阀此时截止,可以使与转向器连接的方向盘产生归位趋势,同时阻止进油造成浪费。权利要求1.一种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包括由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构成的转向器主体,所述转向器主体具有进油口、出油口以及左油口和右油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位五通放大阀和三位七通换向阀,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具有流通位和截止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具有左位、右位和中止位;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左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左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处于流通位的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左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左腔,所述转向油缸右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左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右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右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右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右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右腔,所述转向油缸左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所述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右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左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中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三位七通换向阀分别处于阻断流道的截止位和中止位,所述转向油缸的左腔和右腔分别通过预定压力下开启的左、右缓冲阀与总回油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的通断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进油口的液压油经过优先阀通往进油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缓冲阀分别与通往转向 油缸的左腔和右腔的补液单向阀并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属于液压
本技术包括由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位卸荷型液压转向器,包括由主阀和三位六通转向阀构成的转向器主体,所述转向器主体具有进油口、出油口以及左油口和右油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位五通放大阀和三位七通换向阀,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具有流通位和截止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具有左位、右位和中止位;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左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左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处于流通位的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左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左腔,所述转向油缸右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左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右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右转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处于流通位,所述三位七通换向阀处于右位,源自总进油口的液压油在通往所述进油口的同时,经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通过处于右位的三位七通换向阀,输出到转向油缸右腔,所述转向油缸左腔的油路经三位七通换向阀通往与所述回油口连通的总回油口,所述右油口的油路通过三位七通换向阀后并入二位五通放大阀的流出通道,所述左油口的油路截止;当所述转向器处于中位时,所述二位五通放大阀、三位七通换向阀分别处于阻断流道的截止位和中止位,所述转向油缸的左腔和右腔分别通过预定压力下开启的左、右缓冲阀与总回油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文瑞秦志文卢淑红马超张强华张君君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液压件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