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秋钢专利>正文

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25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控制机构,该机构的飞锤内设有:一储能缸,该储能缸的圆周边上开有进气口,储能缸的下端有一喷嘴;一与压缩空气相通的气源通道;与所述储能缸相通的进气通道,它右换向阀的控制下可与所述气源通道接通或隔断;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活塞腔内的冲击活塞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构可解决冲击销易被“卡死”的问题,它可被用于气扳机及其它气动工具的冲击结构。(*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尤其是涉及用于储能气扳机中的双储能式冲击及复位机构。在现有技术中,冲击机构有多种类型:有国外结构的冲击块的圆周冲击式,行星减速器的端面冲击机构等。有国内结构的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使冲击活塞作直线往复的冲击机构,这些冲击机构工作原理虽不同,但都有同一个特点:即将转动惯量转化为动量矩,而使扭矩提高。这些技术,由于设计上的缺陷,使气扳机有如下二种不足。其中:国外结构的气扳机体积大,质量重,操作起来不方便,劳动强度高;其二:国内结构的气扳机工作状态不稳定,冲击销常常不能复位,即产生“卡死”现象。如中国专利局1995年12月20日公告的申请号为94236264.0的一种“储能冲击控制机构”就存在这种问题,具体说,该技术在飞锤中设置了一斜进入气道,一伸展气道,一过渡气道及一收缩气道,当风马达高速旋转时,飞锤在转轴的带动下,围绕轴心转动,位于飞锤中离心阀腔内的离心阀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克服与其连接的弹簧弹力向外滑动,离心阀将收缩气道隔断,斜进入气道与伸展气道接通,通过过渡气道进入冲击销腔,冲击销在上压力的作用下,将冲击销推伸出冲击销腔,与扳轴碰撞,传递扭矩,冲击销与扳轴碰撞的瞬间,冲击销因受扳轴阻挡,飞锤的转动速度突然下降或停止,离心阀所受到的离心力也随之减小或消失。离心阀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复位,此时离心阀将伸展气道与斜进入气道隔断,而斜进入气道与收缩气道接通,冲击销在下压力的作用下克服与扳轴的摩擦力复位到冲击销腔内,完成一次工作。如此往复循环,将螺栓螺母拧紧-->与松开。该“储能冲击控制机构”的气路较为复杂。而且,由于飞锤内设置了一个斜进入气道,压缩空气直接冲在离心阀的圆环表面上,离心阀增加了一个复位阻力,离心阀在弹力的作用下复位不及时。冲击销与扳轴的碰撞有三种情况产生:一、完全弹性碰撞,二、弹性碰撞,三、非弹性碰撞或塑性碰撞。在完全弹性碰撞与弹性碰撞时,离心阀复位不及时对冲击销的复位问题不大。因为这二种碰撞后,冲击销与扳轴互相脱开,当风马达再次起动时,冲击销已在下压力的作用下向上复位,此时即使冲击销与扳轴碰撞面有摩擦,因其是动摩擦,故其摩擦力很小,下压力足以克服其摩擦力而使冲击销复位。但当冲击销与扳轴发生非弹性碰撞或塑性碰撞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是非弹性碰撞或塑性碰撞,冲击销与扳轴的碰撞面始终粘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静摩擦力,这种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当风马达减速或停止至风马达再次起动的瞬时,因离心阀复位不及时,使冲击销不能在足够的下压力作用下复位,失去了这宝贵的瞬时,风马达已再次起动,这样就又增加了风马达转动传递给位于飞锤中的冲击销的扭矩,增加了冲击销与扳轴碰撞面的正压力,也就是增加了静摩擦力。此时离心阀在弹力的作用下复位,斜进入气道与伸展气道被隔断,斜进入气道与收缩气道接通,压缩空气进入冲击销腔内,下压力增加,但下压力不能克服静摩擦力使冲击销及时复位,冲击销被“卡死”,机器不工作,这就是造成气扳机工作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路简化而且冲击销复位及时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控制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包括:飞锤、扳轴、装在飞锤内换向阀腔中的换向阀、与换向阀相连的弹簧、定时销、顶杆、冲击活塞、活塞腔以及挡销,其中,所述飞锤内设有:一储能缸,该储能缸的圆周边-->上开有进气口,储能缸的下端有一喷嘴;一与压缩空气相通的气源通道;一与所述储能缸相通的进气通道,它在所述换向阀的控制下可与所述气源通道接通或隔断;一设置在所述活塞腔内的冲击活塞复位弹簧。前述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中,所述冲击活塞的下端部设有一锥面,在所述扳轴上设有一与该锥面相配的锥面。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储能冲击机构重量轻,体积小,扭矩大的优点。同时更进一步简化了其气路,而且冲击销便于及时复位,因而,克服了原有的冲击活塞易被“卡死”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提高了气扳机的工作稳定性,为生产大批量各种类型的采用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的双储能气扳机提供了可行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处于气源通道与进气通道隔断状态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处于气源通道与进气通道接通状态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冲击活塞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储能缸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飞锤内进气通道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进行解述。参照图1、图2,本技术提供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是通过下列方式组成:飞锤1内设置气源通道1A,进气通道1B,安装一换向阀2及与换向阀相连接的复位弹簧11,在换向阀2上装有一定时销5,在飞锤1上安装一顶杆6,顶杆6与定时销5组成一定时装-->置,并有一挡销4在飞锤上,用以挡住换向阀滑出飞锤外。在飞锤1内还设有一冲击活塞腔12,在腔内装有一储能缸13,14,在储能缸中设有储能腔15及与储能腔15之进气通道1B相通的进气口17。在冲击活塞腔12内装有下端部带有锥度的冲击活塞8及冲击活塞复位弹簧9。在飞锤底部的中心腔内插入一扳轴7,扳轴顶端有一凸缘19。本实施例的储能缸(看图4)主要是将推动冲击活塞运动的能量储存在储能腔中(具体工作原理后面详细说明),然后通过能量释放压力使冲击活塞克服弹簧弹力伸出冲击活塞腔与扳轴碰撞。本实施例的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中,当上压力消失或低于弹簧弹力时,冲击活塞能在弹力作用下复位,无需像已有技术那样依靠收缩气道来的压缩气体作用在冲击销上的下压力而使冲击销复位(其气路如图5所示)。而且,因冲击活塞下端有锥度(看图3),能减小静摩擦力,使弹簧的弹力能充分发挥效能,减小了弹簧所作的无用功。这就保证了冲击活塞的及时复位,从而克服了“卡死”现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在风马达的转动下,转子带动飞锤1一起绕转轴转动,风马达速度不断增加,转子带动的飞锤也高速旋转,此时安装在飞锤1中的换向阀2受到了一个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了弹簧的弹力向外运动,当离心力达到一定值时,插入飞锤底部的扳轴凸缘将顶杆6顶出,顶杆6再将定时销5顶入换向阀腔3。至此,换向阀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的弹力向外运动到挡销4处被挡住,换向阀换向完毕,气源通道1A与进气通道1B接通,如图4所示,压缩空气从这二个通道再经过储能缸进气口17进入储能腔15,储能腔内的压力只能通过喷嘴16口的小面积作用在冲击活塞8的上端面。此时的上压力还不能克服作用在冲击活塞上的弹簧9弹力所产生的向上推力,以及冲击活塞与冲击活塞腔12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喷嘴处于关闭状态。储能腔中充气压力逐渐升高,当压力升高到作用在喷嘴口面-->积上总压力能克服作用在冲击活塞上的弹簧弹力与摩擦力的总和时,冲击活塞向下移动,喷嘴口开启,积聚在储能腔中的压缩空气能量通过喷嘴突然释放作用在冲击活塞的全部面积上,喷嘴口处的气流高速喷入活塞腔,喷入的高速气流进一步膨胀,产生冲激波,波的阵面压力给予冲击活塞很大的上压力,推动冲击活塞,于是冲击活塞在很大的压差作用下迅速加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从飞锤中容纳冲击活塞的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包括:飞锤(1)、扳轴(7)、装在飞锤(1)内换向阀腔(3)中的换向阀(2)、与换向阀(2)相连的弹簧(11)、定时销(5)、顶杆(6)、冲击活塞(8)、活塞腔(12)以及挡销(4),其特征在于,所述飞锤(1)内设有:一储能缸(13,14),该储能缸的圆周边上开有进气口(17),储能缸的下端有一喷嘴(16);一与压缩空气相通的气源通道(1A);一与所述储能缸相通的进气通道(1B),它在所述换向阀的控制下可与所述气源通道(1A)接通或隔断;一设置在所述活塞腔(12)内的冲击活塞复位弹簧(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储能冲击及复位机构包括:飞锤(1)、扳轴(7)、装在飞锤(1)内换向阀腔(3)中的换向阀(2)、与换向阀(2)相连的弹簧(11)、定时销(5)、顶杆(6)、冲击活塞(8)、活塞腔(12)以及挡销(4),其特征在于,所述飞锤(1)内设有:一储能缸(13,14),该储能缸的圆周边上开有进气口(17),储能缸的下端有一喷嘴(16);一与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秋钢
申请(专利权)人:沈秋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