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扳手颚部的改良,包含有一柄部,一第一颚部以及一第二颚部,设于该柄部的一端;该第一颚部与该第二颚部各具有一挟持面以及二侧面,该二挟持面呈相对,而该等侧面位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二侧;在各该挟持面与该等侧边相接的位置各设有一导入部,位于该第一颚部与第二颚部上的相对应的二导入部的内端,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二导入部的外端,其为与各该侧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扳手颚部的改进
本技术与手工具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扳手颚部的改良。
技术介绍
一般以扳手扭转一螺帽(nut)或一螺栓(bolt)时,在此我们以一开口扳手(open-end wrench)扭转一螺栓来说明,首先将该扳手的二颚部与该螺杆的螺栓头接合,之后即可转动该活动扳手,借以扭转该螺栓。当转动该开口扳手一角度后,必须先离开该螺栓,并将该开口扳手回覆至原来位置,再次与该螺栓结合,如此重复扭转该螺栓。请参阅图1,由于该扳手90的二颚部91、92之间的开口尺寸S,必须略大于该螺栓B的螺栓头BH的尺寸,因此在接合时,需要较精确的对准,才可顺利接合。但一般而言,使用者常会在扳手与螺栓头接合时产生干扰。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加大该扳手的二颚部之间的开口尺寸,在重复接合该螺栓时会较为顺利,但在扭转螺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该螺栓的螺栓头的损坏。但如果该开口扳手的二颚部之间的开口尺寸仅为略大于螺栓头的尺寸,在扭转时较不易损坏螺栓头,但在重复与该螺栓接合时会有不顺利的现象。而在复合扳手(combination wrench)与活动扳手(adjustable wrench)上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扳手颚部的改良,其可使该扳手颚部与螺栓或螺帽接合时较为顺利。为完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扳手颚部的改良包含有一柄-->部,一第一颚部以及一第二颚部,设于该柄部的一端;该第一颚部与该第二颚部各具有一挟持面以及二侧面,该二挟持面呈相对,而该等侧面位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二侧:在各该挟持面与该等侧边相接的位置各设有一导入部,由此使位于该第一颚部与第二颚部上的相对应的二导入部的内端,其为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二导入部的外端,其为与各该侧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其中该等导入部为导角。其中该等导入部为圆角。其中该等导入部呈凹弧状。其中该导入部位于该第一颚部的挟持面与侧面邻接处的一部份;另一导入部位于该第二颚部的挟持面与侧面邻接处的一部份。其中一导入部位于该第一颚部靠近内侧,该另一导入部位于该第二颚部靠近外侧。其中该扳手为一开口扳手。其中该扳手是为一复合扳手。其中该扳手为一活动扳手,该第一颚部为活动扳手的固定颚,而该第二颚部为活动扳手的活动颚。附图说明以下举四个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是常用开口扳手的顶视图,显示二颚部与一螺栓接合的状态;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显示扳手开口端的结构;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顶视图,显示二颚部与一螺栓接合的状态;图5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顶视图;图6是显示另一种导入部的态样;图7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顶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显示一活动扳手。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开口扳手1(open-end wrench),其包含有一柄部10,其二端各具有一开口端20(图1中仅显示一开口端20),而该开口端20具有一第一颚部21以及一第二颚部22。为方便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在此将开口扳手1的某些部位加以详细定义。请参阅图3,该开口端20的第一与该第二颚部21、22各具有一挟持面211、221,该二挟持面211、221呈相对,其间的距离为该开口端20之开口尺寸S。而该第一与该第二颚部21、22在与挟持面211、221相邻的二侧,各具有二侧面213、223,与各该挟持面211、221呈垂直。以上所述的结构,与常知的开口扳手相同,请容不详述其详细结构。在该开口端20的第一与第二颚部21、22上各设有二导入部40。该等导入部40设在该二颚部21、22的挟持面211、221与侧面213、223的邻接处。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各该导入部40为一与该等挟持面211、221约呈45度角的导角(chamfer)。由此,该第一与该第二颚部21、22上相对应的二导入部40的内端,其与各该挟持面211、221相邻,其间的距离S会小于该二导入部40的外端,其与侧面213、223相邻的距离S1。因此,请参阅图4,当该扳手1的开口端20欲与一螺栓B接合时,使用者不须精确对准该螺栓B的螺栓头BH,即使该螺栓头BH偏离该开口端20的开口范围S,只要该螺栓头BH落入该二导入部40外端的尺寸S1范围内,该螺栓头BH即会顺著导入部40而滑入该二挟持面211、221之间。使该扳手1的开口端20可提供较大的裕度(tolerance),以较顺利地与螺栓头BH重复接合。请参阅图5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扳手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其第一与第二颚部51、52上也各设有导入部53,惟,各该导入部53是为圆角(fillet),也可达到相同的功效。-->图6是显示另一种呈凹弧状的导入部53’的型态。请参阅图7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扳手3,与前叙实施例相同,在第一与第二颚部61、62上各设有导入部63、64。但,在第三实施例中,其中一导入部63设于第一颚部61靠内侧的一部份,而另一导入部64设于该第二颚部62靠外侧的一部份。各该导入部66分别对应于螺栓头的端角(图中虚线所表示)。而各导入部63、64的型态可为第一实施例的导角或第二实施例的圆角。请参阅图8所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一活动扳手4,其具有一柄部71。该柄部71的一端具有一固定颚72以及一活动颚73,一调整蜗杆74,用以驱动该活动颚73接近或远离该固定颚72移动。与前述相同,该固定颚72与该活动颚73上各设有导入部76。而导入部76的型态可为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变化。同理,本技术的构想也可应用于复合扳手(double open-endswrench),其一端具有一开口端(open-end)另一端具有一梅花端(box-en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扳手颚部的改良,包含有一柄部,一第一颚部以及一第二颚部,设于该柄部的一端;该第一颚部与该第二颚部各具有一挟持面以及二侧面,该二挟持面呈相对,而该等侧面位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二侧;在各该挟持面与该等侧边相接的位置各设有一导入部,位于该第一颚部与第二颚部上的相对应的二导入部的内端,与各该挟持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二导入部的外端,其为与各该侧面相邻的一端之间的距离。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颚部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入部为导角。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颚部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入部为圆角。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颚部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传福,
申请(专利权)人:吴传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