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佩芝专利>正文

改进的扳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076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扳手结构,驱动部101上设有放置定位钢珠103和弹簧104的穿孔102,且其内凹部111之间形成间隔块112。容置槽11内设有驱动头20和驱动齿块30。驱动齿块30上设有滑杆31。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相啮合。驱动部101中设有一带凹滑槽41和定位孔421、422的底座40。盖体43、底座40借环形凹槽105、圆形弹簧元件44扣紧在驱动部101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正反使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扳手,尤其是一种使用时可以变换顺逆时钟方向的改进的扳手结构。传统的扳手是一种利用驱动头的棘齿啮合齿块而达到单方向扳动的结构,如果要转换扳动方向,就必须将扳手反转过来使用,或是再购买一个不同扳动方向的扳手。使用者在每次使用时必须先试试看方向是否正确,因此,使用比较麻烦。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的扳手是一种单方向扳动的结构,要转换扳动方向,就必须将扳手反转过来使用,且使用者在每次使用时必须先试试看方向是否正确,使用比较麻烦问题,提供一种不须翻转可以顺逆方向使用,使用时,不仅可顺逆方向同时使用,且可回扳,使用方便的改进的扳手结构。本技术所述的改进的扳手结构包括扳手本体,扳手本体的一端形成一驱动部。驱动部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中设置一定位钢珠和一弹簧,且驱动部内设有至少一个的内凹部的容置槽,该容置槽为略呈弧形的凹孔,其内凹部与内凹部之间形成凸起的间隔块,容置槽内设有外围具有棘齿的驱动头,还设有相对于内凹部数目的驱动齿块。驱动齿块上设有滑杆,使驱动头及三个驱动齿块设置于容置槽内,并使驱动齿块的齿面与驱动头的棘齿相啮合。驱动部中设有一底座,该底座相对齿块处设有相同数目的凹滑槽,且于其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驱动部设置于穿孔内的定位钢珠借弹簧的顶力而顶于第一定位孔内。在驱动部的顶、底端各设一环形凹槽,并利用圆形弹簧元件将盖体、底座扣紧在驱动部内。驱动头可配合盖体凸设一驱动部,配合盖体构成一具有同样功效的棘轮起子。本技术在使用时克服了传统的扳手要转换扳动方向,就必须将扳手反转过来使用,或是再购买一个不同扳动方向的扳手这一问题,可以全方位使用,而且性能稳定,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逆时针动作态图;图4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顺时针动作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6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应用在棘轮扳手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外观图。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改进的扳手结构包括扳手本体10,扳手本体10的一端形成一驱动部101。驱动部101上设有一穿孔102,该穿孔102中设置一定位钢珠103和一弹簧104,且驱动部101内设有至少一个的内凹部111的容置槽11,本实施例为三个容置槽11。该容置槽11为略呈弧形的凹孔,内凹部111与内凹部111之间形成凸起的间隔块112,容置槽11内设有外围具有棘齿21的驱动头20,还设有相对于内凹部111数目的驱动齿块30,本实施例为三个驱动齿块30。驱动齿块30上设有滑杆31,使驱动头20及三个驱动齿块30设置于容置槽11内,并使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相啮合。驱动部101中设有一底座40,该底座40相对驱动齿块30处设有相同数目的凹滑槽41,且于其上设有第一定位孔421和第二定位孔422。驱动部101设置于穿孔102内的定位钢103借弹簧104的顶力而顶于第一定位孔421内。在驱动部101的顶、底端各设一环形凹槽105,并利用圆形弹簧元件44将盖体43、底座40扣紧在驱动部101内。参看图3,本技术在使用时,由于其驱动齿块30的滑杆31系嵌于底座40的凹滑槽41内,且定位钢珠103因弹簧104的顶力而顶在第一定位孔421内。此时该凹滑槽41的右侧部分会滑入间隔块112内,造成驱动齿块30仅能沿凹滑槽41顶住间隔块112或移至凹滑槽41的左端,而当驱动齿块30扣顶在间隔块112时,其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便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相啮合;如此便可造成扳手的逆时针转动并利用其驱动头20扣顶工件而逆时针扳动转动。当回转时,会造成驱动齿块30左移,并移至内凹部111的中间凹陷处,使其驱动齿块的齿面30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脱离,因此在回转时会由于圆形弹簧元件44的弹力作用使其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向前,因此会使得扳手在回转时产生嗒嗒声,而如果逆时针转动使用时,则仅须直接将扳手10逆时针转动,则该驱动头20的棘齿21会扣住驱动齿块30右移并又扣顶在间隔块112上,又可达到扳动的功效。参看图4,本技术要顺时针扳动时,仅将转动底座40,并使定位钢珠103自第一定位孔421脱离而至第二定位孔422嵌入,如此由于定位钢珠103因弹簧104的顶力而顶在第二定位孔422内,此时,会变成该凹滑槽41的左侧部分滑入间隔块112内,而造成驱动齿块30仅能沿着凹滑槽41而顶着间隔块112或移至凹滑槽41的右端,当驱动齿块30扣顶在间隔块112时,其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便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相啮合,如此便可造成扳手的顺时针转动并利用其驱动头20可以扣顶工件而顺时针扳动转动,当回转时,会造成驱动齿块30的右移,并移至内凹部111的中间凹陷处,使其驱动齿块的齿面30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脱离,因此在回转时会由于圆形弹簧元件44的弹力作用使其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向前,因此会使得扳手在回转时产生嗒嗒声,因此可以达到变换扳手的转动方向,而不必再翻来翻去。如图6所示,本技术可以只利用一驱动齿块30’及一内凹部111’,同样可达到结构的功效。如图7所示,也可配合一具驱动部201的驱动头20’及盖体43’而应用在棘轮扳手的结构,达到简易变换转动方向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改进的扳手结构主要利用位于内凹部驱动齿块的不同方向扣顶间隔块,而达到可正反方向使用的目的,与传统的扳手或棘轮扳手相比,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扳手结构,包括扳手本体,扳手本体的一端形成一驱动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中设置一定位钢珠和一弹簧,且驱动部内设有至少一个的内凹部的容置槽,该容置槽为略呈弧形的凹孔,其内凹部与内凹部之间形成凸起的间隔块,容置槽内设有外围具有棘齿的驱动头,还设有相对于内凹部数目的驱动齿块;驱动齿块上设有滑杆,使驱动头及三个驱动齿块设置于容置槽内,并使驱动齿块的齿面与驱动头的棘齿相啮合;驱动部中设有一底座,该底座相对齿块处设有相同数目的凹滑槽,且于其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驱动部设置于穿孔内的定位钢珠借弹簧的顶力而顶于第一定位孔内;在驱动部的顶、底端各设一环形凹槽,并利用圆形弹簧元件将盖体、底座扣紧在驱动部内。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驱动头可配合盖体凸设一驱动部,配合盖体构成一具有同样功效的棘轮起子。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扳手结构,驱动部101上设有放置定位钢珠103和弹簧104的穿孔102,且其内凹部111之间形成间隔块112。容置槽11内设有驱动头20和驱动齿块30。驱动齿块30上设有滑杆31。驱动齿块30的齿面30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1相啮合。驱动部101中设有一带凹滑槽41和定位孔421、422的底座40。盖体43、底座40借环形凹槽105、圆形弹簧元件44扣紧在驱动部101内。本技术可正反使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文档编号B25B13/02GK2369819SQ9824817公开日2000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18日 优先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扳手结构,包括扳手本体,扳手本体的一端形成一驱动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中设置一定位钢珠和一弹簧,且驱动部内设有至少一个的内凹部的容置槽,该容置槽为略呈弧形的凹孔,其内凹部与内凹部之间形成凸起的间隔块,容置槽 内设有外围具有棘齿的驱动头,还设有相对于内凹部数目的驱动齿块;驱动齿块上设有滑杆,使驱动头及三个驱动齿块设置于容置槽内,并使驱动齿块的齿面与驱动头的棘齿相啮合;驱动部中设有一底座,该底座相对齿块处设有相同数目的凹滑槽,且于其上设有第一定 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驱动部设置于穿孔内的定位钢珠借弹簧的顶力而顶于第一定位孔内;在驱动部的顶、底端各设一环形凹槽,并利用圆形弹簧元件将盖体、底座扣紧在驱动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佩芝纪源锦
申请(专利权)人:杨佩芝纪源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