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光武专利>正文

扳手套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917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套筒,其内部相向地装有大小不同的半套筒,通过对该半套筒作升降调节来适应对各种螺栓或螺母的扭紧或松脱,而且使用时对该半套筒的选择也容易进行。在该套筒本体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了最大尺码的长套筒槽,在套筒槽内侧相向地插装着可上下移动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半套筒,另外设有上下移动调整机构,以对半套筒在套筒本体内的上下移动作选择调整。该种扳手能以同一尺码的套筒方便地适用于多种规格的螺栓和螺母。另一种易于制造和组装、使用方便的手工工具。(*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套筒,其内部相向地装有大小不同的半套筒,通过对该半套筒作升降调节来适应对各种螺栓或螺母的扭紧或松脱,而且使用时对该半套筒的选择也容易进行。作为先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人曾经提出的韩国技术申请第90-6989号(申请公告第92-4285号)以及第90-10723号(申请公告第92-4286号)等文件公开了一种套筒扳手。该种套筒扳手,或是可在本体内侧安装具有多种规格的套筒组件,或是单独设置能内装多种规格套筒组件的下部套筒以便使用时与上部套筒组合起来。但是由于该种套筒扳手的结构特性要求套筒组件具有起码的强度,因此,不仅不能进一步降低套筒组件的厚度,而且不能应用于其规格介乎相邻的、具有基本厚度的套筒组件之间的螺母或螺栓,即存在着不以包罗多种规格的缺点。另外,将上下部套筒组合起来使用时,存在着整个扳手体积过大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扳手套筒,在该套筒本体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了最大尺码的长套筒槽,在套筒槽内侧相向地插装着可上下移动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半套筒,另外设有上下移动调整机构,以对半套筒在套筒本体内的上下移动作选择调整。该种扳手能以同一尺码的套筒方便地适用于多种规格的螺栓和螺母,而且套筒本体及上下移动调整机构都容易制造和组装,次品率低、生产效益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显示本技术的结合状态的斜视图。图3是图2中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一个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3中的弹性调整固定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3中C-C线的剖视图。图8至图12是依次显示本技术不同动作的状态图;图9是横剖视图,显示将弹性固定调整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图10是沿图9中D-D线的剖视图。图11是横剖视图,用以显示将一个半套筒上升并使弹性固定调整环回复原位时的状态。图12是沿图11中E-E线的剖视图。图13至图16是依次显示本技术的动作状态的图。图13是横剖视图显示将弹性固定调整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的状态。图14是沿图13中F-F线的剖视图。图15是横剖视图,显示将一个半套筒上升并使弹性固定调整环回复原位时的状态。图16是沿图15中G-G线的剖视图。图17-19是显示本技术又一不同动作的状态图。图17是横剖视图,显示弹性固定调整环处在原位置上,而且在经过了图11至图16的过程后两个半套筒都处于上升的状态。-->图18是沿图17中H-H线的剖视图。图19是沿图17中I-I线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技术中,在扳手套管的本体10的下部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了最大尺码的长套筒槽12,在套筒槽12的内侧,相向地插装着可沿上下方向滑动的、大小各异的半套筒20、30,在本体10的中间部位上,设置着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用以对半套筒20、30的上下移动作选择调整。而且,在套筒槽12的内部两侧相向地形成有滑动槽13、15,在半套筒20、30的后部,与半套筒共为一体地形成了滑动外向突起21、31,该滑动外向突起21、31插装在上述滑动槽13、15内;在半套筒20、30的下部,用连结件19、19将固定构件17、17与本体10固定结合起来,从而使半套筒20、30的滑动外向突起21、31能沿着滑动槽13、15上下滑动,但却不能从下方拔出。另外,半套筒20、30是以其中央部20a、30a能与两侧端部20b、20c和30b、30c构成设定角度而形成的,这样便于在使用时将大小合适的螺母、螺栓插入。设在本体10中间部位上的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如下构成:在本体10的外侧中间部位的外周缘上形成有设置凹部42,在半套筒20、30的一侧的上、下部分形成了停止凹槽44a、44b和46a、46b,在上述设置凹部42的与上述停止凹槽44a、44b和46a、46b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通孔42a、42b,将半套筒20、30与本体10结合后分别向通孔42a、42b嵌装加压珠48、50,再向设置凹部42嵌装弹性调整固定环52,以从外部包住上述加压珠48、50。在上述弹性调整固定环52的中间部位上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了一个导向槽54,在该导向槽54的一侧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弹性固定位置的设定凹部56、58,在该位置设定凹部56和58之间形成有弹性固定位置的缓解凹部60,在通常情况下,上述加压珠-->48、50分别位于上述弹性固定位置的设定凹部56、58,并受到向内侧的压力,从而被弹性地固定在上述停止凹槽44a、44b和46a、46b中。另外,在弹性固定位置设定凹部56、58以及弹性固定位置缓解凹部60上分别形成有显示孔56a、58a、60a,以便从外部确认加压珠48、50是否到位。图中标号80是在本体10上部中心形成的结合槽,用于与以往的套筒扳手90的结合突起92相嵌合。在附图中,螺母或螺栓的头部未示出。以下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技术的作用及效果加以说明。首先,在图3、图7及图8所示的状态下,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的弹性固定调整环52,利用弹性位置设定凹部56、58,分别从后部对加压珠48、50加压,从而使加压珠48、50以一部分插入半套筒20、30的凹槽44a、46a的状态得到加压固定,这样就使半套筒20、30均不能上升,而是保持下降的状态,这适用于小尺码的螺母或螺栓,在作为套筒扳手使用时,螺母或螺栓(未示)与两个半套筒20、30的内部一侧相互接触。其次,如图9至图12所示,将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的弹性固定调整环5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加压珠50位于弹性固定位置的缓解凹部60中,并使加压珠50在弹性固定位置缓解凹部60的空间范围内,经过通孔42b向后退,这时半套筒30便可以上升,在使半套筒30上升的状态下再将弹性固定调整环5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转至如图11所示的原位置上,这时加压珠50便可在弹性固定调整环52的弹性固定位置设定凹部58的作用下通过通孔42b后使其一部分向前进入半套筒30的停止凹槽46b内并受加压固定,从而使半套筒30不能下降,而维持在其上升的状态。此时能适用于比图3所示状态下可适用的尺码更大的螺母或螺栓。在作为套筒扳手使用时,螺母或螺栓(未示)与半套筒20-->的内侧面和套筒槽12的一个侧面相接触。又如图13至图16所示,将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的弹性固定调整环5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加压珠48在弹性固定位置的缓解凹部60的空间范围内经过通孔42a向后退,这时半套筒20可以上升,在使半套筒20上升的状态下将弹性固定调整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转至如图15所示的原位置上,这时加压珠48便可在弹性固定调整环52的弹性固定位置设定凹部56的作用下通过通孔42a后,使其一部分向前进入半套筒20的停止凹槽44b中并受到加压固定,从而使半套筒20不能下降,而是维持在其上升的状态。此时能适用于比图11所示状态下可适用的尺码更大的螺母或螺栓。在作为套筒扳手使用时,螺母或螺栓(未示)与半套筒30的内侧面和套筒槽12的一个侧面相接触。又如图17至图19所示,使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的弹性固定调整环52回复到如图12及图16所示的原位置上,这时,如图18和图19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扳手套筒,其特征在于,在套筒本体(10)的下部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最大尺码的长套筒槽(12),在该套筒槽(12)的内侧,相向地插装着大小互不相同并且能沿上下方向滑动的半套筒(20、30),在上述本体(10)的中间部位设置着用以有选择地调整上述半套筒(20、30)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

【技术特征摘要】
KR 1994-2-23 3321/94;KR 1993-5-29 9190/931、一种扳手套筒,其特征在于,在套筒本体(10)的下部内侧,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最大尺码的长套筒槽(12),在该套筒槽(12)的内侧,相向地插装着大小互不相同并且能沿上下方向滑动的半套筒(20、30),在上述本体(10)的中间部位设置着用以有选择地调整上述半套筒(20、30)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调整机构(4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套筒,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套筒槽(12)的内部两侧上形成了相互对置的滑动槽(13、15),在上述半套筒(20、30)的后部,分别形成了与半套筒共为一体的滑动外向突起(21、31),上述滑动外向突起(21、31)插装在上述滑动槽(13、15)内,在下部,有固定构件(17、17)与本体(10)固定结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手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套筒(20、30)是以其中央部(20a、30a)能与两侧端部(20b、20c)、(30b、30c)构成设定的角度而形成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光武
申请(专利权)人:金光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