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停车库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的问题。该停车楼包括楼体,设置于楼体内部中心具有升降设备的升降通道,以及设置于楼体底部的车辆进口和车辆出口,该楼体的形状为古塔形的圆形、棱形或方形结构,在楼体每层且位于升降通道的四周呈环形放射状布置有停车位,且每个停车位的中心线均与升降机设备的中心线相对应;所述楼体外围每层还设有可直通塔顶的走廊和人用电梯,在楼体顶部还设有餐饮、娱乐场所,所述升降设备包括升降机,以及与升降机相连并可旋转360°的转盘,而所述车辆进口和车辆出口处分别设有一个用于运送车辆且带电机的第一传输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占地面积小,适于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道路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轿车的拥有量迅速增长,汽车停车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发达国家,停车库的建造及运营早已成为一种行业,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建造立体停车库的厂家及公司。总的问题是,目前城市停车库建设,因其占地面积大,且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空间,其建设量受到限制,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且现有的立体停车库,大多只是作为主体建筑物的一种配套设施而存在,即使是独立的停车库也不具备多项功能,存在功能单一的不足之处,且现有的立体停车库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外形简单,缺乏内涵和想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停车库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包括具有多层结构的楼体,设置于楼体内部中心具有升降设备的升降通道,以及设置于楼体底部的车辆进口和车辆出口,该楼体呈古塔状,其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棱形或方形,在楼体每层且位于升降通道的四周呈环形放射状布置有停车位,且每个停车位的中心线均与升降机设备的中心线相对应;所述楼体外围每层还设有直通楼顶的走廊和人用电梯,在楼体顶部还设有用于餐饮娱乐的区域,所述升降设备包括升降机,以及与升降机相连·并可旋转360°的转盘,而所述车辆进口和车辆出口处分别设有一个用于运送车辆且带电机的第一传输带。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包括基座,以基座中心呈圆周均布并与其固定连接的四根钢管立柱,以及设置于相邻两根钢管立柱之间且位于基座上方的槽钢,该槽钢为四根,所述基座、四根钢管立柱和四根槽钢组成一个用于吊装车辆的篮子,该篮子的顶端通过钢丝绳与设置于楼顶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基座上设有圆形齿轮槽,转盘底面设有位于圆形齿轮槽内的齿轮,该齿轮还与用于驱动其工作的电机相连。再进一步地,所述楼体内还设有用于承载停车位负荷的四根月牙形立柱,且该月牙形立柱与钢管立柱紧密接触,该月牙形立柱与钢管立柱接触面设有一条便于钢管立柱作升降运动的钢制轨道槽。更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上还设有带电机的第二传输带,所有停车位上均设有带电机的第三传输带。另外,所述第二传输带两侧设有用于识别第一传输带上有无车辆的红外线影像识别系统和用于转盘定位的定位系统。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楼体每层均设有消防用水管道以及灭火设施,每层还均设有一道用于消防的门通向走廊。此外,所述停车位还设有用于防止车辆直接与后墙壁相撞或摩擦的安全装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占地面积小,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只需要有一块直径为16 20米的土地就可建造一座可停放400辆以上的车辆的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可达到一平方米之内停放两辆车的效果,而且在停车楼的外层和顶层,还可开辟出部分商用区域来,节约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2)本技术不需特意选择空间,不会影响城市布局;在已经形成布局的繁华地段或已建成的生活小区内,都可以容纳本技术的停车楼,而且与周围的建筑物能够协调一致,并不影响原来的布局。(3)本技术为古塔形,其造型美观、内涵丰富;古塔在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致使本技术不仅是一座停车楼而且是城市的一道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4)本技术具有功能多样的特点,除停车的功能外,还有在走廊上品茶、观赏景色、餐饮、娱乐功能,以及在古塔外端安装电子广告牌起到宣传功能。(5)本技术操作方便,而且实用,驾驶人员不需将车开进停车楼停放,也不需在车库内开着车寻找车位,只需将车停放在停车楼的车辆进口的传输带上即可,使得停车变得比原来越来越方便、简单。(6)本技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是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共同关注的一项民生工程;在我国的许多大城 市,车辆增长的速度很快,每年停车位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在有的地方,购买一个 停车位比购买一辆汽车还难,一眼望去,街头巷尾到处摆放着车辆,不但影响到市民的出行,也影响城市的容貌,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已经受到城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都已经列为城市建设的市民关注的民生工程;而本技术的停车楼,占地面积小,不择空间,不会影响城市布局,且造型美观、内涵丰富,功能多样,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平面示意图。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楼体,2-人用电梯,3-车辆进口,4-车辆出口,5-停车位,6_安全装置,7_升降机,8-转盘,9-第一传输带,10-存车装置,11-取车装置,12-中央自动化控制系统,13-走廊,14-第二传输带,15-第三传输带,16-红外线影像识别系统,17-定位系统,18-区域,19-钢丝绳,20-钢管立柱,21-月牙形立柱,22-钢筋水泥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包括古塔形且具有多层结构的楼体1,设置于楼体I内部中心的升降设备,以及设置于楼体I底部的车辆进口 3和车辆出口 4,该楼体I层数2 50层,在楼体每层且位于升降设备的四周呈环形放射状布置有停车位5,然而本实施例的楼体I的第一层停车层设有六个停车位,其余每一层停车层设有八个停车位,且每个停车位均设有编号,编号的十位、百位代表停车位所在的层数,个位代表停车位所在方位,例如编号88,个位的“8”代表停车位所处的第八个方位,十位的“8”代表第八层。为了保证停车的流畅,本技术的车辆进口 3和车辆出口 4处分别设有一个用于运送车辆且带电机的第一传输带9,驾驶人员就不需要将车开进停车楼停放,只需将车停放在停车楼的车辆进口处的第一传输带上即可,使得停车变得越来越方便、简单。为了减少车辆在停放过程不必要的麻烦,所述升降设备包括升降机7,以及设置于升降机7并可旋转360°的转盘8,且该转盘8上还设有带电机的第二传输带14,而该转盘具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不能运转的基座,也是升降机的基座。基座上设有圆形齿轮槽,转盘底面设有位于圆形齿轮槽内的齿轮,该齿轮还与用于驱动其工作的电机相连。转盘基座也即升降机的基座,且在基座四个角还设有与其焊接或螺栓相连的四根钢管立柱20,每根钢管立柱高4.50米,直径0.15米,相邻两根钢管立柱之间且位于基座上方与钢管立柱焊接或螺栓相连的槽钢,该槽钢为四根,所述基座、四根钢管立柱和四根槽钢组成一个用于吊装车辆的篮子,该篮子的顶端通过钢丝绳19与设置于楼顶的动力装置相连。且在楼内设有用于支撑停车位的钢筋水泥柱22,在塔内钢筋水泥柱相对应的靠近中心通道的圆的外侧,设有四根月牙形立柱21,立柱的主要功能是与钢筋水泥柱共同承载停车位的负荷,其另一功能是,在立柱的月牙内设有一条大于15厘米的钢制轨道槽,使得升降机的四根钢管立柱象轨道一样在轨道槽内升降运动,对升降机起到导向、稳定作用,避免升降机升降时在空中的摇摆不定。上述设置是为了使车辆通过第一传输带运送到第二传输带上,然后通过转盘旋转,以便能使车辆正对停车位,且当升降机位于最低位置时,第一传输带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古塔形多功能停车楼,包括具有多层结构的楼体(1),设置于楼体(1)内部中心具有升降设备的升降通道,以及设置于楼体(1)底部的车辆进口(3)和车辆出口(4),其特征在于,该楼体(1)呈古塔状,其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棱形或方形,在楼体每层且位于升降通道的四周呈环形放射状布置有停车位(5),且每个停车位的中心线均与升降机设备的中心线相对应;所述楼体(1)外围每层还设有直通楼顶的走廊(13)和人用电梯(2),在楼体顶部还设有用于餐饮娱乐的区域(18),所述升降设备包括升降机(7),以及与升降机相连并可旋转360°的转盘(8),而所述车辆进口(3)和车辆出口(4)处分别设有一个用于运送车辆且带电机的第一传输带(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放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放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