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继昌专利>正文

液压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34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螺栓紧固、拆卸的液压扳手,包括手柄、机体、活塞、活塞杆头、棘轮机构、驱动轴及油缸的进出油机构,棘轮机构由一内棘轮与活塞杆头配合,固定在驱动轴上的棘轮通过其上呈等边三角形排布的三个棘齿与内棘轮齿槽配合,油缸的进出油机构用自动换向,自动推动活塞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棘齿传到驱动轴的径向力合力为零,减少驱动轴负荷,棘轮无需采用精密棘轮,大大降低液压扳手造价。同时采用进出油自动换向,使用方便,可连续紧固、拆卸螺栓。(*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用于螺栓紧固、拆卸液压板手。
技术介绍
对于大型设备以及高空作业的螺栓紧固、拆卸一般采用液压扳手。现有液压扳手包括机体、手柄、活塞、活塞杆、活塞杆前端连接的活塞杆头、紧固或拆卸螺栓的驱动轴、带动驱动轴转动的棘轮机构以及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其棘轮机构是由与活塞杆头连接的多个棘齿和与驱动轴相固定的棘轮构成,多个棘齿插入棘轮的齿槽内,在活塞杆的往复移动中棘齿驱动棘轮和驱动轴转动,从而带动上在驱动轴上的螺栓紧固、拆卸套转动对螺栓紧固或拆卸。其缺点是在棘齿推动棘轮和驱动轴移动过程中,多个棘齿与棘轮的接触部位大约有棘轮30弧度范围,所以棘轮受力时除受圆周方向推动力外,还将受到径向方向的力,这种力传递到驱动轴上加大了驱动轴负荷,所以一般液压板手的驱动轴采用很好的材质制作,或加大驱动轴尺寸以防止损坏,其棘轮需采用精密棘轮,这样成本大大提高。另外现有液压扳手的油缸进出油采用人工手动换向,工作效率低,使用不方便,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驱动轴受径向力合力为零,无需使用精密棘轮,造价低廉的液压板手。同时该液压板手的油缸进出油自动换向,工作效率高,使用方便。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液压板手,包括手柄、机体,在机体内往复运动的活塞,与活塞前端活塞杆相连的活塞杆头,活塞杆头带动的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带动的驱动轴以及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棘轮机构由一内棘轮通过销轴与活塞杆头配合,固定在驱动轴上的棘轮通过其上呈等边三角形排布的三个棘齿与内棘轮的内棘轮齿槽配合。其工作过程是本技术的机体除承载各部件外,还充当油缸缸体,活塞在缸体内受液压驱动,呈往复式移动。当油泵将油通过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压入油缸大腔内时,活塞将向前移动,带动活塞杆头前移,通过销轴与活塞杆头配合的内棘轮也将顺势转动,通过插入内棘轮齿槽内的三个棘齿推动,带动棘轮和驱动轴转动,随驱动轴转动的螺栓紧固、拆卸套对螺栓进行紧固或拆卸。当活塞向前移动距离达到内棘轮转动一个齿槽距后,关闭油缸大腔进油的油路,开启向油缸小腔内供油的油路,油泵将油通过活塞的进出油机构压入油缸小腔内时,活塞将向后移动,带动活塞杆头后移,内棘轮也将转动回位,插入内棘轮的棘齿在内棘轮回位过程中将顺内棘轮齿槽的斜面滑出该齿槽,并插入下一齿槽,以备下一次活塞向前移时与内棘轮配合带动驱动轴继续转动。内棘轮回位后,关闭油缸小腔进油油路,打开油缸大腔的进油油路时,本技术将重复上述工作过程,从而使驱动轴一个齿一个齿的连续转动,带动套在其上的螺栓紧固、拆卸套对螺栓进行紧固或拆卸。本技术中由于固定在棘轮上的三个棘齿呈等边三角形排布,其受内棘轮带动时施加于驱动轴径向方向的力合力为零,相应驱动轴和棘轮、内棘轮负荷较小。本技术的驱动轴是穿过机体的,并受限径向移动,其受棘轮带动时只能转动。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中可使棘齿通过调节螺钉上在棘轮上,在调节螺钉和棘齿上设有扭转弹簧,扭转弹簧使棘齿压向内棘轮的齿槽。通过扭转弹簧的作用,使棘齿很好的顶在内棘轮的齿槽内,不会轻易滑出,失去配合。当内棘轮转动回位时,内棘轮斜面将压下棘齿,由于有扭转弹簧作用,所以内棘轮斜面始终与棘齿接触并压做棘齿向下逐渐退出该齿槽。当棘齿退出上一齿槽时,在扭转弹簧作用下,棘齿将马上插入下一齿槽,以备进行下一次配合转动。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中,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包括油缸大腔的进出油油路,油缸小腔的进出油油路以及油路控制机构;其油路控制机构由机体支撑的阀芯与阀芯联动的螺杆和下端固定在活塞杆头上,上端套在螺杆上并在螺杆上往复移动的换向拨杆构成,阀芯为中空,并由两油路阀门隔断,在换向拨杆两侧的螺杆上分别设有缓冲弹簧。在螺杆与阀芯相邻处阀芯上开有两个相邻开槽,通过机体固定的一锁定装置伸到阀芯开槽内;锁定装置由固定在机体上的锁定螺钉,锁定螺钉连接的锁定弹簧和锁定弹簧另一端连的并伸到开槽内的锁定锥销构成;两油路阀门位置的设置为一个油路阀门在关闭该油路阀门控制的进油油路时,另一油路阀门接通该油路阀门控制的进油油路。油缸的进出油机构的工作过程是当油缸大腔进油推动活塞向前移动时,活塞杆头将带动换向拨杆沿螺杆向前移动并压缩缓冲弹簧。当换向拨杆继续向前移动,其推力大于锁定锥销顶住开槽的力时,将带动螺杆向前移动,使锁定锥销跳到后面的开槽内,与螺杆联动的阀芯随之前移。阀芯前移一个开槽距离时,其上的油路阀门正好使油缸大腔的进油油路关闭,同时使油缸小腔的进油油路接通。在油泵将油压入油缸小腔后,活塞将向后移动,油缸大腔内的油排出,换向拨杆将随活塞一起向后移动又开始沿螺杆移动去压缩另一端的缓冲弹簧,当缓冲弹簧压缩到一定限度时,换向拨杆继续后移将带动螺杆后移,使锁紧推销跳到前端开槽内。阀芯也随之后移,其上的油路阀门正好使油缸小腔的进油油路关闭,同时使油缸大腔的进油油路接通。如此反复,将使活塞在缸体内不断往复移动,带动驱动轴去连续紧固或拆卸螺拴,从而实现油缸进出油自动换向。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由于本技术采用内棘轮与活塞杆头配合,与驱动轴相固定的棘轮上三个呈等边三角形排布的棘齿与内棘轮的齿槽配合,相应棘齿传递力量均匀,其所受的径向力传递到驱动轴上的合力为零,从而使得驱动轴负荷较少,驱动轴无需很好的材质制作,棘轮和内棘轮无需采用精密棘轮,大大降低了液压板手的造价。同时本技术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实现了自动换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本技术可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手柄、2-机体、3-活塞、4-活塞杆、5-活塞杆头、6-内棘轮、7-棘轮、8-驱动轴、9-棘齿、10-调节螺杆、11-扭转弹簧、12-内棘轮齿槽、13-销轴、14-防尘圈、15-换向拨杆、16-螺杆、17-缓冲弹簧、18-阀芯、19-油路阀门、20-开槽、21-锁定螺杆、22-锁定弹簧、23-锁定锥销、24-油路、25-油缸小腔、26-油缸大腔、27-缸盖、28-锁紧销、29-锁紧弹簧、30-销柄、31-空心螺栓、32-铰接接头、33-换向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所示液压板手由手柄1、机体2、活塞机构、活塞机构带动的棘轮机构,由棘轮机构带动的驱动轴8和自动换向的油缸的进出油机构组成。手柄1连接在机体2上,在靠近手柄1位置的机体2上插有一锁紧销28,锁紧销28由其下的一锁紧弹簧29顶住,锁紧销28伸出一销柄30嵌在手柄1内。机体2除承载各部件外,还充当液压缸体,活塞3在机体2内往复移动,活塞3前部为活塞杆4,在活塞杆4处设有油缸的缸盖27,缸盖27前有防尘圈14,在活塞杆4前端固定活塞杆头5,活塞3两端为油缸大腔26和油缸小腔25,油缸大腔和油缸小腔均设有进出油油路24通到各自的进油口。棘轮机构的内棘轮6通过销轴13与活塞杆头5相连,内棘轮6上有一圈内棘轮齿槽12,棘轮7上三个呈等边三角形排布的棘齿9与内棘轮齿槽12相配合,棘齿9是通过调整螺钉10上在棘轮7上,在调整螺钉10与棘齿9之间设有扭转弹簧。棘轮7是穿在驱动轴8上并与驱动轴8固定,驱动轴8是穿过机体2并受径向移动限制。自动换向的油缸的进出油机构中换向拔杆15一端固定在活塞杆头5上,另一端套在螺杆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板手,包括手柄(1),机体(2),在机体(2)内往复运动的活塞(3),与活塞(3)前端活塞杆(4)相连的活塞杆头(5),活塞杆头(5)带动的棘轮机构,棘轮机构带动的驱动轴(8)以及油缸的进出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棘轮机构由一内棘轮(6)通过销轴(13)与活塞杆头(5)配合,固定在驱动轴(8)上的棘轮(7)通过其上呈等边三角形排布的三个棘齿(9)与内棘轮(6)的内棘轮齿槽(12)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继昌
申请(专利权)人:余继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