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定位装置及包括其的棘轮扳手,该控制定位装置包括一带有驱动部、一具有棘齿的驱动件、一方向控制钮及两个反向对应的掣动块,每一该掣动块自后端面挖设有一受拨穿孔,该受拨穿孔贯穿至该掣动块的内侧端面,在该内侧端面的该受拨穿孔下方设有一容置孔,并在两个该掣动块两相对的容置孔间装设有一第一弹性件;该限钮槽部内挖设有一槽孔,该方向控制钮包括一拨控部及一轴柱体,其中,该轴柱体外穿设有一第二弹性件并插设于该槽孔中,该拨控部对应插设于前端的该些掣动块的该些受拨穿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定位装置可完整利用该置掣槽部的空间高度,而赋予掣动块的卡齿与扳手驱动件的棘齿达到最大面积的卡接,由此获得极佳的扭力状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定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棘轮扳手的控制定位装置及包括其的棘轮扳手。
技术介绍
如图11至图15所示,以往拨控式棘轮扳手50在结构上主要是在驱动部51设有一容置部52,而容置部52的内侧后端处则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53,置掣槽部53的后端连通一控钮槽部54,而控钮槽部54内挖设有一柱孔55及凹孔56,该凹孔56内设有一限位钢珠57 ;而该容置部52内可供卡设一具有棘齿61的驱动件60,而置掣槽部53内设有两个对应反向的掣动块70,该些掣动块70的前端面为卡齿72结构,能够与驱动件60的棘齿61相卡接,而该些掣动块70的上端面皆设有一受控柱71,这两个掣动块70间装设有一弹性件73 ;该控钮槽部54内能够插设一方向控制钮80,在该方向控制钮80下侧的前端设有拨控部81,并在其后端设有一定位柱82及一限位沟槽83,而该定位柱82插设于控钮槽部54的柱孔55中,据以形成方向控制钮80的旋转轴心。这样,通过上述结构,当方向控制钮80往一侧偏转后,该方向控制钮80可通过限位沟槽83与限位钢珠57卡接定位,而该拨控部81勾抵住其前端掣动块70的受拨柱71,使该掣动块70的卡齿72脱离驱动件60的棘齿61,并通过弹性件73的推挤使得另一端的掣动块70向前端与驱动部60抵紧,进而形成单向棘动状态,因此利用方向控制钮80拨转方向的改变,即可达到棘动方向的变换。虽然常用的棘轮拨控设计已经可以达到双向切换的效果,但在实际使用或制造上,的确存在有许多缺点,说明如下:其一,为了防止该 方向控制钮的脱离,因此需要通过插设于控钮槽部的结构予以限位,但此种结构将会增加制造时的难度,进而产生提高成本或加工时的缺点。其二,由于方向控制钮的旋转动作及拨控部与受控柱的结构关系,使得置掣槽部与控钮槽部的重叠处须保留活动空间(如图13所示),因此将造成掣动块的设置高度受到大量压缩,进而影响与驱动件卡齿的卡接面积,所以可能有扭力不足的问题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棘轮扳手的拨控结构存在使用上的缺陷,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控制定位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控制定位装置,其包括一驱动部、一具有棘齿的驱动件、一方向控制钮及两个反向对应的掣动块,该驱动部上设置有一容置部,该容置部的内侧后端处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该置掣槽部的后端设有一限钮槽部,该驱动件设置于该容置部内,该方向控制钮设置于该限钮槽部内,该些掣动块设置于该置掣槽部内,该些掣动块的前端面具有若干卡齿,该些卡齿能够与该驱动件的该些棘齿相卡接,其特点在于:每一该掣动块自后端面挖设有一受拨穿孔,该受拨穿孔贯穿至该掣动块的内侧端面,在该内侧端面的该受拨穿孔下方设有一容置孔,并在两个该掣动块两相对的容置孔间装设有一第一弹性件;该限钮槽部内挖设有一槽孔,该方向控制钮包括一限位部、一内缩部、一拨控部及一轴柱体,其中,该轴柱体外穿设有一第二弹性件并插设于该槽孔中,该拨控部对应插设于前端的该些掣动块的该些受拨穿孔内。该内缩部使得该方向控制钮在旋转操作时不与该些掣动块的设置位置重叠。本技术通过该方向控制钮在所述限钮槽部中的拨转切换,可使该拨控部深入该前方所卡抵的该些掣动块的该些受拨穿孔中,进而拉扯该些掣动块向内侧的后端移动,而在该些掣动块移动的同时即可通过该弹性件挤压另一端的掣动块向前端的该棘齿卡抵,进而达到棘动方向的改变,且由于该拨控部与该受拨穿孔并未占用该些掣动块的卡齿区域,如此将可获得卡齿与驱动件棘齿的最大面积卡接状态。通过上述结构,该方向控制钮开关该驱动件,以产生正转、逆转及固定的多种使用形态。该拨控部受限于该些掣动块的受拨穿孔中,因此可避免该方向控制钮脱离,该方向控制钮通过该第二弹性件的向上撑抵,从而达到拨转操作时的定位。较佳地,该第一弹性件和/或该第二弹性件为一弹簧。较佳地,每一该掣动块的后端具有一延伸段,该受拨穿孔向后设置于该延伸段处,该方向控制钮的该拨控部一并对应内缩。这样就可以运用在体积较小的扳手的配置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棘轮扳手,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控制定位装置,该驱动部设置于该 棘轮扳手上。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控制定位装置通过掣动块的贯穿式受拨穿孔与方向控制钮拨控部的穿入卡抵设计,以及方向控制的内缩部结构,使得方向控制钮在旋转操作时将不与掣动块的设置位置重叠,如此所述掣动块即可完整利用该置掣槽部的空间高度,而使该些掣动块的卡齿与驱动件的棘齿达到最大面积的卡接,由此获得极佳的扭力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动作示意图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动作示意图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动作示意图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动作示意图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动作示意图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动作示意图3。图11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现有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为现有技术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现有技术的结构动作示意图1。图15为现有技术的结构动作示意图2。附图标记(10)扳手(11)驱动部(I2)容置部(13)置掣槽部(14)限钮槽部(I5)槽孔(20)驱动件(2I)棘齿(30)掣动块(31)受拨穿孔·(32)容置孔(33)卡齿(34)第一弹性件(35)延伸段(40)方向控制钮(41)限位部(42)内缩部(43)拨控部(44)轴柱体(45)第二弹性件(50)扳手(51)驱动部(52)容置部(53)置掣槽部(54)控钮槽部(55)柱孔(56)凹孔(57)限位钢珠(60)驱动件(61)棘齿(70)掣动块(71)受拨柱(72)卡齿(73)弹性件(80)方向控制钮(81)拨控部(82)定位柱(83)限位沟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首先,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主要在扳手10的驱动部11上设有一容置部12,容置部12的内侧后端处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13,而且置掣槽部13的后端还设有一限钮槽部14,该限钮槽部14内挖设有一槽孔15。其中,该容置部12内可以卡设一具有棘齿21的驱动件20,置掣槽部13内设有两个对应反向的掣动块30,掣动块30的前端面为卡齿33结构,能够与驱动件20的棘齿21相卡接,掣动块30自后端面设有一受拨穿孔31贯穿至其内侧端面,该内侧端面的受拨穿孔31下方设有一容置孔32,并且在两个掣动块30两相对的容置孔32间装设有一第一弹性件34。然后,限钮槽部14可以用于设置一方向控制钮40,该方向控制钮40是由限位部41、内缩部42、拨控部43及一轴柱体44所组成,其中轴柱体44外穿设有一第二弹性件45并插设于限钮槽部14的槽孔15中,拨控部43分别插设于前端两个掣动块30的受拨穿孔31内,这样方向控制钮40可通过弹性件45向上撑抵,从而达到拨转操作时的定位,并且由于拨控部43受限于掣动块30的受拨穿孔31中,以此可以避免方向控制钮40的脱离,从而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定位装置,其包括一驱动部、一具有棘齿的驱动件、一方向控制钮及两个反向对应的掣动块,该驱动部上设置有一容置部,该容置部的内侧后端处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该置掣槽部的后端设有一限钮槽部,该驱动件设置于该容置部内,该方向控制钮设置于该限钮槽部内,该些掣动块设置于该置掣槽部内,该些掣动块的前端面具有若干卡齿,该些卡齿能够与该驱动件的该些棘齿相卡接,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掣动块自后端面挖设有一受拨穿孔,该受拨穿孔贯穿至该掣动块的内侧端面,在该内侧端面的该受拨穿孔下方设有一容置孔,并在两个该掣动块两相对的容置孔间装设有一第一弹性件;该限钮槽部内挖设有一槽孔,该方向控制钮包括一限位部、一内缩部、一拨控部及一轴柱体,其中,该轴柱体外穿设有一第二弹性件并插设于该槽孔中,该拨控部对应插设于前端的该些掣动块的该些受拨穿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昱文,陈天送,
申请(专利权)人:陈昱文,陈天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